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尊師重道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末衛國人。子貢天性至孝,資稟穎慧,七歲即知善惡。十七歲時,遊於魯,聞孔子在闕里授徒,心甚景仰,遂拜孔子為師,深得儒學真諦和精髓。

  他不但是孔子學說的實踐者和傳播者,而且還是其堅定的捍衛者。他通達明理,善言辭,長於外交,曾任魯、衛兩國之相。孔子很欣賞子貢,把他比作宗廟裏尊貴的「瑚璉之器」。

  《論語序說》中記載:孔子去世,學生們為他服喪三年,子貢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一直為其師守祭六年,哀痛至極。他與孔子的關係堪稱尊師重教的楷模,被後世廣為流傳。

  一次,齊景公向子貢詢問孔子的賢能,子貢馬上回答說:「聖人也,豈直賢哉。」意思就是說,孔子不只是賢人,是聖人啊!

  接著子貢又稱頌孔子說:「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在這裏,子貢將孔子與天、地以及江海相比,說我跟著孔子學習,就像拿著瓢到江河裏飲水,腹滿而去,哪裏知道江河有多深呢!」

  齊景公說:「先生之譽,得無太過乎?」子貢說:「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使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於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把泰山,無損亦明矣。」他把孔子比作泰山,說自己的讚譽之詞,不過是給泰山添了兩把土;反過來說,即便是任何人想損其名譽,也不過是用手刨去泰山上的兩捧土,不會有損於泰山的崇高那是顯然的。

  子貢時時處處維護著孔子的尊嚴,絕不允許任何人毀謗老師的聲譽。一次,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在人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後非常氣憤,說:「譬諸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大意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牆裏面的房屋,一眼就可望盡,但孔子的學問本領則好比數仞高牆裏面的宗廟景觀,富麗堂皇,不得其門而入是不得見。

  數日後,叔孫武叔又在毀謗孔子,子貢就勸他不要這樣做,義正詞嚴地說:「你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夫子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夫子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甚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這段話不僅表現了子貢對孔子的崇敬,也體現了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寥寥數言便描繪出孔子形象的高大。

  另外,其他人的一些不正的說法也都被子貢指正。陳子禽也是孔子的學生,可是,他總對老師有所懷疑,一次,他問子貢說:「夫子的學問是從哪兒得來的?他周遊列國,了解了各國的政事,是請求人家告訴的,還是人家主動說的呢?」

  子貢說:「文王、武王的仁義之道流傳在世間,賢能的人知道它的內涵,缺少賢能的人只知它的皮毛,道義公理無處不在,夫子在哪裏不能學習呢!夫子打聽消息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樣,他是憑著溫和、善良、恭謹、儉樸、謙讓的美德得來的。」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對夫子有意表現恭敬吧,他難道比你更賢能嗎?」

  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出明智,一句話也可以表現出不明智,說話不可不慎重啊!我們老師是不可比的呀!他的高不可及,就像蒼天不可能有台階讓人登上去一樣。」

  有人問子貢孔子為甚麼那樣有才,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聖」,是天生的聖人。子貢謹記老師的教誨,以其齊家、治國之志向,博濟廣施之胸懷,謙遜至孝之美德,對師道尊嚴的維護和對「道濟天下」的堅定,垂名後世。

  確實,師道尊嚴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師德師恩是人終生不能忘懷的。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為師之道尊貴、莊嚴,正如《禮記‧學記》所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 ※ ※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而在這數十年歲月中,是否有依循為人之道在作事,這個問題是世間人需要好好思考的事。

  現代人求取功名不再像往昔那麼辛苦,每一個學校都給求學的學生福利優厚,每到考期時間就怕學生們受到炎熱、寒冷等侵犯傷害故給予很多的方便,以使考試順利,如此環境與昔日相比較實在天壤之別,故現代求學學生理應感到幸福很多,當更把握好時機用功努力在課業上。

  再言時代的進步,給予求學學生方便,理應有很安逸的學習空間與認知,應明白尊師重道道理才是,但看今卻未能在這基本為人學子上作得圓滿,何以故?今時師長教育辛勞卻往往得不到學生的體會,一但有對學生指導反被學生辱罵拳腳相向,更會找家長來理論或控告師長等等,感嘆世人從小求學就已理解為人處事道理,奈這些基本道理已漸埋沒,真是可惜啊!

  學生求學為習知識,卻是知識越高基本道理皆忘得一乾二淨,世人要知教育的重要,小孩求學若有不足之認知,為人家長應有共負責任來教導才是。

慈聖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