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久咳不愈

 

文昌帝君 降


詩曰:人身天地間,舛運最難刪,唯有勤行善,福臨度百關。


聖示:著書論【久咳不愈】。


  諺雲:【醫生驚治嗽】。是醫者最害怕治療咳嗽。其實不然,而是因為誘發咳嗽的病因繁雜。昔時民智未開,患者不善描述病情,且缺乏精密的儀器診斷,難以掌握病因對症下藥,因而生如此的誤會。


  咳嗽時呼吸道自我防禦的作用,藉由咳嗽排除侵入的異物或細菌,咳嗽通常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俗稱的感冒,感冒無關夙世的因果業報,所以經過短暫的休息調養即可痊癒。然則慢性咳嗽則另當別論,所謂的慢性即是經過醫生診治無有起色,且病症每況愈下者屬之。


  中醫認為急性咳嗽是肺氣上逆,而誘發感冒症狀,無關因果,所以易療治。但慢性咳嗽亦非直接的因果病,而是患病者福祿尚足,因而顯成具體因果病的前兆,倘若福祿享盡,患者輕忽潛藏背後的疾病,後果便難以設想。


  鄧德名(化名)夙世為屠夫,兼任秋決的劊子手,殺業深重。經累世轉輪,善心萌發,而廣行佈施及勸善濟貧的志業,所以廣結善緣且福祿尚豐。然則殺業的業力猛烈,因此功過相抵而予顯成久咳不愈的先兆,鄧氏因廣結善緣而逢貴人指引就醫,且因貴堂排解殺業,調除遮攔的業障,終於發現是心臟血管疾病,診療後挽回一命。


  因果病並非全然直接致命,有者若心性善良,且福田深耕,必然顯現病象前兆的蛛絲馬跡,因此世人不可輕視小病,亦不可忽略行善的重要。


養生因果要論-第十九章 久咳不愈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贈成都僧

唐·李章武


[
原文]


  南宗尚許通方便,何處心中更有經。

  好去苾芻雲水畔,何山松柏不青青。


  在唐代,想當和尚沒那麼容易。當和尚要有身分證明度牒。怎麼才能得到度牒呢?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參加考試,考試及格以後由官府發給度牒;要是考不及格,即使是廟裏的僧尼,也要勒令還俗。


  另一條道路是購買度牒,官府為了增加收入,將度牒變賣,買到度牒的人,即可成為僧人。


  甚麼人會買度牒呢?當然是有錢人。有了度牒就算是出家人,就不必服兵役、勞役,也不必出丁錢,無需繳納苛捐雜。如此來,出家倒也好處多多。


  唐文宗太和末年,蜀地又要對他進行考試,考試的容為佛家經典。這下子急壞了許多僧尼,他們手無縛雞之力,不做出家人哪裏去混飯吃!不少人「臨時抱佛」,捧起了經書一味苦讀,希望能通過這次考試。


  成都少尹李章武,是個學貫古今的飽學之士。有一天,他正在書房看書,忽然衙役前來報告:有個僧人求見。


  李章武知道僧人是為考試之事而來,但是不接見僧人也不好,就吩咐衙役,把求見的和尚帶進來。


  僧人見了李章武,話並不彎,開門見山地:「貧僧在禪寺修行多年,未曾誦讀過經書,只求頓悟。如果參加考試,肯定過不了這一關。我要是還了俗,就把我多年的修行廢棄了。望大人開恩,網開一面,幫我一把。」


  這倒是個難題,應該怎麼辦呢?李章武思索片刻,提起筆來寫了一首詩送給僧人,對僧人:「屆時你將這首詩呈給考官便是。」


  這首詩講的是禪理。唐代高僧慧能和尚——佛教禪宗六祖,開創了「南宗」,詩中第一句的「南宗」,就是指禪宗南宗,南宗主張不立文字,頓悟成佛。


  有了第一句,第二句就順理成章:『何處心中更有經。」既然「不立文字」,「頓悟成佛」,不誦經書也未嘗不可。


  第三句的「苾芻」是梵語,指佛家弟子。第四句以松柏為這些佛家弟子只要心中有佛,就能修成正果。


  南宗修行講究「頓悟」,所以那位僧人他未曾讀過經書。僧人雖然拿着李章武的詩作,還是心懷忐忑,不知他的這首詩有沒有用。


  考試的時候,那個僧人把李章武的贈詩交給考官,考官讀了李章武的這首詩,看了看僧人,會意一笑,再也沒有什麼,將手一揮,就算他面試通過。


  那個僧人再也沒有想到通過考試會這麼順利,便興高采烈地返回寺院,繼續當他的和尚。


好矜己善,樂摘人非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江濱覆雪天微藍,水面冰封鎖布帆;


