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成了戰敗國。而英國一直是德國的商品進口國,即使在戰後也是。
由於德國的戰敗,因此英國的商務部要求凡是從德國進口的商品都要印上「德國製造」的字樣,英國商務部的本意是對德國進行侮辱性的懲罰。
戰後德國政府也知道這樣的規定是出於一種侮辱,可是德國是戰敗國,而且出口對於恢復德國經濟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德國政府只能無奈地接受這樣的規定。
但是讓英國政府沒有想到的,幾年後凡是印有「德國製造」的商品在市場上都賣得特別好,甚至出現了只要有德國貨,英國人就選德國貨,而不去買國貨的情況。很快又過了十幾年,「德國製造」不僅僅在英國具有很大知名度,在世界上也成了品質過硬的代名詞。
還聽到過一個有關德國公路品質的小故事,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許多路段沒有速度的限制,駕駛員可以以每小時近250公里的速度行進。德國人介紹,高速公路路面鋪裝的水泥,平均厚度達到了70釐米,可以起降飛機和行駛坦克。德國人從來沒有聽說哪個路段出現下陷或塌方事故。就是現在德國境內的公路好多還是希特勒時代建造的,品質依然很好。
「德國製造」為何品質那麼好,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德國人的清廉觀念,在德國各種路橋施工很少發生腐敗案件。如果發生這種事,會被全國的報紙猛烈批評,成為一樁醜聞,而且當事的官員通常都會被刑事處罰或引咎辭職。
德國人的這種清廉觀念是怎麼來的,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得歸功於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德國的職業教育在德國的教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從德國的青年來說,只有30%的適齡青年上大學,而且在大學時期一般要淘汰近三成。因此德國學生從初中畢業後,就開始分流:一部分有志于上大學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再學習四年,一直讀到十三年級,直接升入大學學習。另外一部分有志于技工等工作的學生,則進入職業學校,再讀三年後就業。
這部分在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進校後,要簽訂兩份合同:第一份是與學校簽的培訓合同。合同規定經過三年的培訓,學生應達到什麼水準;第二份合同是德國學生同政府簽訂的合同,這份合同是這些技校學生給政府的承諾,保證遵守職業道德,而德國政府則盡力為這些畢業生提供工作的機會。和國家簽訂合同,從德國的職業教育建立之初就一直存在。
第一份合同是學校和學生簽的,有效期只是三年,而這第二份合同則是學生同國家簽的,終身有效。但是並不是簽了這份合同就會高枕無憂,國家也會在一年或者兩年之後,根據這個人的工作情況,看是否有違反職業道德,看是否取消這份合同。
如果工作優秀,沒有違犯職業道德,則會在續簽的合同中說明,如果有違犯也會在合同中說明,如果嚴重,則會取消這份合同。
在德國要進入一家企業工作,和國家簽訂的這份合同是必不可少的,而良好的合同記錄則是升職、加薪的必備條件。因此在德國每一個工人都很重視這份同國家簽訂的合同。
也許這份同國家簽訂的合同才是「德國製造」能夠揚名世界的真正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