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獄長請了縣長到監獄演講。
縣長開口便說:「各位公民!」
縣長想想,這些人都帶罪服刑,早就失去公民的資格了,於是又趕緊改口說:「抱歉!我說錯了,應該是各位囚犯。」
後來又想,這樣的稱呼實在是太奇怪了,於是說:「各位!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稱呼你們,不過,看到你們今天很開心地聚在這裡,我就覺得很高興。」
真是越說越糟,誰願意開心地聚在監獄?
這些人起了一陣騷動,場面差點無法控制。
※ ※ ※
俗世之街頭巷尾,經常提到「白目」二字,世道上總是難免會有一些時常分不清楚場合、搞不清楚狀況之人,有時是出於好意,卻無辜的成為他人怒火下的砲灰,想想倒是很無奈的。
有些眾生在說話之時,無法分辨場合,經常會在喜氣的時候說些喪氣話,如此便容易遭受到他人的反彈及不悅;若是在應該悲傷的場合之時,訴說笑話,則非常容易成為他人悲慟下唯一發洩的對象,有時被打得鼻青臉腫都還討不到公道,因為這是自己「白目」所造成的結果。
有些人總是非常喜歡在他人氣憤時,有意無意的給予冷嘲熱諷,千萬不可在他人氣惱時,訴說些容易激怒他人的言論,以免對方失控在惱火攻心下,造成我人肢體上的種種傷害,屆時得不償失。
有時,有些眾生本該有充分表現的機會,以及應有獲得他人賞識的因緣,無奈是彼等不知察言觀色,反而一再使自我表現之良機錯失,甚至是自己太過分的沒有自信,最後只能錯失大好被重用之機會。亦有不少人於說話時,不經思考,脫口便出,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或許自己僅是想讓對方分享自己的心得,但這個心得通常會隱喻或觸動到對方的痛處;一旦任意「白目」,恐怕遲早有一天,天下人會被自己得罪光光。
當自己正在詢問他人某些事情時,若是對方未予回應,便是對方並不想回應,此時便不該繼續多做詢問,因為很有可能繼續詢問下去,會遭來一頓無名火加諸在我人身上,屆時被罵得狗血淋頭,才又來感到氣惱,其實是自己先造成對方的氣惱而不自知。
是故,千萬不要隨意造作「白目」事件,必須學習察言觀色,亦避免因自己的「白目」,而帶來別人的困擾及自己的傷害。
寶德雜誌119期-述論:不要白目
恃執官勢,茍用酷法
出自《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因果經》
梁武帝問誌公禪師:「朕今殿下文武百官,受朕俸祿,更有恃執官勢,不依公平正直,判斷究治,茍用酷法,刑杖騙民財者,後日如何果報?」
誌公答曰:「其官受盡前生福報,待他陽命一盡,陰府閻王,業鏡照出,絲毫不昧。依他自己,本業判斷,罪輕者,罰出陽間為水牛,大力之畜,與人耕田,償還宿債;或有罪重者,罰作蛟龍,拘向四天下,行雨灌蔭山川,滋養萬物,償民夙債。恆被風伯雨師,鐵棒搥打,遍身鱗甲,生諸毒蟲,鮮血長流,晝夜受苦,無有休歇也。」
又問:「或有為官清廉,公平正直,無騙害者如何?」
答曰:「為官清正無私者曲者,命終之後,得做城隍,成為名山洞府之明神也。上受天敕,下受民供,享祀之報,其中又有陰德相助者,得為冥司主宰,做閻君也。」
武帝又問:「天下衙門中,一切辦事當差人等,不依公道,倚官為勢,赫騙良民,及各鄉里中,尊長老人,地方圖甲人等,心不公平,不依道理,騙害民財者,有何報應也?」
誌公答曰:「衙門中辦事當差之人,恃官騙害民財者,死後罰作山中野獸,見人疾走,驚赫之報。他因赫騙良民,而今驚殺報他。又有地保鄉尊人等,心不公平,私騙人者,命終之後,罰作牛馬豬羊六畜,還人夙債,直待還清,再托為人,貧窮困苦,人所惡賤,不得自在也。」
武帝嘆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無門,隨人自召。」
※ ※ ※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率皆不離「因緣果報」之範疇。世人若是造作業因,必定會產生相對應之業果,就如農夫有春耕、夏耘之舉,即會有秋收、冬藏之收穫。故世人若是修善積福,即得善果;若胡作妄為,則必受惡果。如是因如是果,自作者自受,此乃是天經地義、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因果」二字,不分國際,沒有貴賤,無人能避,也無人能替,亦不會因為時空之轉變而驟然減弱或消失,故經云:「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是此理,然而「因」故可畏,無緣不生,蒺藜絕水,難望結成,業力之成熟有其快慢緩急之不同,亦即是「要待因緣聚合時,方會成熟為果報」,故若能每日戒慎恐懼,努力斷惡修善,孜孜不倦而行,則自能去禍禳災,歸於善道。
世人之身如水上沫,命如風前燭,然而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逆因果而行者卻比比皆是。盼世人能徹悟「因果」真義之無可諱辯,莫隨順習性而生死輪迴流輪,舊業未除,又再造新殃,無有止盡。若果人人皆能深信「因果」,防微杜漸,則最終自能大明乎心性也。
因緣與果報-序
梁武帝問誌公禪師:「朕今殿下文武百官,受朕俸祿,更有恃執官勢,不依公平正直,判斷究治,茍用酷法,刑杖騙民財者,後日如何果報?」
誌公答曰:「其官受盡前生福報,待他陽命一盡,陰府閻王,業鏡照出,絲毫不昧。依他自己,本業判斷,罪輕者,罰出陽間為水牛,大力之畜,與人耕田,償還宿債;或有罪重者,罰作蛟龍,拘向四天下,行雨灌蔭山川,滋養萬物,償民夙債。恆被風伯雨師,鐵棒搥打,遍身鱗甲,生諸毒蟲,鮮血長流,晝夜受苦,無有休歇也。」
又問:「或有為官清廉,公平正直,無騙害者如何?」
答曰:「為官清正無私者曲者,命終之後,得做城隍,成為名山洞府之明神也。上受天敕,下受民供,享祀之報,其中又有陰德相助者,得為冥司主宰,做閻君也。」
武帝又問:「天下衙門中,一切辦事當差人等,不依公道,倚官為勢,赫騙良民,及各鄉里中,尊長老人,地方圖甲人等,心不公平,不依道理,騙害民財者,有何報應也?」
誌公答曰:「衙門中辦事當差之人,恃官騙害民財者,死後罰作山中野獸,見人疾走,驚赫之報。他因赫騙良民,而今驚殺報他。又有地保鄉尊人等,心不公平,私騙人者,命終之後,罰作牛馬豬羊六畜,還人夙債,直待還清,再托為人,貧窮困苦,人所惡賤,不得自在也。」
武帝嘆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無門,隨人自召。」
※ ※ ※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率皆不離「因緣果報」之範疇。世人若是造作業因,必定會產生相對應之業果,就如農夫有春耕、夏耘之舉,即會有秋收、冬藏之收穫。故世人若是修善積福,即得善果;若胡作妄為,則必受惡果。如是因如是果,自作者自受,此乃是天經地義、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因果」二字,不分國際,沒有貴賤,無人能避,也無人能替,亦不會因為時空之轉變而驟然減弱或消失,故經云:「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是此理,然而「因」故可畏,無緣不生,蒺藜絕水,難望結成,業力之成熟有其快慢緩急之不同,亦即是「要待因緣聚合時,方會成熟為果報」,故若能每日戒慎恐懼,努力斷惡修善,孜孜不倦而行,則自能去禍禳災,歸於善道。
世人之身如水上沫,命如風前燭,然而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逆因果而行者卻比比皆是。盼世人能徹悟「因果」真義之無可諱辯,莫隨順習性而生死輪迴流輪,舊業未除,又再造新殃,無有止盡。若果人人皆能深信「因果」,防微杜漸,則最終自能大明乎心性也。
因緣與果報-序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感恩所有的人
蓮生/文
回首西城煙雨,二十年的移民歲月,如夢如幻,我就提著一個輕便的小小包袱,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了。來時雙手空空,二十年,真是「瀟洒走一回」。
這二十年來,是我人生的精華,是最光輝燦爛,是最高潮迭起,是最精采,最扣人心弦,最精進,最輝煌,不管怎麼說,二十年西雅圖的歲月,值得我一世的懷念。
我這位行者,回首二十年的歲月,我要衷心的說一句話:
「我感恩所有的人!」
我的這句話,只有感恩,再感恩。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與我有過緣分相逢的人,不管他對我,有情無情,有義無義,有恩有怨,有愛有恨,有仇無仇,有信無信,來我這裡的,或離開我這裡的,我全部感恩!
「為什麼?」
我答:
「順境我感恩,逆境我更感恩,全是助我了悟之人也!讓我悟了人間娑婆,讓我悟了無常變化,讓我悟了眾生的心,讓我悟了一切畢竟是空,讓我悟了畢竟無所有,讓我悟了一切無所得。」
苦海中的慈航。
黑暗中的明燈。
飢饉中的道糧。
我願意在這末法時代,成就自己,度化他人,全是順境逆境大力促成。沒有逆加持的人,我不會跑得更快,更精進,去想去悟入,受苦的人有福了,因為有大苦難,才有大開悟。
我領悟到:
「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
我感恩佛法的慈悲,我感恩人間世界,我感恩西雅圖二十年的歲月,我感恩所有的人,我解脫了,是究竟解脫。一切是那麼的調和,一切是那麼的安穩,多麼寶貴的時光,多麼因緣的具足,我感恩所有的有緣人。
西雅圖二十年是好中的好。
西雅圖二十年是妙中的妙。
盧勝彥文集第170冊《回首西城煙雨》感恩所有的人
回首西城煙雨,二十年的移民歲月,如夢如幻,我就提著一個輕便的小小包袱,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了。來時雙手空空,二十年,真是「瀟洒走一回」。
這二十年來,是我人生的精華,是最光輝燦爛,是最高潮迭起,是最精采,最扣人心弦,最精進,最輝煌,不管怎麼說,二十年西雅圖的歲月,值得我一世的懷念。
我這位行者,回首二十年的歲月,我要衷心的說一句話:
「我感恩所有的人!」
我的這句話,只有感恩,再感恩。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與我有過緣分相逢的人,不管他對我,有情無情,有義無義,有恩有怨,有愛有恨,有仇無仇,有信無信,來我這裡的,或離開我這裡的,我全部感恩!