   我本無心憂與樂,友情總問暖和寒。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廿四章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


  白話:


  喜歡自我吹噓的人,就不要再指望有所成就了。喜歡挑剔別人,長論短人,最容易傷害自己的性命。


  明:


  「矜」就是誇獎自己,好矜己善就是很喜歡自己表功,愛自我吹噓,這種人的福都被嘴巴吹掉了,所以,很難有所成就。


  例如三國時代有位名叫禰衡的人,經由孔融推薦給曹操,但有一次在曹操面前,把曹營的武將、謀士貶得一文不


  他當著眾人面大言不慚的:「荀彧可派他弔喪問疾,荀攸可派他看墳守墓,程昱適合關門閉,郭嘉適合朗詞念賦,張遼可讓他擊鼓鳴金,許褚可派去牧牛放馬,樂進可取狀讀詔,李典可傳書送檄,呂虔可負責磨刀鑄劍,滿寵可負責飲酒食糟,于禁可以修築城牆,徐晃可以屠豬殺狗;夏侯惇可稱做完體將軍,曹仁則是要錢太守。其餘都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之徒!」


  曹操反問禰衡有什麼才能,他:「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帝、舜帝,下可以配德於孔子、顏回。豈和庸人俗子相提並論?」


  曹操看禰衡不順眼,又不好發怒,最後就藉由黃祖之手殺了他。禰衡雖然有文才,但只會自我吹噓,話苛薄,平生還沒有機會嶄露頭角,廿六時即死於非命。


  樂摘人非,就是愛挑剔人,人的是非,揭人的陰私。曾經有某小學一位老師為了整頓班風和課堂紀律,竟要求學生們互相揭短,例如檢舉抄襲作業、上課話、作弊、謊等行為。由於每個同學必須檢舉揭發別的同學,這就造成同學與同學之間互相提防、互相戒備,以至於人人自危,心驚膽戰,這反而會造就孩子的不信任感和養成了愛揭發的壞習慣。


  一個喜歡揭人瘡疤的人,一般來品德上也有問題,因為每個人對於過去所犯的錯,已經過去了,就像傷好了並開始結疤一樣,大部分人是不願意被揭開的,所以若能懂得「容人之短,與人為善;揭人之短,與人交惡」的道理,就應該體諒他人,尊重他人,才不會損德而禍延及身也。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眞如道會禪師

 

蓮生/文


  有人上山,舉「眞如道會禪師」的偈請我對之,禪師的偈如下:


  空劫中事,自肯承當。


  日用全彰,有何滲漏?


  正好歸家穩坐,


  任他雪覆青山。


  不留元字掛懷,


  誰顧波飛水面?


  且道正不立玄,


  偏不附物一句,


  如何舉似?


  機絲不掛梭頭事,


  文彩縱橫意自殊。


  我


  空劫是四劫之一,此世界壞滅了,唯有虛空。既然虛空,承當都何?


  還有日用否?完全不漏滲。


  正好如如不動。


  一切任他。


  (任他二字是重點)


  不留一字在心懷,


  海上任它波浪飛。


  正無玄可立。


  偏無所偏。


  就像:


  紡織機上沒有半根絲掛上。這個時候,任你任運縱橫。


  我把「眞如道會」的偈,解釋了一下,重點是「任他」。


  而後面的文字重點是:


  無事。


  無心。


  無正。


  無偏。


  任運。


  我對之如下:


  我做了一個夢,誰又是夢的主子呢?


  夢中什麼都有,也沒有什麼遺漏的了。


  夢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事。


  一切隨它去!



