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愚人

從前有一個修煉人,他從年輕就想修煉。古時候修煉的人需要挖一個洞穴進去打坐。


這個人自己剛挖好了一個洞,一位長者來了,對他說:「年輕人啊,能否把這個地方讓給我呀,我已經老了,恐怕沒有太多的時間修了,你來日方長,再挖一個也不遲。」


修煉人說:「好吧,給你吧。」


他接著又挖另一個洞,剛剛挖好,又被別人占去了。就這樣,他挖了一個又一個洞,但最後總是讓給別人。


最後,他老了,他費了好大勁,為自己挖了一個,他想這一次可該好好修一修了。


不料,剛挖好,一個小夥子來了,對他說:「嗨,老頭兒,瞧你這麼大年紀了,還能修嗎?還是讓我來修吧。」


修煉人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好吧,那你就進來吧。」


上了歲數的修煉人,再也沒有力氣為自己挖洞了。


但是他心中很安慰,看著自己為別人修好的洞穴,他想:這麼多人在自己挖的洞裏修煉,不也是一種幸福嗎?我何必在乎修不修呢?


這時,一位長須長者顯現在他面前,微笑著對他說:「你已經圓滿了。」


※ ※ ※


「修道」乃天下第一等大事,修道之士雖隨世應世,然修行宜克明道德,廣積陰功,因為道德可以立己,陰功可以濟人。太上感應篇有云:「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即是此理。


人「無德不立」,欲立德,其最簡易下手之處,即在「行善」。故立德首先宜明辨是非善惡,擇其善者而行之,不善者而改之;並能日日反躬內省,為善去惡,則自能進德矣!然而修道者當須明悟:「身善不如心善,身德不如心德」,故行善立德,首貴乎存心,亦即是端正心術。觀古之聖者所以為聖賢,千百年來少人能及者,不在於他們的高才博學之不可及,而在於其心德現今世人不可及也。


故行善立德,不應求人知,也不應邀名,更不可求報,求則下矣!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歷歷不爽,正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之差別。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謂「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故修道以自然為宗,凡合於自然者即合於道,違反自然者即違於道。凡事只要一勉強,即墮於人道;而融於自然者,即入於天道。所謂天人合一之工夫,即是教人凡事應「以人合天」,若能處處以人合天,久而久之,人自與天相應。


故立德入聖,首宜去一「私」字。因為人只要一存有私心,存有我念,則萬善皆假,萬事不可成。故聖人常戒慎恐懼於此,以防私心自用,私智自謀,私利是圖。果若能把持此原則,自能不為世間物欲所迷惑,也才能明悟至理,理明才能心正,心正才行善,行善才能立德;立德才能入聖。立德入聖雖非易事,然而若能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一思一念,苟無所虧,眾善奉行,自能圓滿德行,可入聖入賢也。


人世間濟濟眾生,夙與夜寐,莫不醉生夢死,問其為何而生?為何而死?莫不瞠目無以對!其實,人之為聖凡,全在於己;人之為善惡,全在於心。修道者當時時從起心動念處省察,「私」念、「我」念是否仍然充塞心中,因為無「私」、無「我」方能進入善、惡不思量,純善無惡之狀態。亦即無心行善而自然行善,無心不為惡而自然不為惡,且善惡之念皆泯之境界也。


摘錄自虛原雜誌18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