「為什麼?」
我答:
「順境我感恩,逆境我更感恩,全是助我了悟之人也!讓我悟了人間娑婆,讓我悟了無常變化,讓我悟了眾生的心,讓我悟了一切畢竟是空,讓我悟了畢竟無所有,讓我悟了一切無所得。」
苦海中的慈航。
黑暗中的明燈。
飢饉中的道糧。
我願意在這末法時代,成就自己,度化他人,全是順境逆境大力促成。沒有逆加持的人,我不會跑得更快,更精進,去想去悟入,受苦的人有福了,因為有大苦難,才有大開悟。
我領悟到:
「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
我感恩佛法的慈悲,我感恩人間世界,我感恩西雅圖二十年的歲月,我感恩所有的人,我解脫了,是究竟解脫。一切是那麼的調和,一切是那麼的安穩,多麼寶貴的時光,多麼因緣的具足,我感恩所有的有緣人。
西雅圖二十年是好中的好。
西雅圖二十年是妙中的妙。
盧勝彥文集第170冊《回首西城煙雨》感恩所有的人
抓替身
辛彤甫先生任宜陽知縣的時候,有位老者向他遞上一份呈文說:「昨天晚上我住在城東門外,看見有五六個吊死鬼從城門縫裏鑽進城裏來,恐怕是來找替身的。請你趕緊諭示百姓,對童僕姬妾不要淩辱虐待,欠債的不要追索得太緊迫,凡事要互相謙讓別爭鬥,使那些吊死鬼沒有機會施展他們的技倆。」
辛先生看罷呈文大怒,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把老者打了一頓板子,並命人將老者轟了出去。老者並不怨恨,走到臺階下,便坐在那裏撫著膝蓋說:「可惜呀!這五六條命算是沒救了!」
過了幾天,有人向辛先生報告說,城裏最近有四人上吊而死。先生大驚,這才感到事態嚴重。急忙命人將那送呈文的老者傳來問話。
老者說:「這幾天來,我總是昏昏沉沉的,什麼都不記得了,今天我才知道曾遞送過一份呈文。
這件事便傳揚開來,於是家家有了戒備。後來,果然有兩個上吊的人都被及時救活了。一個是媳婦因為被婆婆虐待而上吊的,那婆婆非常痛悔。另一個是因為欠債被債主逼迫太緊而上吊,債主當即焚毀了借據。因此兩個人都得救了。
由此可知,雖說命數皆由天定,但如能盡人力,也必然能挽回其中的一兩個。又當知人的生命特別寶貴,鬼神雖然預先知道他該死,苟有一線可以挽救他的希望,也必然轉借於人力來救他。
一個人的氣數命運,正像嚴冬的季節下起風雪,天地也不得不然。至於穿上皮襖來禦寒,或者關閉門戶以避風,那就任憑各人去想辦法了,老天是不會加以禁止的。
※ ※ ※
舉凡起心動念,隨口一言,或隨手一動,只要有益於他人,助利他人,悉為善行。
善有大小、輕重,但是每一個善行不論大小輕重,卻有其深遠不測之機,可以積累無數個福報。簡例而言,因你一句話,使一個人打消自殺念頭,此時已符合獎善福報。而此人在未死之後,若可以力行許多善事,此中以一句話之善,可以再獲得其福報。
上天至仁至正,去惡之意,即乃勉善,故能知行善,則必有豐厚福報。
辛先生看罷呈文大怒,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把老者打了一頓板子,並命人將老者轟了出去。老者並不怨恨,走到臺階下,便坐在那裏撫著膝蓋說:「可惜呀!這五六條命算是沒救了!」
過了幾天,有人向辛先生報告說,城裏最近有四人上吊而死。先生大驚,這才感到事態嚴重。急忙命人將那送呈文的老者傳來問話。
老者說:「這幾天來,我總是昏昏沉沉的,什麼都不記得了,今天我才知道曾遞送過一份呈文。
這件事便傳揚開來,於是家家有了戒備。後來,果然有兩個上吊的人都被及時救活了。一個是媳婦因為被婆婆虐待而上吊的,那婆婆非常痛悔。另一個是因為欠債被債主逼迫太緊而上吊,債主當即焚毀了借據。因此兩個人都得救了。
由此可知,雖說命數皆由天定,但如能盡人力,也必然能挽回其中的一兩個。又當知人的生命特別寶貴,鬼神雖然預先知道他該死,苟有一線可以挽救他的希望,也必然轉借於人力來救他。
一個人的氣數命運,正像嚴冬的季節下起風雪,天地也不得不然。至於穿上皮襖來禦寒,或者關閉門戶以避風,那就任憑各人去想辦法了,老天是不會加以禁止的。
※ ※ ※
舉凡起心動念,隨口一言,或隨手一動,只要有益於他人,助利他人,悉為善行。
善有大小、輕重,但是每一個善行不論大小輕重,卻有其深遠不測之機,可以積累無數個福報。簡例而言,因你一句話,使一個人打消自殺念頭,此時已符合獎善福報。而此人在未死之後,若可以力行許多善事,此中以一句話之善,可以再獲得其福報。
上天至仁至正,去惡之意,即乃勉善,故能知行善,則必有豐厚福報。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無情說法
師(洞山)參溈山,問曰:「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
溈曰:「我這裡也有,只是罕遇其人。」
師曰:「某甲未明,乞師指示。」
溈豎起拂子曰:「會麽?」
師曰:「不會,請和尚說。」
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此去澧陵攸縣有雲岩道人,若能撥風瞻草,必為子之所重。」
師遂辭溈山,徑造雲岩,便問:「無情說法,什麽人得聞?」
岩曰:「無情得聞。」
師曰:「和尚聞否?」
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師曰:「某甲為什麽不聞?」
岩豎起拂子曰:「還聞否麽?」
師曰:「不聞。」
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岩曰:「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
師於此有省,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 ※ ※
道者理也,理者,存於世間之萬事萬物之中,非存於思不可及之諸仙佛聖神之心印裡頭,當然欲獲真理,亦可由諸聖佛仙佛中心印得之,但這需要有高靈覺者始能得之。所以說欲得真理妙道,只要能用心於你周邊的一切事物去思理、去體會,亦可得覺真理也。
為何其理如此?世人誠不知世間原先之萬物、萬靈降下既含有其道之存在,才能使之成長、壯大,或動物、或植物,或一切之事理皆然也。故只要能細心去領悟,即可得道也。此點真理,世人往往不知,在學道的路程上總在那望不可及之高理中摸索,總歸沒有任何之得獲,甚為可惜!
理、道就在你身邊,欲成證道果,思理即可覺其真矣。希世人多加悟行之!
思歸覺路-第八十三章 藉物思理覺真
溈曰:「我這裡也有,只是罕遇其人。」
師曰:「某甲未明,乞師指示。」
溈豎起拂子曰:「會麽?」
師曰:「不會,請和尚說。」
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此去澧陵攸縣有雲岩道人,若能撥風瞻草,必為子之所重。」
師遂辭溈山,徑造雲岩,便問:「無情說法,什麽人得聞?」
岩曰:「無情得聞。」
師曰:「和尚聞否?」
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師曰:「某甲為什麽不聞?」
岩豎起拂子曰:「還聞否麽?」
師曰:「不聞。」
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岩曰:「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
師於此有省,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 ※ ※
道者理也,理者,存於世間之萬事萬物之中,非存於思不可及之諸仙佛聖神之心印裡頭,當然欲獲真理,亦可由諸聖佛仙佛中心印得之,但這需要有高靈覺者始能得之。所以說欲得真理妙道,只要能用心於你周邊的一切事物去思理、去體會,亦可得覺真理也。
為何其理如此?世人誠不知世間原先之萬物、萬靈降下既含有其道之存在,才能使之成長、壯大,或動物、或植物,或一切之事理皆然也。故只要能細心去領悟,即可得道也。此點真理,世人往往不知,在學道的路程上總在那望不可及之高理中摸索,總歸沒有任何之得獲,甚為可惜!
理、道就在你身邊,欲成證道果,思理即可覺其真矣。希世人多加悟行之!
