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瑞岩空室恕中無慍禪師,昆山薦嚴妙道禪師之法嗣,俗姓陳,本郡臨海人。無慍禪師少時有出世之志,後從徑山元叟行端禪師落髮,並于昭慶律寺受具足戒。
此後,無慍禪師開始游方,初往淨慈,禮謁靈石芝禪師,次往湖州資福,參一源靈禪師,末後投台州紫籜山竺元妙道禪師座下。
初登紫籜山,無慍禪師隔著一條小溪,望見對面有一老僧正坐在磐石上,旁邊站著一位侍者,風度蕭然,如畫中之應真。無慍禪師猜想這位老僧必是妙道禪師,於是具禮展拜。後一打聽,果然如是。
無慍禪師於是便跟著妙道禪師來到丈室裡。
無慍禪師正要開口請問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之公案,妙道禪師卻大喝一聲。
在這突如其來的一喝之下,無慍禪師通身汗流,疑情頓消,遂呈偈曰:
「狗了佛性無,春色滿皇都。
趙州東院裡,壁上掛葫蘆。」
妙道禪師覽其偈,為了進一步試探無慍禪師腳跟是否真的站穩了,便笑道:「恁麼會又怎得?」
無慍禪師一聽,便拂袖而出。
妙道禪師遂予印可。
無慍禪師悟道後,曾經告訴同參們說:「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決不在言語文字上。我輩若不遇者(這)老和尚,幾被知解埋沒一生。他日設有把茅蓋頭(指卓庵住山傳法),當不忘所自。」
無慍禪師最初出世于明州靈岩廣福禪寺,後移住台州瑞岩淨土禪寺。
無慍禪師曾經上堂云:「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眾伎。大眾還識得心也未?若識得心便識得意,識得意便識得諸識,識得諸識便識得妄想。妄想滅則諸識滅,諸識滅則意滅,意滅則心滅,心滅則一切滅。所以道,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說到這裡,無慍禪師便大喝一聲,接著說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什麼過?」說完便下座。
[工伎兒,隨著鑼鼓等樂器之節拍,表演各種雜技動作的演藝者。和伎者,調弄音樂以配合演藝者進行表演的伴奏者。]
此外,無慍禪師曾自設三關,勘驗前來參學禪客,契則留住,不契則逐出。這三關是——
「穩坐家堂,因甚主人翁不識?掀翻大海,摑碎須彌,平地上因甚抬腳不起?眼光爍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盡,因甚不見?」
無慍禪師住持瑞岩的時候,道譽日隆,江湖英俊,爭相參禮。當時大元統治者對佛教非常崇信,國內高僧大德多受其賞賜,唯無慍禪師獨不屑世榮,保持著衲僧的本色。
在瑞岩住持了三年之後,無慍禪師便辭去住持之職,獨居松岩頂上。洪武十七年(1384),無慍禪師應弟子居頂禪師之邀請,歸寧波翠山養老,兩年後便圓寂。春秋七十八歲。有辭世偈雲:
「七十八年,無法可說。
末後一句,露柱饒舌。」
無慍禪師生前著有《二會語錄》、《三庵雜錄》及《淨土詩》行世。
※ ※ ※
「驚世文章夢裏花,出塵悟解眼中沙。怪來不打這鼓苗,親見江西老作家。」
正之修,總要由心。故儒曰存心。佛曰明心。道曰修心。耶曰洗心。回曰堅心。五教莫異口同音,皆以正心修道、行道參與天地,共與造化,契合自然,唯是五教同一之天命也歟。
呂祖曰:「千言萬語,不過煉心二字。」煉者去雜求精之操法,治心之法特用煉字者,是心如賊王,難靜、難收、難制、難定故。綜之修道之難者,因道之難言也,因其無名、無形、無象、無方圓之,此以也。故五教之各立門庭,各執其法者亦為此。苟以言而詮其無名、無影、無踪之真理大道,難免易涉亦象而落偏差,易乖事物之真常。
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若非有關尹子之故,死怕此五千言亦不留。堯子一貫之傳,釋迦一乘之演法,達摩祖師之東來,未曾說過一字,皆為避執象,因著則不得其正也乎。故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道豈在言乎。修道須若方得頓悟,立地成佛,毅力信修,切勿求知解,而廣涉雜聞、妄說。如斯者不但徒磨,反之有阻定靜,心萌疑惑之害。叮嚀諸子,真如法界不在証修施為事理,唯在本性自在中,慎之悟之。
善道薪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