  在夢中,你還掛懷什麼?


  就像淋雨,


  你還在乎嗎?


  就像地震,


  你也在乎嗎?


  夢中善、夢中惡、夢中對、夢中錯、夢中正、夢中偏。


  你一點都不在乎。


  在夢中,


  一切好像有,


  但一切都是空空如也。


  就像:


  夢中的確中了大樂透奬。


  卻是連一毛也無。


  就像:


  夢中拉屎拉尿。


  其實毫無屎尿。


  我寫了這個對子,尚覺可以,不知諸位大德居士、聖弟子們,看了會如何?你們何不也對對看,我相信有一會對得更加精彩才是!


盧勝256冊文集《拜訪大師》眞如道會禪師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盜亦有道

 

  盜跖的徒弟問盜跖:「盜也有道嗎?」


  盜跖回答:「怎麼會沒有道呢!他要猜測屋裡有沒有寶藏,這就是聖;帶頭闖進去,就是勇;最後才出來,就是義;斟酌判斷能不能下手,就是智;平均分贓,就是仁。若無具備這五樣功夫而能成為大盜者,這是天下對沒有的事。」


  這樣看來,善人如果不懂得聖人之道便不能自立,盜跖若不懂得聖人之道便不能橫行天下。


※ ※ ※


  「修」者,飾也。治也,整備也。「道」者,理也,天理良心也。中庸曰:「修道之謂教」。


  「修道」就是修飾其道理之正確。淺言之曰:「修學正道真理,而行善德之謂也。」所以「修道」就是整備正確之天理良心,而行善德,不作壞事,不履邪徑,發揚人的理智與善性,謂之「修道」也。世人誤會「修道」乃是道家之修行而已,殊不知「修道」乃是普天下之人,不分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人人均要「修道」,修道是為人處世,必須之德行也。


  士人若不「修道」,則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無忠臣,孝子,義士之出現。所以士人必須「修道」以發揚其善性,養成其善德,始能對國家社會人群,有所貢獻也。


  農人若不「修道」,不但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亦難以出現善德篤厚之農家。農人若無善德,一味遊手好閒,則對於耕耘不力,不依時節播秧、除草、施肥、灌、收穫等,就難以增。農作物若無增,則影響民生至鉅。所以農人亦應「修道」發揮其善性,努力於農業,以期貢獻於國家社會人群也。


  工人若不「修道」,不但不知「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可貴,其所工作,如不守道德,則工減料,只貪圖不義之財,而不顧其信用,致工業不能振興,間接直接影響國家社會之需要。所以工人亦應「修道」,發揮其善性,致力於工業之發展。


  商人若不「修道」,則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昧其本來善良德性,一味貪圖厚利,而成為奸商,失去商業道德,不擇手段,欺騙顧客,以圖不義之財,則擾亂社會之秩序,而損害商場之信譽。是故,商人亦應「修道」,以發揮其善性,而求正當之利益,童叟無欺,貨真價實。


  所以男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了悟奉行三綱五常。女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遵守三從四德。是故,「修道」乃為人處世之德行,人人若能「修道」實踐奉行,則堯天舜日之重現,指日可見也,願世人勉之。


  有詩為證:


  人性由來本善良。只因昧卻此靈光。


  勤修真理明心地。大道康莊達八方。


大道康莊-述:「修道之涵義」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通身是病

  曹山本寂禪師


  僧問「學人通身是病,請師醫。」


  師云「不醫。」


  僧云「為什麼不醫?」


  師云「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 ※ ※


  經云: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為之五蘊,唯心論者,貫通一切完全理性。色法物質分為四種,即堅、溫、暖、動,亦即是地、水、火、風。


  色也者,乃人體之形相,凡宇宙物質皆為之色蘊也。蘊色者,乃罣礙之義也;蘊受者,乃領納之義也;蘊想者,乃妄想思慮之義也;蘊行者,乃心念不停之義也;蘊識者,乃辨別親疏好歹之義也。


