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臘日】,是古人祭祀百神的日子。始於周代,具體在哪一天,沒有確切記載。
到了漢代,將【臘日】定為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干支紀日法地支不戌的日子〉。因為冬至日在農曆上是不固定的,故【臘日】也是不固定的。
依據《荊楚歲時》之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可知,後來又將十二月八日定為【臘日】。
為什麼祭神的日子叫做【臘日】?這要從「臘」字說起。古代的「臘」字,沒有「月」旁,象形則為:〈一隻掏掉內臟的小動物,烤在日頭上〉;後來,人們把成塊的乾肉也稱「臘」。在周代,掌握「臘」的人,稱為臘人。用「臘」祭神,所以便把祭日稱為【臘日】。
因為【臘日】定在農曆十二月,是故,農曆十二月也稱為【臘月】。
「臘八粥的由來」
據說很久以前,蘇州西園戒幢律寺來了一位名叫阿二的掛單和尚。阿二原本是天台山國清寺的和尚,年紀四十出頭,腰圓膀粗,五短身材,背著一隻紅布做的乾坤袋。
住持聞知他是天台山來的,有所好奇,乃詢問有何專長,譬如:專研佛經、擅長說法、打理香火或接待施主等。阿二聽後,搔搔頭皮,然後搖了搖頭。結果,老住持略顯不悅之色。
阿二心裡冷了半截,但是回心一想,自己慕名而來,想在這裡禮佛修行,既入寶山,豈可空手而回?他雙手合十,對住持作了一個揖,老實地說:「貧僧自幼種田,不怕吃苦,所有粗活都幹得來,如蒙住持收留,貧僧一定盡力。」
老住持見他身體健壯,說話忠厚老實,心想齋堂裡正缺人手,就派他去廚房做雜務,於是阿二和尚當了「火頭僧」。
西園寺是座大寺,有五、六百名和尚,準備伙食也不簡單。阿二每天都得起早摸黑,忙著挑水、淘米、洗菜、燒火,遇有空閒,還得去菜園裡施肥、除草、澆水。幸好阿二身體結實,手腳勤快,又不怕勞累,所以事事都做得妥當。
阿二從小有個好習慣,就是節儉,知道粒粒穀物皆辛苦,來處不易。因此,稻桿梢上仍留有穀子,哪怕只有一粒,也揀起來剝去穀殼,放進那隻紅布做的乾坤袋。
他洗碗、淘米,也要先澱一澱,把流出的飯粒、米粒另外撿拾、洗淨,再予以曬乾,然後放藏在乾坤袋裡。如果在地上、田裡拾到一粒豆或菜葉,也洗淨曬乾,再放到乾坤袋裡。
阿二的乾坤袋從不離身,隨時隨地把拾到的食物放進去。日積月累,乾坤袋積下不少五花八門的五穀雜糧,於是,阿二另外貯藏在麻袋中。
這一年陰曆十二月初八日,西園寺啟建法會,所有和尚都聚集在大殿唸經、拜懺、做法事;來參與法會的人更是不少,單是施主至少就有上百名。管錢糧的和尚也隨著眾僧上大殿唸經,大概是念得太專心,竟忘了開倉取糧煮飯。
阿二在廚房裡左等右等,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想去喊,又不敢亂闖經堂,觸犯佛規;因為佛規森嚴,不小心觸犯,輕者刑杖三百,重者敲斷雙腳。阿二眼看開飯時候快到,天又下起鵝毛大雪,要去買米也趕不及了!突然,靈機一動,他將麻袋積聚的雜糧,拿到鍋裡去煮。
午前,木魚敲響,五、六百名和尚以及施主、善信,排隊進入齋堂,以為今天啟建法會,必有一頓佳餚素齋;哪知走進齋堂一看,桌上擺的,竟是粥不像粥,飯不像飯,菜不像菜的東西,不覺皺起了眉頭。因為齋堂禁語,只好將就著吃,可是一吃上口,都覺得味道不錯,人人胃口大開。老住持也吃得很愜意,問阿二:「你今天燒的叫什麼名堂?」
阿二據實以告。老住持聽後,面露慈光,雙手合十說:「善哉!善哉!惜衣有衣,惜食有食,阿二積福,功德無量!」在場的和尚與善信都稱讚阿二的勤儉節約。從此,都學阿二的風範,平時處處珍惜五穀雜糧,到了每年陰曆十二月初八日,就拿來煮這種粥吃。
這種做法,後來更傳到萬戶千家,成為民間的良好風俗。因為這種粥是臘月初八日才有特別煮的,是以,稱為【臘八粥】。
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