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謙,隋朝平棘人,家居趙郡(山東),善談佛理,幼年喪父,事母至孝。北齊朝廷屢次徵召,都不就任。
母親去世,守喪三年,期滿便捐捨屋宅為佛寺,持守齋戒,從不說殺生之語;家中雖然富有,生活卻非常節儉,經常賑濟他人;凡家貧無力辦喪的,他都隨其匱乏給予救濟;鄰里兄弟分家打官司的,他也出錢息訟,兄弟慚愧感動,互相推讓;有時發現小偷在割他家的稻穀,不但不制止,反而默默避開;曾出穀米數千石借給鄉人,鄉人無力償還,皆來道歉,他卻說:「我家穀米有餘,本來就準備用於賑災,豈是為自己求利?」於是召集所有債務人,擺設酒席,當眾焚毀借據,說:「債已了結,請諸位不必掛念。」
數年之後,又逢饑荒,李士謙罄盡家中所存粟米做粥賑災,由此得以活命的人數以萬計。到了春天,他又把糧種送給窮人播種。
趙郡百姓感恩戴德,常對兒孫說:「我們能有今天,都是托李參軍的福啊。」
有位客人不信因果報應,認為古來各家學說從未申述此義,不足採信。
李士謙開導說:「儒家有『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之說,史上皆有事實可考,豈不是善惡吉凶、因果報應的明證嗎?佛經所說的眾生輪轉,無有窮止,就是漢朝賈誼所說的『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的道理,佛法尚未傳入中國,古聖賢已經明白這些道理了。至於歷史上堯舜時,鯀死後化為黃熊,周末杜宇死後化為杜鵑,褒君生為龍,春秋時魯人牛哀轉生走獸,彭生死後為豕,漢朝如意為犬,又有黃母為黿,宣武為龜,鄧哀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鳥,書生為蛇,以及晉羊祜前身為李家之子,這些歷史記載,班班可考,豈不是佛家輪迴的證據嗎?」
李士謙六十六歲逝世,趙郡百姓無不痛哭流涕,都說:「為什麼我們不死,而讓李參軍死呢?」參加喪祭的人多達上萬。
(《隋書.李士謙傳》、《歷史感應統紀》)
※ ※ ※
菩薩心腸救苦難,蓋因人身遭受世間苦厄磨難,身已難安、心如何安寧?如何清淨?是以修善之家,必能感同身受。
善德之家必常佈施米糧,以解除貧困之家所需,昔時常見為善之人賑災濟助,以解災民腹肚之飢,適時施以援手而得解救蒼黎飢荒,菩薩之心救苦救難,為善之人正如菩薩在世,救濟苦難以感聖恩而行喜捨。
修道之人正是提昇「人飢己飢」之精神、慈悲心,誓愿效法觀自在菩薩,願天下皆得離苦得樂,我身雖歷盡滄桑亦在所不辭,我人在世便盡一生綿力輔天地之化育,而拯黎民之苦心,貧者之哀,有口難言,為善之人代天救拯,或解急難,或恤貧困,或能賑災解危,真善行者如菩薩在世,視飢民如手足,觀蒼黎如兒女,見蒼黎之苦如己之苦,敢不設法以救助。現今眾生尚乏「人飢己飢」之心念,多為己想,而致消福增業於不自知,施捨米糧乃能解人飢而延命,願世間人廣行不懈以添福也。
自古「聖、賢、佛、菩薩」皆乃仰賴此物而得延生,而方能設教,願世間人除了自身珍惜五穀,進而廣結善緣濟助貧苦家庭,而得同樂也。
聖道千秋錄-第二十章 佈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