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三國時代,北海人,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並沒有做官,但在老百姓當中,卻具有很高的威望。
有一個人偷了別人的一頭牛,被失主捉住了。盜牛的說:「我一時鬼迷心竅,偷了你的牛,今後絕不再幹這種事;現在隨便你怎樣處罰都行,只求你不要讓王烈知道。」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王烈,王烈立即託人贈給盜牛人一匹布。
有人問王烈:「一個做賊的人,很怕你知道,你反而送布給他,這是什麼道理?」
王烈說:「做了賊而不願意讓我知道,這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知道羞恥,就不難轉變,我送布給他,就是為了激勵他改過向善。」
一年以後,某日一位老人挑著重擔正在艱難地趕路,忽然遇見一個人,對他說:「你的年紀大了,挑這樣重的擔子,怎麼受得了?我來替你挑吧!」這個人幫助老人挑著擔子走了數十里,到了老人家門口,把擔子放下,不告知姓名就走了。
後來同樣這位老人,在趕路時丟失一把寶劍,被一位過路人撿到,為了失主擔憂,這位過路人就留下來等候;直至老人到處慌張尋找寶劍,過路人就把寶劍歸還給老人,而老人發現又是上次幫他挑擔子的人。
那位老人非常感動,拉住他的手說:「你上次幫我挑擔子,不肯留下姓名;現在撿到寶劍,又坐等失主,你是位仁人君子呀!這一次,你一定要把姓名告訴我。」那人只好告知姓名。
老人聽後心想,地方上有一位仁人君子,應當讓王烈知道,於是跑去告訴王烈。王烈聽後,亦受感動,說:「世上有這樣的好人,我卻不認識,真遺憾啊!」隨即設法打聽,原來就是從前的那位盜牛人。
王烈大吃一驚,激動地說:「一個人受了感化之後,改過從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啊!」
※ ※ ※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子;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為善之人平時心思清淨,無巧無奸,公正無私,絕無昧者良心處事,總是單純不為己而助益他人;而至善之人對於自身言行舉止常能反躬自省,使之達於不二過而終能隨心所欲不踰矩。相對於為惡者,平時心思即權謀巧詐,心術不正,言行偏差,若不利己則不為,甚而為利而害義。而至惡之人則不管他人死活,只求目的而不擇手段,昧著良心取利害人,從不知反思醒悟,直至惡貫滿盈,遭受惡報重懲,方能醒悟,正所謂「不見棺材不掉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錯事情乃是一時偏差,亦或業障牽纏蒙智,造下昧心之過。有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既知己身言行錯誤則必須即時改過,若知己身心念不正,則應收束心念以瑞正言行。故人心本善,心惡乃是一時迷昧偏差所致,宜於當下就修理這顆創損污垢的心,除惡換善,以達返璞歸真。
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