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一位飽學的雲遊禪師來到山寺前,當門叫道:「方丈在家嗎?貧僧希望與他切磋。」
所謂「切磋」,就是通過隱語暗示和表情動作來「較量」佛法的高低。
一個稚氣十足的小和尚,雙手往腰間一插,大咧咧的喝道:「先和我切磋一番吧,勝得了我,再請方丈出來。」
雲遊僧不甘示弱,大場面都見過了,還怕你這小和尚?雲遊僧不言不語地向前伸出右手,用大姆指和食指比了個小圈,小和尚立即張開雙手劃了個大圈相對。
雲遊僧接著豎起一指,小和尚五指一張作答。
雲遊僧吃了一驚,再豎三指,小和尚馬上用手指翻開下眼皮扮了個鬼臉。
雲遊僧大呼厲害,不敢再見方丈,轉身落荒而逃。
方丈恰在門內目睹了,兩人交手的一幕,心中不由得駭然。根據方丈的理解,雙方問答的意思是這樣的:
雲遊僧比個小圈,意思是「一圓相」,亦即問:「你的心?」
小和尚伸手劃個大圓圈,答:「如大海」。
雲遊僧豎起一指,意思是:「一身呢?」
小和尚以五指回答:「守五戒。」
雲遊僧又豎起三指問:「三界(三千大千世界)呢?」
小和尚翻開下眼皮扮鬼臉相答:「在我眼下。」
無聲的回答均直指佛法主旨,方丈百思不解小和尚入寺不久,怎會有如此深厚的佛學修養和領悟力,於是把小和尚叫到跟前。
方丈問道:「小和尚,方才是怎麼回事?」
「方才那個雲遊僧大概是打聽到我是糕團店的兒子吧。」
「此話怎講?」
「因為他用手指比個小圈問說,你和糕團都這麼小吧。豈有此理!於是我劃個大圓圈回答:有這麼大。」
「他又問一個多少錢?我答五文錢。」
「他接著討價還價,問說三文錢可不可以?我便扮鬼臉拒絕,他看來好像沒錢,就逃走了。」
方丈捧腹大笑,看似正經的佛法辯論,竟是一場牛頭不對馬嘴的誤會。
※ ※ ※
禪機妙化諸世間,然而何謂「禪」?其實一投足、一言行都含藏無上奧妙之禪機,端看各人是否用心洞察而已。
「禪」為何物?譬如:有一個人將手高高舉起,此時內心充滿負面思惟的人,看到這個情形,必定打從心裡認為這個人難道是要打我嗎?我若不先發制人,豈不是任人欺凌!但事情往往並非想像中那樣,相反的,一個有正面思惟的人,同樣是看到有一個人將手高舉,打從心裡會認為這個人也許是看到我的處境艱苦,現在要安慰我一番!然而種種禪道妙義,只有正面思惟者才能深入禪機當中,人生無處不是禪機示現,只是眾生心中無禪而已。所謂:道在日常生活中之點點滴滴,禪機亦如是,在每一個人的一投足、一言行之間,心若能入禪,雖齡幼仍為禪師。禪風之振興,有賴各自之認真落實,正所謂:「借鏡為惕」,乃是禪道之表現。心中能入禪,就能隨時看透大自然界給予世人示現之禪機;唯真心體會,從變化中領悟人生,禪便入心門。
禪機之妙,充斥在順境及逆境之間,能入禪者,自能從順境中或逆境中獲得豐富之禪道。順境中人,若一心明白禪之所在與用意,便能於順境生活中,言語表現得溫和,從順境中舉止表現得端莊優雅,有氣質,有風度,從順境中能隨時留意四周其他苦難者,予以盡一分心力,從中協助苦難人家早日走出苦難生活,這就是俗稱的「行義舉」、「行善事」。眾生以脫俗之心做同一件事,便稱之為「道」、為「禪」。
處於逆境中者,若能一心入禪,將能體會原來上天安排我人的種種不如意及諸般折磨,原來是在提示我人雖生活在困境中,只要夠堅忍、肯耐勞、肯吃苦、肯奮發圖強,肯多用心學習、肯打好人際關係,就有突飛猛進的一天。所謂:「人脈」,大都是由付出與犧牲奉獻中感動而來,隨克勤、克儉、克難中,逐漸突飛猛進,這時必恍然大悟,原來過去的逆境是帶給我今天識人之深、識人之廣,過去的逆境帶給我成長非常重要的養分,如今我才能茁壯,才有擔當之力,俗云:「發憤圖強」或說「英雄不怕出身低」,這便是「道」的表現、「禪」的示現。
願所有的行者,能更以脫俗的心看待生活周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因為任何事都有他的道理,人為何要有生、有死。「生」乃是一種傳承,薪火延續之道,「死」乃因為現世中有太多無奈,藉「死」重新到來世去完成現世「生」而未完成的夢想之道;是故,「生」與「死」都有深奧的禪機,看懂的人才能獲得無上甚深微妙法。
寶德雜誌111期 述論:禪妙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