思歸覺路-第八十三章 藉物思理覺真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生命短暫
一天,佛陀等弟子們乞食歸來,問:「弟子們!你們每天忙忙碌碌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弟子們雙手合十,恭聲回答:「佛陀!我們是為了滋養身體,以便長養色身,來求得生命的清淨解脫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環視著弟子們,沉靜地問:「那麼,你們且說說肉體的生命究竟有多長久?」
「佛陀!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有幾十年的長度。」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
佛陀搖了搖頭:「你並不瞭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個弟子見狀,充滿肅穆地說道:「人類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發枝,燦爛似錦;冬天枯萎凋零,化為塵土。」
佛陀露出了贊許的微笑:「嗯,你能夠體察到生命的短暫迅速,但是對佛法的瞭解,仍然限於表面。」
又聽得一個無限悲愴的聲音說道:「佛陀!我覺得生命就像浮游蟲一樣,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過一晝夜的時間!」
「喔!你對生命朝生暮死的現象能夠觀察入微,對佛法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還不夠究竟。」
在佛陀的不斷否定、啟發下,弟子們的靈性越來越被激發起來。又一個弟子說:「佛陀!其實我們的生命跟朝露沒有兩樣,看起來不乏美麗,可只要陽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乾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語。弟子們更加熱烈地討論起生命的長度來。這時,只見一個弟子站起身,語驚四座地說:
「佛陀!依弟子看來,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語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著佛陀,期待佛陀的開示。
「嗯,說得好!人生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這樣認識生命,才是真正體證了生命的精髓。弟子們,你們切不要懈怠放逸,以為生命很長,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晝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幾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應該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鐘,每一時刻,勤奮不已,勇猛精進!」
※ ※ ※
人生於世數十寒暑,夜半靜思,實在令人驚嘆不已。衣櫃中所收藏冬衣,每人一生可謂只穿數十次而已。一件冬襖還未穿破,人之身軀假體早已成灰,吾佛非作誇大虛言,世人親友中細作觀察便知。
既悉一件冬衣還未穿破,人身已先壞,即應了悟人生之短,非是長途旅客,在路程的中途站便要下車,無法久留在車箱內不出也。
觀此,人生在世,如夜夢一醒便是明天,昨日已成過去,追往回憶,徒增感觸,又有何作用?不如趁早修道,奔向光明前程,始免一死再輪迴之苦。
修緣寶典 勸早修
弟子們雙手合十,恭聲回答:「佛陀!我們是為了滋養身體,以便長養色身,來求得生命的清淨解脫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環視著弟子們,沉靜地問:「那麼,你們且說說肉體的生命究竟有多長久?」
「佛陀!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有幾十年的長度。」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
佛陀搖了搖頭:「你並不瞭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個弟子見狀,充滿肅穆地說道:「人類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發枝,燦爛似錦;冬天枯萎凋零,化為塵土。」
佛陀露出了贊許的微笑:「嗯,你能夠體察到生命的短暫迅速,但是對佛法的瞭解,仍然限於表面。」
又聽得一個無限悲愴的聲音說道:「佛陀!我覺得生命就像浮游蟲一樣,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過一晝夜的時間!」
「喔!你對生命朝生暮死的現象能夠觀察入微,對佛法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還不夠究竟。」
在佛陀的不斷否定、啟發下,弟子們的靈性越來越被激發起來。又一個弟子說:「佛陀!其實我們的生命跟朝露沒有兩樣,看起來不乏美麗,可只要陽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乾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語。弟子們更加熱烈地討論起生命的長度來。這時,只見一個弟子站起身,語驚四座地說:
「佛陀!依弟子看來,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語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著佛陀,期待佛陀的開示。
「嗯,說得好!人生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這樣認識生命,才是真正體證了生命的精髓。弟子們,你們切不要懈怠放逸,以為生命很長,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晝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幾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應該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鐘,每一時刻,勤奮不已,勇猛精進!」
※ ※ ※
人生於世數十寒暑,夜半靜思,實在令人驚嘆不已。衣櫃中所收藏冬衣,每人一生可謂只穿數十次而已。一件冬襖還未穿破,人之身軀假體早已成灰,吾佛非作誇大虛言,世人親友中細作觀察便知。
既悉一件冬衣還未穿破,人身已先壞,即應了悟人生之短,非是長途旅客,在路程的中途站便要下車,無法久留在車箱內不出也。
觀此,人生在世,如夜夢一醒便是明天,昨日已成過去,追往回憶,徒增感觸,又有何作用?不如趁早修道,奔向光明前程,始免一死再輪迴之苦。
修緣寶典 勸早修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誤闖仙境
蓮生/文
我探討法界(靈界),發現一個問題,原來「人」有「人」的空間,「鬼」有「鬼」的空間。另外,「神」有「神」的空間,「諸天」有「諸天」的空間,「仙」有「仙」的空間,「佛」有「佛」的空間。
佛教的十法界是──
「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界。
「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凡界。
我發現「十法界」各有空間。
這「空間」的學問,是多次元世界及多重度空間的超級學識。
據我所知,一切的靈異現象,來自於「多次元」、「多重度」的能力不同。
多次元及多重度雖不同,但亦有闖入者,闖入者一定是「神通者」或「通靈者」了。
「凡人」很難入「仙境」。
但,也有發生。
這都是非常神秘的經驗。
……(省略)
我讀古書,看見記載「闖入」者的故事,舉一則為例︰
有聶安者登山遊玩,大霧障天,茫茫然不辨路徑,走了一陣子之後。
聶安發覺景物全非,非人間所應有,很多的奇花異草,從來沒有見過的。又看見大樹一株,高有數丈,上面開紅色的花,紛紜滿樹,花中的花蕊,粒粒潔白如珍珠,摘一粒看看,果然是珍珠。
又看見雲氣如籠的深處,隱隱有光明,走了過去,見有兩位老人在對奕,他兩人看見聶安到來,也不打招呼,只是自顧自的下棋。
聶安在旁觀棋。
二老棋局終了。老人才問︰「客從何來?」
聶安答︰「迷山至此。」
老人說︰「此非人間,不宜久留,我送你歸。」
二位老人帶著聶安到一地方,聶安覺得雲生腳下,擁之以昇,降到另一平地,已是山的出口。
聶安奔赴家中,妻子盡驚。
聶安也大駭。
聶安登山時,妻子二十幾,如今七十幾,垂垂老矣!
而聶安猶如三十許人。
相聚而泣。
妻子︰「你去登山,一去不返五十年,人人都說你已死矣!」
而聶安則說︰「真的奇怪哉!才頃刻而已!」
聶安從口袋中,又取出一粒珍珠,珍珠甚大,光彩奪目,非人間所有。
聶安乃悟,自己所闖入的是仙境,二老是仙人也。聶安再入山多次,無論再怎麼找,也找不到那次的所在地點了。
還有那粒珍珠,只要一取出來,滿座皆聞其香,非麝非蘭,聞之精神大爽,是仙品。
在我個人的經驗之中──
毘盧遮那的金剛法界宮。
華嚴淨土。
西方極樂淨土。
密嚴淨土。
東方淨琉璃淨土。
還有彌勒菩薩的摩尼淨土,地菩薩的翠微淨土,文殊菩薩的金剛窟淨土。
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淨土世界,全是佛菩薩遍化神通的示現,大則遍滿法界,小者密於微塵。
要進入這些淨土,其實要靠「緣份」二個字,這些淨土的空間,並無法看出任何的異相,要有「緣份」,又受到本尊的秘密加持,就能豁然而入。
盧勝彥文集125冊《不可思議的靈異》闖入「空間」
我探討法界(靈界),發現一個問題,原來「人」有「人」的空間,「鬼」有「鬼」的空間。另外,「神」有「神」的空間,「諸天」有「諸天」的空間,「仙」有「仙」的空間,「佛」有「佛」的空間。
佛教的十法界是──
「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界。
「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凡界。
我發現「十法界」各有空間。
這「空間」的學問,是多次元世界及多重度空間的超級學識。
據我所知,一切的靈異現象,來自於「多次元」、「多重度」的能力不同。
多次元及多重度雖不同,但亦有闖入者,闖入者一定是「神通者」或「通靈者」了。
「凡人」很難入「仙境」。
但,也有發生。
這都是非常神秘的經驗。
……(省略)
我讀古書,看見記載「闖入」者的故事,舉一則為例︰
有聶安者登山遊玩,大霧障天,茫茫然不辨路徑,走了一陣子之後。
聶安發覺景物全非,非人間所應有,很多的奇花異草,從來沒有見過的。又看見大樹一株,高有數丈,上面開紅色的花,紛紜滿樹,花中的花蕊,粒粒潔白如珍珠,摘一粒看看,果然是珍珠。
又看見雲氣如籠的深處,隱隱有光明,走了過去,見有兩位老人在對奕,他兩人看見聶安到來,也不打招呼,只是自顧自的下棋。
聶安在旁觀棋。
二老棋局終了。老人才問︰「客從何來?」
聶安答︰「迷山至此。」
老人說︰「此非人間,不宜久留,我送你歸。」
二位老人帶著聶安到一地方,聶安覺得雲生腳下,擁之以昇,降到另一平地,已是山的出口。
聶安奔赴家中,妻子盡驚。
聶安也大駭。
聶安登山時,妻子二十幾,如今七十幾,垂垂老矣!
