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是累積許多善根所成就的聖賢,為什麼要投生到象馬等畜生道中呢?」須菩提問佛。
佛開示須菩提說,菩薩的確是積了累劫的福德善根而成就的,但是為了能普利眾生,因而投生畜生道,受生畜生形體,但沒有畜生的罪報。菩薩在畜生道中,對於殺害牠的眾生,是慈悲憐愍的,這是阿羅漢和辟支佛等小乘人所做不到的。對於阿羅漢和辟支佛而言,如果遇到怨賊來加害,雖然不會對他們報復,但也不能慈悲愛念對方,加以供養法施或供給財施。
例如有位菩薩投生作六牙白象,有一次被獵人以毒箭射中胸口,白象菩薩以長鼻抱住獵人,不讓他再傷害其他的大象。並且開導身旁大怒的雌象說:「妳身為菩薩的伴侶,為什麼要因為此事而起瞋惡的心呢;獵人今天的惡行,是他的煩惱業報所致,並不是他本身的罪過啊!我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幫助他滅除煩惱。譬如有人被鬼附身,法師要除去的是鬼,而不是人啊!」
「你為什麼要射殺我?」白象再緩緩的問獵人。
「我需要你的象牙來謀生。」獵人回答。
白象菩薩聽完以後,盡最後一分氣力猛烈的撞擊大石,把牙齒拔出來送給獵人。白象的身體撞擊得血肉模糊,白象菩薩卻不以為苦,還供給獵人糧食,並指示他回去的道路。像這樣的慈悲眾生,是阿羅漢、辟支佛做不到的!
「那麼菩薩為什麼不示現作人身來為眾生說法,而要示現作畜牲的身形呢?」須菩提再問佛。
「這是因為有些眾生看見人身說法,反而不肯信受,見到畜生說法反而能生信樂之心,接受牠的教化。所以,菩薩本著大慈悲心來教化眾生,示現為畜生身,使眾生見後感到驚喜,因而悟入佛知見,成就佛道。」佛陀回答。
※ ※ ※
佛教經典中出現甚多在家居士相的聖者,這些聖者以「福」、「慧」雙修之菩薩道來自求解脫,並進而助人解脫,這些現象實乃說明:「菩薩道」即是最適合在家人修持的法門。
菩薩道的主要修行方法稱為「六度」,此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實際上已包含了戒、定、慧三學,而三學又包含了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為五項必戒的項目,故稱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稱為十善),其修行內容簡述如下:
一、布施
六度之中以布施為首,意味著菩薩道的實踐,是以布施為其重心。布施,有財、法、無畏等三施,財施乃以財物賙濟對方,包括救濟困苦眾生與供養三寶,此舉屬於物質層面。而法施乃是宣說法理教化眾生,令其了達三諦圓融之妙理,進而喜入解脫道。無畏施則是使眾生袪除恐懼,得到心靈的安定。譬如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沉者,你能予以鼓勵,使其建立信心,即是無畏施之表現。故法施、無畏施皆屬於精神層面。
二、持戒
持戒的含意簡而言之即是要修者「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救護眾生」是也。
佛教修行重視戒律,並以「五戒」為一切諸戒的基礎。修者若能如法依照佛陀所言之戒條、精神而持守,即可保持身不造殺、盜、淫三惡業﹔口不造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惡業﹔進而意不造貪、瞋、癡三惡業,如此能修十善業者,則來生必可享天福也。
三、忍辱
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意即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學佛之人,若能心不隨外境所轉,瞋境不動,喜境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也。
四、精進
精進意謂修行者,能專志行道,精勤於修善斷惡,最終能得登覺地,抵達涅槃彼岸。
精進分為事精進及理精進。如每日誦經、念佛、拜佛、行善等,於事相上勤勉用功,即為事精進。若依心起修,全修在性,直截根源,安住實相,寂然無為,即是理精進也。
五、禪定
修習禪定,攝心專注於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脫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三昧正定。故若能心無旁鶩,念頭集中即俱禪定之功夫。禪定可大分為世間禪與出世間禪,世間禪如通凡通聖之四禪八定;出世間禪則如二乘所修之滅受想定、菩薩所修之種種大乘禪定等屬之。
六、般若
般若之智不等同於世間之智,世間智指一般的聰明才智、學問知識。般若智則為菩提妙智,能通達諸法實相,斷除煩惱轉凡成聖,成就出世聖果。
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因為佛教的修行,即是希望修行者能得到智慧,因為得到智慧即是開悟,開悟不但可使世人擺脫煩惱,更能悟透至理,成就無上佛果。若只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缺乏智慧,則只是在事上修,僅得人天果報;若只知般若之理,而忽略事上的力行,有理無事,仍然不能解脫。故六度之行,須以般若之悟,配合其餘五度之助行,事理兼備,圓滿自利利他之行,福慧莊嚴,即能得償到達涅槃彼岸之夙願也。
在家修行法要-第九章 佛教與修行(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