  故人之體質,魂魄軀皆五蘊之質,成分為有情色與無情色。有情色者,乃人體之形像,無情色者,乃眼、耳、鼻、舌、身。凡可觸者謂之蘊,主觀者,即意識,客觀者,為之識法。五蘊之中最難解者,即識蘊為之心王。藉知人生之真義,色、聲、香、味、觸、法,亦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也。


  夫,凡人之體質,俱有四肢百骸,曰地堅性;淚涕血液,曰水濕性;人體溫度,曰火暖性;舉止行動,曰風動性,此乃五蘊之中,受想行識之蘊也,合人體形相為之五蘊。


  是故人生乃假體質成,是以無常即空,亦是疾苦。所謂人生難免生、老、病、死、苦之厄,再加上水災、瘟疫、天災、志變,四週八圍永受苦惱,此曰一切苦厄也。老子曰:莫患苦於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矣。奈何世人不悟認識四大假體,為吾只知有吾,不知有人順吾者榮,違吾者辱,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此乃五蘊之招至之禍福,由此引導而起源也。


  是故觀世音菩薩,運用智慧行深般苦波羅密多時,即能緣感性空之真理,即早皆空,故照見五蘊皆空,即本性空,即一切苦厄消滅。謂之渡一切苦厄。其理在此焉。余今宵述明其因,願世人明知慎悟,早早修身,性空圓滿,即利己利人,早證菩提為盼。


警世箴言-述五蘊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不恤民苦

 


  唐朝崔蕘任職觀察使時,只知享受而不知勤政愛民。有一次人民來投訴乾旱鬧飢荒,他指著庭院前面的樹:「這顆樹還有葉子,那裏會乾旱!」然後大聲叱喝著叫人打他並趕他出去。


  老百姓看到了,大眾動怒要驅逐他,他只好一路逃難。後來逃到一問民屋時,因為口渴乞求水喝,誰知這人家卻拿尿給他喝,當下他非常生氣,卻也莫可奈何。


  孔子的學生曾子:「大家要警戒啊,警戒啊!一切從你身上做出來的,都會再回到你身上來。」


  像崔蕘這樣把老百姓當作賤草的人,自然老百姓也當他是仇人。所以人應當將心比心,愛人教人,別人才會一樣愛我們。


※ ※ ※


  國有四維,一維則傾,二維則危,三維則覆,四維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譯文】


  國有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只有滅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麼是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範;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恥,就不會趨從壞人。人們不越出應守的規範,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進,人們就不巧謀欺詐;不掩飾過錯,行為就自然端正;不趨從壞人,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管子·牧民第一》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對「人間」的感恩

 

蓮生/文


  我問:


  「對人間,我們行者,應該懷著什麼心情?」


  達摩答:


  「感恩!」


  我問:


  「不是要厭離世間嗎?」


  達摩答:


  「是要厭離,但,也要感恩。」


  我問:


  「何以故?」


  達摩答:


  「盧師尊!是人間成就了你!」


  達摩祖師


  「你出生在人間,要先感恩你的父母。


  還有你成長的環境,要感恩國土。


  要感恩教育你的老師們。


  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所有你的學校、老師、同學、全部感恩。


  到了出杜會,感恩更多。


  你的同事。


  你的長官。


  全部感恩!


  你的:


  食、衣、住、行,全部感恩!


  另外:


  你走向修行之路的蒙者,教導官,你拜的師父均要感恩。


  你的四位上師:


  了鳴和尚。


  薩迦證空上師。


  十六世大寶法王。


  吐登達爾吉上師。


  另:


  結緣上師。


  均要感恩!


  無形方面:


  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空行、諸天、全部要感恩。


  又:


  感恩高雄十九年。


  感恩台中十九年。


  感恩美國西雅圖三十八年。」


  我問:


  「要感恩逆緣障礙者嗎?」


  達摩答:


  「更要。」


  我問:


  「為什麼?」


  達摩答:


  「因為對你的障礙,就是刺激你更精進的源動力。」


  達摩祖師


  「你曾過,若有人譭謗你,若有人陷害你,若有人批判你…………。


  就會激勵你多寫五本書或十本書。修法更精進,非成就不可。


  這激勵,更應該感恩!」


  我問:


  「反正人間的一切,全部要感恩,對嗎?」


  達摩答:


  「對!」


  我問:


  「我的感情?」


  達摩答:「感恩!」(心中不容一絲怨恨)


盧勝文集第282集《遇見達摩祖師》對「人間」的感恩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消費主義陷阱

 

  現代生活日趨榮華富貴,前所未見。相較於過往,汽車愈來愈快、電視愈來愈大,食物更加便宜了(按平均收入比例而言)。可是,為何卻看似難以達到收支平衡?