而聶安猶如三十許人。
相聚而泣。
妻子︰「你去登山,一去不返五十年,人人都說你已死矣!」
而聶安則說︰「真的奇怪哉!才頃刻而已!」
聶安從口袋中,又取出一粒珍珠,珍珠甚大,光彩奪目,非人間所有。
聶安乃悟,自己所闖入的是仙境,二老是仙人也。聶安再入山多次,無論再怎麼找,也找不到那次的所在地點了。
還有那粒珍珠,只要一取出來,滿座皆聞其香,非麝非蘭,聞之精神大爽,是仙品。
在我個人的經驗之中──
毘盧遮那的金剛法界宮。
華嚴淨土。
西方極樂淨土。
密嚴淨土。
東方淨琉璃淨土。
還有彌勒菩薩的摩尼淨土,地菩薩的翠微淨土,文殊菩薩的金剛窟淨土。
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淨土世界,全是佛菩薩遍化神通的示現,大則遍滿法界,小者密於微塵。
要進入這些淨土,其實要靠「緣份」二個字,這些淨土的空間,並無法看出任何的異相,要有「緣份」,又受到本尊的秘密加持,就能豁然而入。
盧勝彥文集125冊《不可思議的靈異》闖入「空間」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守時是最大的禮貌
一次香港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梁鳳儀應邀到北京大學作報告,時間是下午三點。
當天的上午她應邀參觀了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拍攝基地後,她覺得時間還很充足,就和基地的領導一起共進了午餐。
誰知乘車去北京大學的路上塞車了,結果遲到了一小時。
會議開始後,主持人一再強調:「梁老師遲到是因爲塞車。」但是,走上講台的梁鳳儀覺得自己是不可原諒的。
她說:「各位同學,我在此向大家誠懇道歉!北京塞車是常事,但我不應該爲自己找借口,我應該把塞車的時間計算在內,做好充分的准備。如果在座的有一千位同學,我遲到的這一小時,對大家來說,就是浪費了一千個小時的生産力量,影響一千個人的心情啊!我只能盼望你們的原諒!」
她的話,不僅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更贏得了大家發自內心的愛戴。
※ ※ ※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呼喚著人們的時間意識。守時,一件看似簡單至極的事情,理應是現代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但是,不守時的情況也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在約定時間到達,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導致遲到,如果只是偶爾一次,似乎也情有可原。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某些人身上不守時的事是經常發生。
信息經濟時代,時間的價值已遠非自然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可比。不守時,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別人的生命。有句說話說得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空耗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雖然說得有些嚴重,但可以反映出不遵守時間的危害性。
守時就是遵守承諾,按時到達要去的地方,沒有例外,沒有借口,任何時候都得做到。即便你因爲特殊原因不得不失約,也應該提前打電話通知對方,向對方表示你的歉意。這不是一件小事,它代表了你的素質和做人的態度。這裏不是要告訴你守時的重要程度,是要告訴你一些它如此重要的原因。如果你對別人的時間不表示尊重,你就不能期望別人會尊重你的時間。一旦你不守時,你就會失去影響力或者道德的力量;但守時的人會贏得每一個人的好感。
守時是對他人守信,守時是最大的禮貌,我們可以浪費自己的時間,但我們絕對不能不守時,因爲守時守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間,更是他人的生命。
當天的上午她應邀參觀了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拍攝基地後,她覺得時間還很充足,就和基地的領導一起共進了午餐。
誰知乘車去北京大學的路上塞車了,結果遲到了一小時。
會議開始後,主持人一再強調:「梁老師遲到是因爲塞車。」但是,走上講台的梁鳳儀覺得自己是不可原諒的。
她說:「各位同學,我在此向大家誠懇道歉!北京塞車是常事,但我不應該爲自己找借口,我應該把塞車的時間計算在內,做好充分的准備。如果在座的有一千位同學,我遲到的這一小時,對大家來說,就是浪費了一千個小時的生産力量,影響一千個人的心情啊!我只能盼望你們的原諒!」
她的話,不僅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更贏得了大家發自內心的愛戴。
※ ※ ※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呼喚著人們的時間意識。守時,一件看似簡單至極的事情,理應是現代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但是,不守時的情況也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在約定時間到達,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導致遲到,如果只是偶爾一次,似乎也情有可原。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某些人身上不守時的事是經常發生。
信息經濟時代,時間的價值已遠非自然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可比。不守時,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別人的生命。有句說話說得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空耗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雖然說得有些嚴重,但可以反映出不遵守時間的危害性。
守時就是遵守承諾,按時到達要去的地方,沒有例外,沒有借口,任何時候都得做到。即便你因爲特殊原因不得不失約,也應該提前打電話通知對方,向對方表示你的歉意。這不是一件小事,它代表了你的素質和做人的態度。這裏不是要告訴你守時的重要程度,是要告訴你一些它如此重要的原因。如果你對別人的時間不表示尊重,你就不能期望別人會尊重你的時間。一旦你不守時,你就會失去影響力或者道德的力量;但守時的人會贏得每一個人的好感。
守時是對他人守信,守時是最大的禮貌,我們可以浪費自己的時間,但我們絕對不能不守時,因爲守時守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間,更是他人的生命。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我慢山高
妙高禪師十分精進,總是晝夜不停地禪修,可是打坐時總會不自覺的打瞌睡。
為了糾正這個壞習慣,妙高禪師就選擇到懸崖峭壁邊上打坐,因為如果一打瞌睡,就有可能掉落萬丈深淵而喪命,藉此來提高自己的警覺性。
有一次,禪師打坐時又睡著了,果真從懸崖上跌了下去,心想:這下一定跌得粉身碎骨。
剛掉到半山腰時,忽然覺得有人用雙手把他托住。
禪師驚訝地問:「是誰?」
空中有聲說:「護法韋馱。」
妙高禪師忍不住得意地問韋馱菩薩:「像我這樣用功的人很少吧?所以你才會來為我護法。」
空中的聲音答:「比你用功的人多如恆河沙,像你這樣貢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為你護法!」
妙高禪師聽了慚愧不已,虔誠懺悔後,仍然繼續回到懸崖上打坐。
不久,禪師又打瞌睡了,又跌了下去,心想:這回可真的沒命了。結果還是安然無恙,原來護法韋馱又救了禪師。
禪師不解地問:「菩薩不是說二十世不來護法嗎?」
韋馱菩薩祥和地回答:「你一念慚愧心起,這一念的勇猛心就超越了二十世了!」
所謂「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我慢的高牆,會阻斷自己的視野,會摒棄人際的關係,會障礙自己的前途,會隔絕外來的因緣,所以要虛心、懺悔、柔軟、謙下、尊敬、柔和。
一個人的傲慢心沒有降服,目空一切,就偉大不起來,人格也不能健全,更是做人處世最大的障礙。唯有去除傲慢,才能以謙卑恭敬的心,納受無上妙道。
※ ※ ※
司馬遷曾評論韓信,言其若學道謙讓,不自誇己之功勞,不恃己之才能,不將盛德顯露於外,則其對於漢家之功勳,可比周召太公之成就,也不會因其顯赫功勳惹來殺生之禍,由此歷史典故即可知傲氣之大患。
傲慢對修道者之傷害遠甚於一般人,有些自詡為修道之人,心高氣傲,懂得幾句祖師文義,記些丹經子書,即拘泥於文字,執著於名相,高談闊論,目空四海,或仗著自己略有才學,而妄猜私議,自解經意,甚至謬執己見,不肯低頭,將錯就錯。
也有許多修道者看到別人外相拙劣,自己道貌岸然,就覺得別人沒有善根;看到別人大啖葷食,自己素齋,就覺得別人業障深重;看到別人犯戒,就覺得自己戒律清淨;看到別人嬉戲玩樂,自己在聽經聞法,就覺得很精進,別人在墮落,自己很有一副修行人的架式。凡此,其病即在於氣傲自足之關。
故學道者,先要虛心下氣,自卑自小,不滿不盈,只見己短,不見己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方能感動師父指點,良友勸勉,成為真正有志之士。傲慢者,其毒害不輸三毒貪嗔癡,因為貪嗔癡三毒雖毒,但透過修行終有淡薄休止之日,唯獨傲氣我慢一毒,生在人道時即輕慢其他人,生在鬼道時即輕慢其他鬼,生在畜道時即輕慢其他畜,不論其居於何處,皆能處處生慢。
吾舉一實例為證,昔時釋迦牟尼佛之堂弟提婆達多,跟隨佛陀出家做比丘,在出家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因而受到僧俗二眾崇仰,但他心中的傲慢熾盛,自認與佛陀同為釋迦族,因此就要求取世尊而代之,被佛陀嚴拒後,即心生嫌恨,而接連犯下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重業,而墮入無間地獄。故修道者知克服驕氣,力戒傲氣,低下身子,否則,傲慢滿胸,目中無人,妄想明道,難矣。
修道基本功-第六章 除傲慢
為了糾正這個壞習慣,妙高禪師就選擇到懸崖峭壁邊上打坐,因為如果一打瞌睡,就有可能掉落萬丈深淵而喪命,藉此來提高自己的警覺性。
有一次,禪師打坐時又睡著了,果真從懸崖上跌了下去,心想:這下一定跌得粉身碎骨。
剛掉到半山腰時,忽然覺得有人用雙手把他托住。
禪師驚訝地問:「是誰?」
空中有聲說:「護法韋馱。」
妙高禪師忍不住得意地問韋馱菩薩:「像我這樣用功的人很少吧?所以你才會來為我護法。」
空中的聲音答:「比你用功的人多如恆河沙,像你這樣貢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為你護法!」
妙高禪師聽了慚愧不已,虔誠懺悔後,仍然繼續回到懸崖上打坐。
不久,禪師又打瞌睡了,又跌了下去,心想:這回可真的沒命了。結果還是安然無恙,原來護法韋馱又救了禪師。
禪師不解地問:「菩薩不是說二十世不來護法嗎?」
韋馱菩薩祥和地回答:「你一念慚愧心起,這一念的勇猛心就超越了二十世了!」
所謂「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我慢的高牆,會阻斷自己的視野,會摒棄人際的關係,會障礙自己的前途,會隔絕外來的因緣,所以要虛心、懺悔、柔軟、謙下、尊敬、柔和。
一個人的傲慢心沒有降服,目空一切,就偉大不起來,人格也不能健全,更是做人處世最大的障礙。唯有去除傲慢,才能以謙卑恭敬的心,納受無上妙道。
※ ※ ※
司馬遷曾評論韓信,言其若學道謙讓,不自誇己之功勞,不恃己之才能,不將盛德顯露於外,則其對於漢家之功勳,可比周召太公之成就,也不會因其顯赫功勳惹來殺生之禍,由此歷史典故即可知傲氣之大患。
傲慢對修道者之傷害遠甚於一般人,有些自詡為修道之人,心高氣傲,懂得幾句祖師文義,記些丹經子書,即拘泥於文字,執著於名相,高談闊論,目空四海,或仗著自己略有才學,而妄猜私議,自解經意,甚至謬執己見,不肯低頭,將錯就錯。
也有許多修道者看到別人外相拙劣,自己道貌岸然,就覺得別人沒有善根;看到別人大啖葷食,自己素齋,就覺得別人業障深重;看到別人犯戒,就覺得自己戒律清淨;看到別人嬉戲玩樂,自己在聽經聞法,就覺得很精進,別人在墮落,自己很有一副修行人的架式。凡此,其病即在於氣傲自足之關。
故學道者,先要虛心下氣,自卑自小,不滿不盈,只見己短,不見己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方能感動師父指點,良友勸勉,成為真正有志之士。傲慢者,其毒害不輸三毒貪嗔癡,因為貪嗔癡三毒雖毒,但透過修行終有淡薄休止之日,唯獨傲氣我慢一毒,生在人道時即輕慢其他人,生在鬼道時即輕慢其他鬼,生在畜道時即輕慢其他畜,不論其居於何處,皆能處處生慢。
吾舉一實例為證,昔時釋迦牟尼佛之堂弟提婆達多,跟隨佛陀出家做比丘,在出家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因而受到僧俗二眾崇仰,但他心中的傲慢熾盛,自認與佛陀同為釋迦族,因此就要求取世尊而代之,被佛陀嚴拒後,即心生嫌恨,而接連犯下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重業,而墮入無間地獄。故修道者知克服驕氣,力戒傲氣,低下身子,否則,傲慢滿胸,目中無人,妄想明道,難矣。
修道基本功-第六章 除傲慢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解冤釋結,即早持齋
本道院東海龍王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龍王恩師頂禮五叩首!
