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的管寧,曾與華歆一齊鋤地掘到了金子,管寧看都不看一眼,而華歆卻把它拿起來丟掉。
當時正逢亂世,管寧就避亂到遼東,公孫度非常禮遇他,想要請他當官,但他並沒有答應,就到山中去居住,很多人都來追隨。
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他的田地,管寧就把牛牽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慚愧,並且向他致謝。後來他居住的地方逐漸有人聚居,而變得較為廣闊,於是他就教他們讀詩書,講述祭拜的禮儀,使他們明禮節、知謙遜。
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管寧一律都不接見。後來風氣遍及遼東,人們都受到了他的感化。他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是談論道德的事,絕不涉及世事,公孫度很稱讚他的賢德。
他居住在遼東卅七年,後因朝廷召命而乘船過海返京,途中海風大作,波濤洶湧,船上的人都呼天懺罪。管寧說:「我曾經有一天早上起床後沒有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過失一定是在這個地方。」同行的船隻都沉沒了,只有管寧所乘的船隻安然渡過。
歸返京師之後,朝廷頒授給他大中大夫之職,但他並沒有接受;華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讓給他,他也懇辭。
他去世時是八十四歲,生前所坐的木榻,與膝蓋接觸處都已磨穿,因為他五十年來未曾張開腿來坐。遇到親戚或鄰居窮困,家中的米不夠用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每遇人子,就和他們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者,必定跟他們講悌道;對於為人臣子的,則和他們談論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語柔順,能藉著事來勸導人,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 ※ ※
道者,至正、至善也。故言修,惟「正善己心」耳。是以,修若有誠,惟德是行,以履道之正、之善,以致於至正至善。吾人若能堅秉正善而修行,確可契達:「無念明心無色界,極端正炁極光芒」之境界。然修著重在那?簡括之,其實即是「鍊心行善之工作」,或可言,「修即行善之工作」耳。由日常生活中以行善,在行善間以養性,更可築基己善性之堅固如磐石。
修所須注意者乃鍊養心性之重要,由普德曼之立說:「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可鑑人是習慣性之動物,因人之行為往往都受制於習慣,故一件事只要多做幾次,以後也就會習慣去接受、去做了。所以,人的性是自己生的、自己養成的,做什麼事,就生養什麼個性,做善就生善性,做惡就生惡性,做善做惡都是自己造就出來的。
人須持心於「正善不渝」之心態,如此才有可能推愛及人而養博愛之心懷,也才有可能鍊就於大公無私之胸襟,因若有一念不公則私,或一念不博愛,亦將受有所偏而為私、而為己矣!故之,人之心懷一定要安置於「正善」、於「至正善」之心境,否則都會受己心之生念動念而偏而私。是故,修務須要能確認去做到的是-要求己心持於正善不變如金剛。
修回真心(第一輯)二七 修即行善之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