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證悟自心

  湛堂文準初開始追隨真淨克文禪師參學時,他時常點起燈在帳中讀書。

  克文禪師看見後,呵責他道:「所謂學禪者,就是要治理其心,體悟佛性。學問雖多卻不能證悟自心,讀書再多又有何用?況且佛門之外,各家諸派的學說典藉,如同山高,如同海深。你怎麼能讀完所有那些書呢?」

  克文禪師再說:「現在你廢棄了佛學之本,去追求異學之末,就好像用卑賤者去主宰、役使尊貴者一樣。這樣恐怕會妨礙你修證佛法。你必須完全杜絕世俗之妄緣,一心追求自心妙悟。將來終有一天證得佛法真如在眼前,好似將門軸推入臼坑中一樣,自在開合也就不難了。」

  文準聽了真淨克文禪師的教導,當即撤除平日所讀的外典書藉,專心坐禪,修證佛法。

  有一天,有僧人誦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文準聽後便豁然開悟,平時積滯心中的疑惑頓時化解消釋。

  從此他講說佛法妙義便縱橫自如,無所滯礙了。在同輩之中,很少有能超過他的。

※ ※ ※

  心者,人人皆有之,是否黑暗不見光明乎?性者,本性矣,本之性自己知嗎?如知性那又為何不見回返故鄉呢?

  「心」字,原是一直心,直心為被後天之七情六慾所牽引,漸漸歪斜,遂變為勾心-「心」了。只因本心被物慾所迷,情愛所溺,遂失了本心之正鵠,便生出本心中所無的貪妄心、虛偽心、奸詐心......等不應有之偏心出來。

  原心者,乃上天所賦於之,即天理良心(道心),其無慾無念,一性圓明,寂然不動,為人人所俱備之。怎奈墜落紅塵之後,遂將此純潔無瑕的原心污染了。致使人心用事,行為乖戾,產生了七情六慾,六神無主,迷糊失智,而忘記了「尋心」之事。誠如孟子所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故修道士所該積極從事的便是剷除慾妄之心(貪嗔痴愛酒色財氣),力求恢復純潔無染的赤子之心,那就是「明心」了。

  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原心(本心)為萬善之源;血心(人心)為萬惡之本。萬善由心生,萬惡惟心造,即所謂「萬法惟心」也。

  性者,天之本性,無極絕對之真理,吾人得之而為性。釋教謂之佛性,儒教謂之良心,老子稱之道。其形無其形,聲無其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此妙之物其可以為吾人之元神,為萬靈造化之主宰者。真相無相,妙體無形,光明清淨,無一塵所染,永久不生不滅,為吾人之本性,人之求道則求於此也-見性。

  性為人之根本,培養性元,而道自生焉,故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皆不外乎培養性根也。

  混沌至今,本性已蒙薰了一股污煙瘴氣,那要用何物方能拭見本性呢?用明亮之心照澈將本性顯露出來,使其發生光和熱來普照人群曰:「見性」矣。然而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差異,但在本體上心、性是連貫成一體的。所以明本心者,必見本性矣。

  結論

  「清心寡慾,澹泊名利」,將身外之物如:名利、錢財、地位,等皆看淡了。至於心中妄想物慾都沒有了,而虛其心,實其腹,人欲淨盡,天理自然流行。這就所謂「明心見性」了。

明心見性-述:明何心、見何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