龍王:賢生免禮!
陳生:恩師慈悲!上午放生法會儀式進行之際,今天來參加【甲午年春季放生法會】的善信大德,學生還是要說他們真的都帶來了一顆虔誠護持的心唷!
因為在清晨,學生就已見到壇城遍佈法香,剎時滿天星辰齊飛揚,一閃一閃亮晶晶,真是美極了!
龍王:願諸子珍惜本道院每一期的各項活動。上天所要的,就是修子你們的一顆真心。
今天,汝得以再見仙佛慈悲的佛光普照,可喜可賀!
陳生:乃是大家誠心感動蒼天。希望每一位來參加本道院活動的大德,有一件事一定要謹記在心,當你們發心來參加法會時,務必要全力以赴。
你的發心、你的善願很可貴,所以護持之際,千萬注意不要疏忽了佛規禮節,因為每一場活動除了有司禮神記錄之外,每個人的言行舉止、服裝儀容,尚有另外一組仙佛記錄下來;因此,希望前賢們不要辜負了自己寶貴的時間,浪費了自己的信願行。
龍王:哈!……。爾所言極佳。
陳生:謝謝龍王恩師慈悲!仙佛的慈悲,雖然我們肉眼凡胎看不到,但是我相信有很多很多的修子會感受到仙佛的慈悲。
本道院雖然沒有靈療課程,但每一場法會仙佛都會安排淨心靜坐,其實這節課有四十分鐘,仙佛菩薩就是安排靈療了,只是沒有一一對大家言明,只要大家善愿凝聚,善氣上昇,自然會感動仙佛慈悲的。
其實,每一次我都會發覺大多數的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氣非常混濁,有時甚至會讓人毛骨悚然,通體冰寒〈極陰〉,每一次都想說,可是又怕嚇到你們,為了不要怪力亂神,只好三緘其口。所以,希望師兄、師姐你們要珍惜誦經、拜懺、靜坐的時刻。
龍王:人要修行,才有力量突破因果,才能上昇。沒有修行,沒有功德,那人就會下降。
希望大家要小心,持戒是長養聖胎,增長慧命,持戒要發出有恆之心,不要發露水道心,陽光一照馬上就消失了。所以,要時時刻刻去堅守。各位都能夠進入道場來修行,大過是不會去犯到,但小過在細微之處,就必需要小心了。
陳生:學生明白。放生科儀、放生儀軌的系列流程,一點也不能馬虎,舉行科儀的時間裡,從上午七點五十分洪校長講解「放生的意義」,直到苗栗縣苑港漁港,也在同一時間裡,仙佛率天兵天將佈署就緒,準備護航。
《魚籃觀音菩薩》恩師搭起了彩虹橋,以準備引渡有緣者;《東海龍王》率領龍宮神祇、護法、蟹將排班,以等候接引魚靈返回龍宮;《本道院院尊》關恩師更是親自坐鎮指揮另外一組仙佛行使公務,在港外的海域作業,……。
今日的放生活動,其殊勝地方已不是筆墨所能形容了。
龍王:只要善氣發出得以上揚,一切事情就由上天予以做安排;所以,修子有誠心,放生就有意義。
陳生:我們雖是放生,但也救其靈性,更保護海洋生態。在永林師兄的領導之下,所有的程序都按照規定向政府相關單位申請核准,一切合法。
龍王:哈!……。修子切記!素食的益處,說之不盡,爾等應在實際上去體驗,如信佛信得對,修道修得正確,又能夠改飲食而素食,愈久愈能去體會,也愈能得到實質益處。當然一些半信半疑、若有若無的、未能進入實況、觀念有所偏差的人,當然就沒有感想與實際心得。
佛陀制定五戒,當然對眾生有很大的好處,假如能夠戒殺生,當然也會戒酒肉。若不戒殺生、不戒酒肉,不但對個人有很大的壞處,對整個社會及天下蒼生,也會造成莫大的傷害。
陳生:素食是最能使我們消冤解業的,它除了能夠使我們血氣調和,幫助健康,最重要的即是不與六畜結冤仇。
人之容易發脾氣,做錯事情,而在無形中作罪造業,就是因為有冤愆居在我們肝臟之中,迷昧本性,時常作弄靈明的心靈,使得六神無主,而迷糊的做錯事情,得到因果之惡報。俗話說:「鬼使神差和鬼魂附體」,就是這樣的情形。
龍王:欲求「解冤釋結」,應該「即早持齋」,上天的好生之德,首應「戒殺與放生」。若是與人無害之動物,切不可隨便殺生;若是殺生,有損慈悲之心,即是「不仁」。
六畜豬羊雞鴨牛等動物,及至被殺時,其慘叫之聲,牛雖不吼,但亦傷心流淚,此淒涼慘狀,何異人刀法場?
動物身形雖與人不同,但靈性都是一樣的,以世態言之,人若受人欺侮打傷或致死,對方不是反擊復仇,即訴以正法而入監獄。
動物之被人所殺而充飢,牠雖然無力抵抗,但牠的怨氣不消;所以,必定時常找機會尋仇,此亦是因果報應之常理。
陳生:所以,我們為何常常會看見「靈障」干擾,影響我們的身體的健康哩!吃素的好處,除了不與六畜結冤仇之外,還可以減少疾病之發生,對身體健康助益很多,而且可以涵養博愛的仁德心。
龍王:素菜,其心均向天,吸收日月精華,得受清輕之氣而昇,取其光明正大。至於三厭〈飛禽、走獸、水族類〉,其體背天,其心皆朝地,得厚濁之氣而成;若是人得而食之,則得其陰質重濁之氣,自然而墜地。
自古以來,能成就佛祖菩薩,乃必須素食,信願行兼備,普度眾生;因此,修子既然修道,當然就要想成道,既想修道成道,就必須要素食。
陳生:也許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方法,就是改變肉食的習慣而吃素。如果我們都是素食者,就可以使飢餓從世界上消失。
另一方面,動物也能夠自由自在地在野地自然生長,不必像奴隸一樣被強迫繁殖,然後養得肥肥的等著被人宰殺,而飢餓的人也會有足夠的糧食可吃。
龍王:世人皆說:「做人只要心好,何必吃素?」這句話有道理嗎?
請看動物在被擒捉時之恐懼,殺其身,害其命,分其屍,食其肉,違背慈悲心,怎麼可叫做好心!是以,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千經萬典都是叫人要修身養性,指迷世人去惡向善,奉行綱常從德之指南,大家要認識此理,除具備悲天憫人的一顆仁德之心外,更重要的還是要研究道理,奉行真理,因為得了真理,猶如暗室中得到一盞明燈,自能洞徹萬機,能得如此,自可看開浮世,去名利,以朝向學道、修道、行道之路徑前進,欲成仙佛自不難矣。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龍王!恭送龍王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36期
陳生:學生恭向龍王恩師頂禮五叩首!
龍王:賢生免禮!
陳生:恩師慈悲!上午放生法會儀式進行之際,今天來參加【甲午年春季放生法會】的善信大德,學生還是要說他們真的都帶來了一顆虔誠護持的心唷!
因為在清晨,學生就已見到壇城遍佈法香,剎時滿天星辰齊飛揚,一閃一閃亮晶晶,真是美極了!
龍王:願諸子珍惜本道院每一期的各項活動。上天所要的,就是修子你們的一顆真心。
今天,汝得以再見仙佛慈悲的佛光普照,可喜可賀!
陳生:乃是大家誠心感動蒼天。希望每一位來參加本道院活動的大德,有一件事一定要謹記在心,當你們發心來參加法會時,務必要全力以赴。
你的發心、你的善願很可貴,所以護持之際,千萬注意不要疏忽了佛規禮節,因為每一場活動除了有司禮神記錄之外,每個人的言行舉止、服裝儀容,尚有另外一組仙佛記錄下來;因此,希望前賢們不要辜負了自己寶貴的時間,浪費了自己的信願行。
龍王:哈!……。爾所言極佳。
陳生:謝謝龍王恩師慈悲!仙佛的慈悲,雖然我們肉眼凡胎看不到,但是我相信有很多很多的修子會感受到仙佛的慈悲。
本道院雖然沒有靈療課程,但每一場法會仙佛都會安排淨心靜坐,其實這節課有四十分鐘,仙佛菩薩就是安排靈療了,只是沒有一一對大家言明,只要大家善愿凝聚,善氣上昇,自然會感動仙佛慈悲的。
其實,每一次我都會發覺大多數的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氣非常混濁,有時甚至會讓人毛骨悚然,通體冰寒〈極陰〉,每一次都想說,可是又怕嚇到你們,為了不要怪力亂神,只好三緘其口。所以,希望師兄、師姐你們要珍惜誦經、拜懺、靜坐的時刻。
龍王:人要修行,才有力量突破因果,才能上昇。沒有修行,沒有功德,那人就會下降。
希望大家要小心,持戒是長養聖胎,增長慧命,持戒要發出有恆之心,不要發露水道心,陽光一照馬上就消失了。所以,要時時刻刻去堅守。各位都能夠進入道場來修行,大過是不會去犯到,但小過在細微之處,就必需要小心了。
陳生:學生明白。放生科儀、放生儀軌的系列流程,一點也不能馬虎,舉行科儀的時間裡,從上午七點五十分洪校長講解「放生的意義」,直到苗栗縣苑港漁港,也在同一時間裡,仙佛率天兵天將佈署就緒,準備護航。
《魚籃觀音菩薩》恩師搭起了彩虹橋,以準備引渡有緣者;《東海龍王》率領龍宮神祇、護法、蟹將排班,以等候接引魚靈返回龍宮;《本道院院尊》關恩師更是親自坐鎮指揮另外一組仙佛行使公務,在港外的海域作業,……。
今日的放生活動,其殊勝地方已不是筆墨所能形容了。
龍王:只要善氣發出得以上揚,一切事情就由上天予以做安排;所以,修子有誠心,放生就有意義。
陳生:我們雖是放生,但也救其靈性,更保護海洋生態。在永林師兄的領導之下,所有的程序都按照規定向政府相關單位申請核准,一切合法。
龍王:哈!……。修子切記!素食的益處,說之不盡,爾等應在實際上去體驗,如信佛信得對,修道修得正確,又能夠改飲食而素食,愈久愈能去體會,也愈能得到實質益處。當然一些半信半疑、若有若無的、未能進入實況、觀念有所偏差的人,當然就沒有感想與實際心得。
佛陀制定五戒,當然對眾生有很大的好處,假如能夠戒殺生,當然也會戒酒肉。若不戒殺生、不戒酒肉,不但對個人有很大的壞處,對整個社會及天下蒼生,也會造成莫大的傷害。
陳生:素食是最能使我們消冤解業的,它除了能夠使我們血氣調和,幫助健康,最重要的即是不與六畜結冤仇。
人之容易發脾氣,做錯事情,而在無形中作罪造業,就是因為有冤愆居在我們肝臟之中,迷昧本性,時常作弄靈明的心靈,使得六神無主,而迷糊的做錯事情,得到因果之惡報。俗話說:「鬼使神差和鬼魂附體」,就是這樣的情形。
龍王:欲求「解冤釋結」,應該「即早持齋」,上天的好生之德,首應「戒殺與放生」。若是與人無害之動物,切不可隨便殺生;若是殺生,有損慈悲之心,即是「不仁」。
六畜豬羊雞鴨牛等動物,及至被殺時,其慘叫之聲,牛雖不吼,但亦傷心流淚,此淒涼慘狀,何異人刀法場?
