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文章與品德

  江陰的張畏岩,學習很久,又能寫文章,在文藝界頗有名望。

  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一五九四年),他沒考上鄉試,破口大罵考試官。

  有一位道人在旁邊,微笑地對他說:「相公的文章一定不佳!」

  張畏嚴很氣怒地斥叱道人:「你怎麼知道呢?」

  道人回答:「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平氣和,你脾氣這麼暴躁,文章怎麼寫得好呢?」

  張畏嚴不但不再氣怒,而且虛心請教。

  道人說:「文字固然要寫得好,但如果命中不該考取,文字寫得再精美,也沒有用!所以你自己先要做個大轉變才行!」

  張畏嚴問:「如果我命中註定考不取,要怎麼轉變呢?」

  道人回答:「造命者是天,可是立命者在我。只要我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又加上謙虛、謹慎,逆來順受,以承天命,什麼福不可以求得到呢?」

  張畏嚴問:「我只是一個窮書生,那裏有錢行善事、積福德呢?」

  道人回答:「善事和陰德都是由心創造的,常存善心,自然功德無量,就像謙虛這一項美德,並不需要花錢啊?你怎麼不自我反省,而罵考試官呢?」

  張畏嚴從此感悟,虛心好學,果然在萬曆二十五年考取鄉試。

《德育古監》

※ ※ ※

  世人通常僅知自我之才華洋溢,不受矚目,一般人只知以一己之微薄技倆,便欲求受到大眾之重視,一旦未能如願,便大為忿怨,或者怨天尤人。

  世間人應當知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許多人往往不能低心下氣的去觀察明白一件事之始末原由,僅以自我之偏執,便認定事物應當如何,卻不曾去想過他人之是非善惡,從未真心誠意去體悟他人為何如此對待我身?反而一昧全針對他人之短處在看,便迷惘的對他人有所不滿,以為我身真的超越群眾,而自以是,甚至於落入沽名釣譽之輩,從未虛心省思,為何我身已付出許多,卻未得相對效應?

  孔聖教導修道之人進德修業,不要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華學識,而要憂慮自己不知道別人的是非善惡,因為觀察人要用心去觀察,而非以表象觀察,因為表象容易誤導眾生,故應取其心而洞悉自我;如有餘力,則更加充實學問技藝,以便有朝一日得以應用,不應自怨自艾於自我之不受重視,甚而歸咎於他人之不識己,其實乃自不量力、不自識也。

  反觀一個付出超過眾人心力者,皆能時時反省自我之不受歡迎處,加以改善,並常虛心請教有德者指點我身不足處,予以改善精進;長期行持,則知自我實力。以我身之實力,輔以對他人之觀察,針對他人短處乃自我警惕不犯,他人長處宜加以學習精進,而自身的優點須予以保持,此之學習,便是真正的「知己知彼」。

  常論他人缺點,而不思自我短處,是許多人的通病,非但新生初學者如此,就連修行多年之前輩者亦常如此;不知反省自我,實乃一大憾事,也盼有如此現象者,如欲進德修業,得以修持有成者,速能懺悔改過,並予以改進之,則再接再厲、永常歡也。

摘錄自修身養性-第十九章 知己知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