  原因在於:有一個精心設計且技藝高超的巨大行銷陷阱,坐落在我們與「快樂度日,實現理想人生」這個真切目標之間;引誘我們陷入忙碌、奢華、壓力、困惑的存在感,而現今的人幾乎都這樣過活。這個陷阱有時稱作「消費主義」(consumerism),但它如此普世共通且精心偽裝,大多數人只好稱為「現實」。


  在諸如美國此類的富裕國家,幾乎所有人活在這個陷阱的虎口之下。我們找到薪資最優的職務,勤奮工作,幾乎耗盡全部空閒時間以換取金錢,然後再花掉大多數的錢,求取我們可能負擔得起的最昂貴事物。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還借用或租賃這些東西,盡己所能抓住機會,一路攀升,躋身奢華上流。


  萬一可能金錢短缺,我們認定,只需要出門上班,賺更多錢就好。而一旦事情發生,甚至時間更加緊迫,即使愈陷愈深,反而犒賞自己一些生活好物:既然都已經這麼努力工作了。何不給自己至少一些獎賞?


  停!這是陷阱!全都都是!


  但是要怎麼停止?當周遭世界全都陷進相同圈套,倘若你選擇不從眾行事,所有人甚至可能質疑你或大肆批評。


  要是配偶拒放棄他那輛舒適寬敞的休旅車,或是他整櫃滿滿的專業套裝,即使這意味著耗費大多數人生背負債務,情況會怎麼樣?


  一百多年來,這個陷阱以精明的行銷方式,早已為我們布下天羅地網。其最大的強處來自我們在的人類弱點:我們易於與身邊的人相互比較,並且假定同儕所示之物都是正常且得仿效的。


  當代社會學家 Zygmunt Bauman 曾在《工作、消費與新貧》一書中指出,現代社會已經從「生者社會」到「消費者社會」,消費美學驅策著人們投入工作,以換取能代表個人身份地位的商品,我們消費的不是商品本身的價,而是它背後所代表的符號、帶來的意義。我們想像藉著揹一個名牌包、開一輛跑車,就能帶來他人的認同、尊重、愛,成為一個理想的自己。


  「工作」到底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工作?我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更深刻一點: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這些原本在日常瑣事中逃避的人生問題,終究避不了要面對。也因此開始注意到,這個世代對工作的定義與想法正在悄悄改變,世上正有不同的人們,不只是選擇工作,而選擇真正讓他們快樂的生活方式,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


  廢柴青年:以最低花費和工時,也能過想要的日子


  10 月初在端傳媒上,一篇名為〈「廢柴」的快樂生活 日本青年人:不為國家而活〉的報導,描述以勤奮為名的日本大國,也開始出現「從勞動迷思中覺醒的青年」。他們重新思考終身奉獻給工作的生命,到底為了什麼?如果只是為了活著而工作賺錢,那減少自己的慾望與開銷,是否就也能離開不喜歡的工作,把生命投注在真正熱愛的事物上?


  作者 Susan Kuang 在《斜槓青年》一書中,同樣重新思考了工作的意義:


  「工作不過是手段,不是目的。的確,賺錢十分重要,因為錢為我們提供了生活所需,帶來安全感,可是如果已經有足支撐自己生活的資金,那麼可否不再把賺錢看成當下最重要的目標了呢?」


  「我對不是在否定上班這件事,畢竟朝九晚五是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但我們需要意識到,它既不是賺錢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實現自我價的唯一方式。


  理想的生活不一定要用錢堆疊出來,有些我們想要的東西其實不用錢也能擁有。當我們能從「想要好生活就必須有錢,因此要拼命工作」的迷思中解放,就能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是什麼,自己為何工作?想擁有怎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