動物身形雖與人不同,但靈性都是一樣的,以世態言之,人若受人欺侮打傷或致死,對方不是反擊復仇,即訴以正法而入監獄。
動物之被人所殺而充飢,牠雖然無力抵抗,但牠的怨氣不消;所以,必定時常找機會尋仇,此亦是因果報應之常理。
陳生:所以,我們為何常常會看見「靈障」干擾,影響我們的身體的健康哩!吃素的好處,除了不與六畜結冤仇之外,還可以減少疾病之發生,對身體健康助益很多,而且可以涵養博愛的仁德心。
龍王:素菜,其心均向天,吸收日月精華,得受清輕之氣而昇,取其光明正大。至於三厭〈飛禽、走獸、水族類〉,其體背天,其心皆朝地,得厚濁之氣而成;若是人得而食之,則得其陰質重濁之氣,自然而墜地。
自古以來,能成就佛祖菩薩,乃必須素食,信願行兼備,普度眾生;因此,修子既然修道,當然就要想成道,既想修道成道,就必須要素食。
陳生:也許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方法,就是改變肉食的習慣而吃素。如果我們都是素食者,就可以使飢餓從世界上消失。
另一方面,動物也能夠自由自在地在野地自然生長,不必像奴隸一樣被強迫繁殖,然後養得肥肥的等著被人宰殺,而飢餓的人也會有足夠的糧食可吃。
龍王:世人皆說:「做人只要心好,何必吃素?」這句話有道理嗎?
請看動物在被擒捉時之恐懼,殺其身,害其命,分其屍,食其肉,違背慈悲心,怎麼可叫做好心!是以,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千經萬典都是叫人要修身養性,指迷世人去惡向善,奉行綱常從德之指南,大家要認識此理,除具備悲天憫人的一顆仁德之心外,更重要的還是要研究道理,奉行真理,因為得了真理,猶如暗室中得到一盞明燈,自能洞徹萬機,能得如此,自可看開浮世,去名利,以朝向學道、修道、行道之路徑前進,欲成仙佛自不難矣。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龍王!恭送龍王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36期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喋喋不休
蓮生/文
白空行母說:
「語的不善包含了綺語,綺語有三種含義:一、講一些無聊的話。二、講黃色的笑話。三、喋喋不休的閒扯談。」
我說:
「行者應該沉默是金,多做觀修的功課,因為談話太多,是無意義的聊天。一者,浪費了寶貴的時光;二者,言多必失;三者,禍從口出;四者,黃色笑話,也是犯三昧耶的。」
我常聽人說:
我們談了三天三夜。
我們聊天聊到天亮。
無聊的人找無聊的人聊天,聊啊聊的,聊到最後還是無聊。
很多人喜歡聊天。
很多人喜歡閒扯談。
白空行母說:
「無足輕重的話,瞎扯的話,無關的話,還是少說為妙。因為浪費生命時光,會墮入三惡道之中,成了蟬、蛙、草蟲等等,喋喋不休地叫箇不止。」
「閒聊成習,以閒聊天為樂。」
「喜歡無意義的閒聊,對行者來說,影響了念佛、持咒、觀修、禪定、精進、智慧,也容易犯了口的三昧耶。」
我深深覺得:
人生已經過於短促了,時光經常不夠用,再加上人人在職場經營奔波,所剩的時間,拿來修法都已經很不夠用了。
如果:
聊天。
閒扯談。
盡說無意義的話。
豈不浪費。
盧勝彥文集214冊《瑜伽士的寶劍》喋喋不休
白空行母說:
「語的不善包含了綺語,綺語有三種含義:一、講一些無聊的話。二、講黃色的笑話。三、喋喋不休的閒扯談。」
我說:
「行者應該沉默是金,多做觀修的功課,因為談話太多,是無意義的聊天。一者,浪費了寶貴的時光;二者,言多必失;三者,禍從口出;四者,黃色笑話,也是犯三昧耶的。」
我常聽人說:
我們談了三天三夜。
我們聊天聊到天亮。
無聊的人找無聊的人聊天,聊啊聊的,聊到最後還是無聊。
很多人喜歡聊天。
很多人喜歡閒扯談。
白空行母說:
「無足輕重的話,瞎扯的話,無關的話,還是少說為妙。因為浪費生命時光,會墮入三惡道之中,成了蟬、蛙、草蟲等等,喋喋不休地叫箇不止。」
「閒聊成習,以閒聊天為樂。」
「喜歡無意義的閒聊,對行者來說,影響了念佛、持咒、觀修、禪定、精進、智慧,也容易犯了口的三昧耶。」
我深深覺得:
人生已經過於短促了,時光經常不夠用,再加上人人在職場經營奔波,所剩的時間,拿來修法都已經很不夠用了。
如果:
聊天。
閒扯談。
盡說無意義的話。
豈不浪費。
盧勝彥文集214冊《瑜伽士的寶劍》喋喋不休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清廉的吳隱之
吳隱之,東晉時人,雖然家庭貧窮,但勤學好問,因此學富五車,而且他品德高潔、志向高遠,極受大司馬桓溫的賞識,被任命為晉陵太守。隆安年間(三九七—四○一),簡文帝聽說他清正廉潔,將他提升為廣州刺史。
在晉陵為官時,吳隱之從不接受任何人的禮物。朝廷給他的俸祿,除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之外,還要接濟家境困難的族人。為了節約開支,他處處精打細算,上街買燒柴的時候,親自把柴背回家,他的妻子也必須自己織布縫衣。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凍,吳隱之夫婦竟連一床厚棉被也沒有。
被提升為廣州刺史後,吳隱之依然一身清廉。廣州離京都建康(今南京)千里之遙,許多官員自恃天高皇帝遠,無法無天,大肆收斂奇珍異寶。他們不但不省察自己的德操,反而百般為自己開脫罪責,說:「之所以收受賄賂,是因為在赴任的路上誤飲了『貪泉』之水。」「貪泉」是距廣州二十里的石門的一處泉水。
吳隱之上任途中,卻偏偏要飲「貪泉」水。家人勸他還是小心點好,吳隱之不聽,不僅喝了水,還賦詩勵志。他覺得:「只要心中無貪欲,無論喝多少都不會貪。」
吳隱之任滿回京時,一點金銀寶物也沒帶上。他的夫人曾買了一斤沉香,吳隱之發現後扔到河裡,那條河因此被稱為「沉香浦」。
他當官幾十年,家中只有薄地數畝、茅屋數間,有人要送車馬給他,要給他另建府第,他都謝絕了。因此,人們都說他是一個「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的好官。(《晉書.吳隱之傳》)
※ ※ ※
廉者,明也;察也,有明白分辨不苟取之謂也。平時廉潔自持,克勤克儉,廉以持躬,各循分而自守,接物以公私分明,品德高潔,無愧於心。若欲躁進以致寵榮,捷徑而取利者,必失義,故必守吾身精勤廉潔之操。
君子廉風清白,安貧樂道,窮而不變其志,清白心地。抑有不義之財物,亦不貪不取,亦不失中道,以義為廉。夫廉風之可嘉,清白其身而不貪其欲,然常碌碌之餘,亦可施舍濟貧,而合乎仁義,此則謂之廉而得義者也。夫廉之道也,唯顧廉而不顧義,則求廉反傷廉,亦失仁義之慈,故常錄省己以周於眾,方謂廉義兩全之美德矣。
廉者,凡人風骨卓然,不妄營求功名利祿,行端志堅也。夫廉也者,潔己身心為本,心之廉潔,在於清心寡欲,樂善修身,正心為本。君子清廉之道,在於重義輕利,不越其軌,而各恥其恥而正焉。論語顏淵篇,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此之謂居上廉身潔己,禮以使下,不為利欲,居下則亦廉身事上,上下皆能廉,禮義至矣。或曰:廉己潔身,恕及於眾生,進退合義,寬德以化眾生,則眾生無以生怨。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則廉以矜,而親其親也。
俗語曰:「儉以養廉。」人能潔身自愛,無不良之嗜好,當用則用,不當用則省。古人以儉為美德,令人則以儉相詬病。夫儉美德也,人人皆知之,然幾人能守之歟?不儉則貧,貧則貪,貪得無厭,揮霍無度,無所不為。春秋魯大夫御孫曾曰:「儉,德之共也。」守儉之人,能清心寡欲,不為物欲所矇蔽而失去理性,能守正不阿,能永保廉潔之節操,此非儉以養廉之真義乎?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三節 廉
在晉陵為官時,吳隱之從不接受任何人的禮物。朝廷給他的俸祿,除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之外,還要接濟家境困難的族人。為了節約開支,他處處精打細算,上街買燒柴的時候,親自把柴背回家,他的妻子也必須自己織布縫衣。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凍,吳隱之夫婦竟連一床厚棉被也沒有。
被提升為廣州刺史後,吳隱之依然一身清廉。廣州離京都建康(今南京)千里之遙,許多官員自恃天高皇帝遠,無法無天,大肆收斂奇珍異寶。他們不但不省察自己的德操,反而百般為自己開脫罪責,說:「之所以收受賄賂,是因為在赴任的路上誤飲了『貪泉』之水。」「貪泉」是距廣州二十里的石門的一處泉水。
吳隱之上任途中,卻偏偏要飲「貪泉」水。家人勸他還是小心點好,吳隱之不聽,不僅喝了水,還賦詩勵志。他覺得:「只要心中無貪欲,無論喝多少都不會貪。」
吳隱之任滿回京時,一點金銀寶物也沒帶上。他的夫人曾買了一斤沉香,吳隱之發現後扔到河裡,那條河因此被稱為「沉香浦」。
他當官幾十年,家中只有薄地數畝、茅屋數間,有人要送車馬給他,要給他另建府第,他都謝絕了。因此,人們都說他是一個「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的好官。(《晉書.吳隱之傳》)
※ ※ ※
廉者,明也;察也,有明白分辨不苟取之謂也。平時廉潔自持,克勤克儉,廉以持躬,各循分而自守,接物以公私分明,品德高潔,無愧於心。若欲躁進以致寵榮,捷徑而取利者,必失義,故必守吾身精勤廉潔之操。
君子廉風清白,安貧樂道,窮而不變其志,清白心地。抑有不義之財物,亦不貪不取,亦不失中道,以義為廉。夫廉風之可嘉,清白其身而不貪其欲,然常碌碌之餘,亦可施舍濟貧,而合乎仁義,此則謂之廉而得義者也。夫廉之道也,唯顧廉而不顧義,則求廉反傷廉,亦失仁義之慈,故常錄省己以周於眾,方謂廉義兩全之美德矣。
