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弟子外出講學。師生們來到海州,突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一位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面對大海,是老漁翁平時歇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裡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不覺詩興大發,吟成一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 :「先生,你說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你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話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為: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民講:「哎哎,聖人做詩,你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理。」
老漁翁拍著子路的肩膀說:「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麼打法,你們知道嗎?」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微微一笑,縱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揮舞漁叉,打起魚來。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現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於是把弟子們召到一起,嚴肅地說:「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罷,沉思片刻,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
※ ※ ※
謙者,謙己進修,不恥下問之謂也。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天地之廣,無所不包。萬物之道,包羅萬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各有其道,各有其理,大者無所言其大,小者無所言其微,觀其靜,察其動,以達致知窮理之域也。
欲窮萬物之理,必先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為學之事也。為學求進,貴在謙己,日新又新,精益求精。夫君子之學,在謙己而后勉人勵學,勿自稱其才,自誇其能,學無止境,學而后知不足,故君子不恥下問,可以為學之道矣。論語述而篇,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也。」
謙者,存養之謂也。謙遜為存心養性之本,謙遜其心而存養其性,道則可致中和而得眾,謙恭待人,謙和接物,民胞物與,上下和睦,無爭無鬥,無怨無恨,無嫉無妒,和和氣氣,快快樂樂,其功在謙遜之德也。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三節 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