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世間萬事,何者可樂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有四位新學比丘在樹下討論一個話題:世間萬事,何者可樂?

  一個說:「仲春之時,百花齊放,遊戲原野,此最為樂。」

  一個說:「宗親宴會,音樂歌舞,情意綿綿,此最為樂。」

  一個說:「車馬服飾,出入顯貴,行人矚目,此最為樂。」

  一個說:「嬌妻美妾,熏香芬馥,恣意縱情,此最為樂。」

  佛陀聽到這番議論,勸導他們說:「你們所議論的,皆非永久安樂之法。春暖花開,秋冬必然衰敗;宗親歡聚,終要生離死別;財寶車馬,實為五家共有(《大寶積經》雲:「一切財物都是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的。」);妻妾美色,可謂愛憎之本。貪欲導致憂慮、怖畏,若無貪欲,則能無憂無畏。凡夫處世,結怨招禍,三塗八難,痛苦萬端,莫不皆由貪欲所起啊!」

  四位新學比丘聞說此義,心開意解,慚愧悔過,捨棄貪欲,一心求道。

  佛陀初成道時曾云:「我無法弘法利生也。蓋吾所欲言者,與世人所認知者相反也。吾以名利財色為苦惱之根源,而世人卻咸以它為快樂而競相追逐。吾以真如圓成實性為清淨,真正快樂,而世人卻認為虛無飄渺,不合實際。吾所證悟者,恰與眾生之所認知者相反也。」

  大智、大悲、大聖的佛陀,尚且有如是之感嘆,可見世人對事相認識之顛倒情形,確難頓即能予扭轉者也。

※ ※ ※

  人生無常命如脆蟻,縱是高官亦只弄權一時;雖是富豪不過享受數十寒暑。然而人生總是在生、死、苦、樂、升、沉、貧、富、貴、賤、壽、夭中更迭轉換,而所追求的幸福亦如水中撈月般虛無。不論一個人如何滿足自我欲望的渴求,都難以獲得真正的快樂,可謂苦趣聚集,談何悅樂之來呢?

  故有心人為了跳脫這個無常、苦、空的世界,不想隨波與世浮沉,希望尋找到心靈真正的家,如此自然走向「了脫生死」的修行道路。

  若論修行二字,將其拆開即是「修」與「行」。「修」有修正、修養之意;「行」有行動、行為、精進之意。故修行可簡易言之,即是「修養心性,並實際行動以修正個人錯誤的舉止行為,進而得到修行的利益。」那修行的利益為何呢?即是

  (一)可淨化煩惱習氣,讓心靈安祥、生活自在。

  (二)可引導自己的精神層次提昇,不受物欲誘惑而苦惱。

  (三)可常得神佛護佑,平安順遂。

  (四)可明心見性,永斷生死苦惱。

  故修行是一種去除無明、去除煩惱、去除痛苦、轉識成智的幸福之道。

  其實修行除了參禪打坐,誦經念佛,行善積德等外在修行之形式外,最重要的是內在心性的觀照與鍛鍊。因為人是受思想支配,如果缺乏修心,便容易被世俗的功利迷惑,導致陷於因果的桎梏。

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第二章修行的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