廉者,凡人風骨卓然,不妄營求功名利祿,行端志堅也。夫廉也者,潔己身心為本,心之廉潔,在於清心寡欲,樂善修身,正心為本。君子清廉之道,在於重義輕利,不越其軌,而各恥其恥而正焉。論語顏淵篇,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此之謂居上廉身潔己,禮以使下,不為利欲,居下則亦廉身事上,上下皆能廉,禮義至矣。或曰:廉己潔身,恕及於眾生,進退合義,寬德以化眾生,則眾生無以生怨。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則廉以矜,而親其親也。
俗語曰:「儉以養廉。」人能潔身自愛,無不良之嗜好,當用則用,不當用則省。古人以儉為美德,令人則以儉相詬病。夫儉美德也,人人皆知之,然幾人能守之歟?不儉則貧,貧則貪,貪得無厭,揮霍無度,無所不為。春秋魯大夫御孫曾曰:「儉,德之共也。」守儉之人,能清心寡欲,不為物欲所矇蔽而失去理性,能守正不阿,能永保廉潔之節操,此非儉以養廉之真義乎?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三節 廉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岩真人,字洞賓,京兆人,原為道教祖師,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後成為黃龍誨機禪師之法嗣。
呂洞賓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後偶然于長安的一家酒肆裡遇見了鐘離權,經點化,遂生出塵之意。
鐘離權便傳授給他道教的延命方術。從此以後,他便隱居終南山,人莫測之。
呂洞賓道法修成之後,即離開終南山,雲遊四海。他曾經遊歷過廬山歸宗寺,於鐘樓壁上題詩云:
「一日清閒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不久,他又南下,經過黃龍山的時候,發現此山紫雲成蓋,心想此處必有異人,於是入山尋禮。
呂洞賓來到黃龍誨機禪師的道場,正好趕上黃龍誨機禪師擊鼓升堂。
黃龍禪師一見他,心中早已知曉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呂洞濱呂岩真人。因此想誘導他在修行上更進一步,於是便厲聲說道:「座傍有竊法者!」
呂洞濱一聽,便毅然走出大眾,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黃龍禪師指著他,大聲呵斥道:「這守屍鬼!」
呂洞賓非常自得地說道:「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黃龍禪師道:「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洞賓一聽,非常驚訝,同時又非常不服氣,想看看黃龍禪師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飛劍刺向黃龍禪師。令呂洞賓驚恐的是,居然刺不進。於是他便擲劍跪拜,請求黃龍禪師恕罪並為他開示修行法要。
於是黃龍禪師詰問道:「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洞賓一聽,言下頓悟,歡欣鼓舞,遂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黃龍禪師知道他已經見道,便囑咐他要勤加護念。
呂洞賓後來又禮謁潭州智度覺禪師,並深深地被覺禪師的道德修為所感動。他讚歎道:「餘遊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缽之外無餘食。達生死岸,破煩惱殼。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吾師乎?」並作絕句一首奉記:
「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
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 ※ ※
夫生死二字,生非長生不老,亦非長生不死。一個人若不聞至道,就有生死。至於以旁門之法,以希長生不死,皆非道也。
道乃無形,亦無生死,有形才有生死,有生死即非道也。形所以生者,得其道也;形所以亡者,失其道也。人能存心守道,則身常存也。道也者,非言傳口授可得之,當虛心靜神,道自來也。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骸、躁其神,見諸邪見,盡是煩惱,背道求道,有失於道,而道愈遠矣。
人之難伏,惟在於心,心若明清,萬禍不生,所以會流浪生死,沉淪惡途,皆由心也。靜神存心,明心進道,心不暗昧,亂想不起,邪妄不侵,憂患永消,覺路宏開,先天以生,後天長存,出入無間,湛然永住矣。
呂洞賓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後偶然于長安的一家酒肆裡遇見了鐘離權,經點化,遂生出塵之意。
鐘離權便傳授給他道教的延命方術。從此以後,他便隱居終南山,人莫測之。
呂洞賓道法修成之後,即離開終南山,雲遊四海。他曾經遊歷過廬山歸宗寺,於鐘樓壁上題詩云:
「一日清閒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不久,他又南下,經過黃龍山的時候,發現此山紫雲成蓋,心想此處必有異人,於是入山尋禮。
呂洞賓來到黃龍誨機禪師的道場,正好趕上黃龍誨機禪師擊鼓升堂。
黃龍禪師一見他,心中早已知曉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呂洞濱呂岩真人。因此想誘導他在修行上更進一步,於是便厲聲說道:「座傍有竊法者!」
呂洞濱一聽,便毅然走出大眾,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黃龍禪師指著他,大聲呵斥道:「這守屍鬼!」
呂洞賓非常自得地說道:「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黃龍禪師道:「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洞賓一聽,非常驚訝,同時又非常不服氣,想看看黃龍禪師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飛劍刺向黃龍禪師。令呂洞賓驚恐的是,居然刺不進。於是他便擲劍跪拜,請求黃龍禪師恕罪並為他開示修行法要。
於是黃龍禪師詰問道:「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洞賓一聽,言下頓悟,歡欣鼓舞,遂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黃龍禪師知道他已經見道,便囑咐他要勤加護念。
呂洞賓後來又禮謁潭州智度覺禪師,並深深地被覺禪師的道德修為所感動。他讚歎道:「餘遊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缽之外無餘食。達生死岸,破煩惱殼。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吾師乎?」並作絕句一首奉記:
「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
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 ※ ※
夫生死二字,生非長生不老,亦非長生不死。一個人若不聞至道,就有生死。至於以旁門之法,以希長生不死,皆非道也。
道乃無形,亦無生死,有形才有生死,有生死即非道也。形所以生者,得其道也;形所以亡者,失其道也。人能存心守道,則身常存也。道也者,非言傳口授可得之,當虛心靜神,道自來也。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骸、躁其神,見諸邪見,盡是煩惱,背道求道,有失於道,而道愈遠矣。
人之難伏,惟在於心,心若明清,萬禍不生,所以會流浪生死,沉淪惡途,皆由心也。靜神存心,明心進道,心不暗昧,亂想不起,邪妄不侵,憂患永消,覺路宏開,先天以生,後天長存,出入無間,湛然永住矣。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無明為因癡心人
南海古佛 降
詩曰:情海波濤苦惱栽。魂牽夢繫感悲哀。
彌留一刻人交悔。陰陽關口獨徘徊。
聖示:佛稱眾生所居住之境地為「娑婆世界」,意謂是「一個必須忍受煩惱痛苦煎熬的地方」。近年來,世人自殺事件層出不窮,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實有負天地覆載之恩及父母養育之情。在這十丈紅塵中,多少擾攘事若能適時放下,便有不同的人生,就讓一切的恩怨隨風而逝吧!
古佛: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徒兒叩見恩師!
古佛:徒兒免禮!快上七彩雲霓,準備出遊著書。
(師徒同步外出,登上雲霓。)
文筆:恩師!今夜為何有一股濃濃的愁懷呢?
古佛:為師是有感而發!因為今夜將靈游探訪一自殺之個案。
(話落之際,雲霓便飄入一著名醫院內科加護病房內的一少女病床前。)
文筆!爾眼前之少女乃是今夜探訪之對象。這女子正處於生死一線拔河之中,因其男友四處花心,她受不了打擊便仰藥自盡。為師調出其靈體!
(少女雖插者管子,虛弱蒼白,但面貌五官甚為年輕俏麗。只見恩師催動經咒,法塵一揮,此少女便靈體逐漸出竅。)
少女:你們是誰?
文筆:妳毋須害怕!此位乃為南海古佛聖尊,我是玉皇天心宮正鸞,今奉旨隨師靈游著書。請問妳為何要自殺呢?
少女:因我查到男朋友背者我四處劈腿,我無法忍受與她人共同擁有他,幾經爭執,欲挽回他的心,但其無意悔改,我一時失去理智,服藥自殺,想以死讓其活在悔恨之中。
文筆:妳那麼年輕與亮麗,何苦折磨自己呢?人生何處不是機會,既然緣盡就等待另一個緣起,將手「心」緊握,什麼也沒有,但將手「心」放開便擁有了一切。人生除了愛情,更有親情及友情,若真的死了,世界上最痛苦的莫過是生養你的父母,妳又何忍讓百發蒼蒼之雙親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呢。佛曰一切皆因緣,勿強求!因為強求的緣不會圓,強摘的果子不會甜,希望你能感受體悟之!
少女:我現在真的很後悔!(悲泣不已。)我更對不起疼愛我的雙親,祈求南海古佛慈悲救信女一命,我願終生行善,報答古佛救命之恩!
古佛:人生行事若能多一個「緩」字,便可避免有「悔」的人生阿!吾雖貴為聖尊,亦無法隨意撥轉因緣。
文筆:若爾墮落枉死城則須每日重演自殺之過程,再次感受死前之痛苦與折磨。
古佛:時刻已晚,準備回宮!
(少女靈體入竅。)
文筆:此情此景讓徒兒憶起一詞,「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可見對情愛執著的心讓人縈之纏之,很難消除!
古佛:人的煩惱或憎恨是因為無明而生,而無明就是「智慧被蒙蔽」,是以若要消彌此憎恨難平之心境而身心兩自在,唯有巧用智慧將情境昇華,如此就可「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去而潭不存影」,一切便可變得清靜又自在。
可,文筆靈體入竅!吾回。
文筆:徒兒恭送恩師蓮駕!
穿梭陰陽界-第六回 無明為因癡心人
詩曰:情海波濤苦惱栽。魂牽夢繫感悲哀。
彌留一刻人交悔。陰陽關口獨徘徊。
聖示:佛稱眾生所居住之境地為「娑婆世界」,意謂是「一個必須忍受煩惱痛苦煎熬的地方」。近年來,世人自殺事件層出不窮,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實有負天地覆載之恩及父母養育之情。在這十丈紅塵中,多少擾攘事若能適時放下,便有不同的人生,就讓一切的恩怨隨風而逝吧!
古佛: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徒兒叩見恩師!
古佛:徒兒免禮!快上七彩雲霓,準備出遊著書。
(師徒同步外出,登上雲霓。)
文筆:恩師!今夜為何有一股濃濃的愁懷呢?
古佛:為師是有感而發!因為今夜將靈游探訪一自殺之個案。
(話落之際,雲霓便飄入一著名醫院內科加護病房內的一少女病床前。)
文筆!爾眼前之少女乃是今夜探訪之對象。這女子正處於生死一線拔河之中,因其男友四處花心,她受不了打擊便仰藥自盡。為師調出其靈體!
(少女雖插者管子,虛弱蒼白,但面貌五官甚為年輕俏麗。只見恩師催動經咒,法塵一揮,此少女便靈體逐漸出竅。)
少女:你們是誰?
文筆:妳毋須害怕!此位乃為南海古佛聖尊,我是玉皇天心宮正鸞,今奉旨隨師靈游著書。請問妳為何要自殺呢?
少女:因我查到男朋友背者我四處劈腿,我無法忍受與她人共同擁有他,幾經爭執,欲挽回他的心,但其無意悔改,我一時失去理智,服藥自殺,想以死讓其活在悔恨之中。
文筆:妳那麼年輕與亮麗,何苦折磨自己呢?人生何處不是機會,既然緣盡就等待另一個緣起,將手「心」緊握,什麼也沒有,但將手「心」放開便擁有了一切。人生除了愛情,更有親情及友情,若真的死了,世界上最痛苦的莫過是生養你的父母,妳又何忍讓百發蒼蒼之雙親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呢。佛曰一切皆因緣,勿強求!因為強求的緣不會圓,強摘的果子不會甜,希望你能感受體悟之!
少女:我現在真的很後悔!(悲泣不已。)我更對不起疼愛我的雙親,祈求南海古佛慈悲救信女一命,我願終生行善,報答古佛救命之恩!
古佛:人生行事若能多一個「緩」字,便可避免有「悔」的人生阿!吾雖貴為聖尊,亦無法隨意撥轉因緣。
文筆:若爾墮落枉死城則須每日重演自殺之過程,再次感受死前之痛苦與折磨。
古佛:時刻已晚,準備回宮!
(少女靈體入竅。)
文筆:此情此景讓徒兒憶起一詞,「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可見對情愛執著的心讓人縈之纏之,很難消除!
古佛:人的煩惱或憎恨是因為無明而生,而無明就是「智慧被蒙蔽」,是以若要消彌此憎恨難平之心境而身心兩自在,唯有巧用智慧將情境昇華,如此就可「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去而潭不存影」,一切便可變得清靜又自在。
可,文筆靈體入竅!吾回。
文筆:徒兒恭送恩師蓮駕!
穿梭陰陽界-第六回 無明為因癡心人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談大悲
蓮生/文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佛陀把六道眾生交付給地藏王菩薩,很奇怪!這麼多的大菩薩,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等,佛陀沒把六道眾生交給這些大菩薩,反而交給地藏菩薩,這一點師尊一直想不通。
文殊菩薩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祂是很威猛大的菩薩,祂的智慧是最圓滿,在密教裡,祂很尊貴的,化身為大威德金剛,這位菩薩的來頭很大,祂有一世是佛陀的師父,過去也是佛,為了要來度眾生才變化成為菩薩。
普賢菩薩的來頭也是很大,我們唸大悲懺時,就是那位每一次都唱「過去有一位菩薩普賢王如來」。在密教,「普賢王如來」可以說是古佛,祂騎六牙大象,一隻手持金剛鈴,另一手持金剛杵,祂是密教的祖師。祂的普賢十願,只有依著「普賢十願」才能進入華嚴經中的華藏世界,所以祂是大菩薩,過去也是佛。
觀世音菩薩呢?其實,衪的來歷也是很大,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因為慈悲六道眾生才顯現菩薩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面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在般若會上,觀世音菩薩進入甚深禪定得到空性,祂已經是見性的如來,由於祂與六道眾生很有緣,娑婆世界都是祂在救度。
談到大勢至菩薩──淨土三聖,阿彌陀佛和兩個侍者,觀音跟勢至。祂跟觀世音菩薩不一樣,好像大勢至菩薩喜歡安靜,跟眾生隔的較遠,所以有說家家是觀音,沒有說是大勢至,甚至衪手上持何種法器,是何形像,大眾都會弄不清楚。
地藏菩薩的來歷也是很大,而且祂多世勇猛精進,沒有休止,更發大願,把度眾生當成祂所有的重任,因此,佛陀很是放心,把六道眾生交托給地藏菩薩。
那麼觀世音菩薩度眾廣大,主要的是「大悲」,地藏菩薩因為有很大的願望度地獄眾生,所以祂稱為大願,祂累世發了願,眾生成佛祂才成佛。
在大悲寶懺中的「大悲」,是什麼意思?
我們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文中提及「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大家都知道,空跟色是對立的,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說,空跟色不是對立,而是並存的。
其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提到的「空」,是無形的世界,空等於一切都沒有,沒有老,也不會有死,死跟老都是不存在,這是最高的意境,連四聖諦也都破除掉,苦集滅道都是空性,都是沒有分別,所以佛性是較等於空性。
但是「大悲」這兩字,師尊認為是色,是有形相,是利益眾生的。
密教的祖師曾提到,空性應該與大悲同在一起,真正的佛性並不是完全的空,而是色、空並存。
那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是方便利益眾生,所以用方便利益來求度眾生就叫做大悲。
若只提及空性,應該是無始無明的無色界,很多人以為佛性就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師尊還呆坐在這裡幹什麼?也不用拜大悲懺了!無老死、無苦集滅道,什麼都是沒有……
所以空性跟大悲要在一起,就是空、色自然並存,這樣才叫做佛性。
以前禪宗有一個「婆子燒庵」的故事,一個老太婆捐獻一個庵,庵也等於廟一樣,給予一個比丘居住,老太婆的女兒很是漂亮,女兒每天送食物供養和尚,那和尚修到很高境界,得到空性,雖是漂亮的小姐,還是眼裡看不到。
有一天,老太婆就叫女兒去摸他的臉,給他撒嬌一下,看看他有何表現,結果她的女兒給他供養時,就跟他談話,還摸他的臉,但和尚心如止水,不起波浪,全身跟木頭一般,兩眼茫茫然。
老婆子知道就光火了,她女兒這樣漂亮,都不看一眼,便把那個廟燒了。
在我們看起來,和尚修為很好,怎麼可以說是不對呢?
原因是那和尚只修到有空性,沒有大悲,少了一邊,所以在那邊枯坐,甚麼樣都不理。相反,若只有大悲,沒有空性,他心裡有情,就跟她結婚,那就還俗吧了。
其實作為出家人,兩邊都要顧到,當已經修證空性,對漂亮的小姐,還是要跟她說話,妳實在很漂亮,但是出家人要嚴守戒律,過的是清淨的比丘生活,要說清楚啊。
所以故事中,老婆子問比丘有什麼動作?她女兒說什麼都沒有,這表示那和尚無情無義,因此就把他趕出去,用火燒了。
假如當初這比丘跟她說,你真的很漂亮,假如我沒有出家當和尚,我就娶你,但是我已經修證了,過清淨的生活,你要原諒。這話一說,那老婆子聽了就會很高興,還說他是有情,有大悲的人,所以,大悲跟空性要在一起。
因此,修成空性沒有用,還是要有大悲才能度化眾生,有情就是菩薩,還是要有感情,所以佛陀常寫條子給祂的弟子,有些弟子已經修到空性,佛陀就會寫條子給他「關心眾生」,去說法給眾生聽。
若果比丘心太晃盪,整日遊山玩水,不嚴守紀律,這個也不可以,佛陀就會下條子,給他「常觀空性」,知道世俗的並無太多的益處,心中要自修空性,能夠證到空性,你才能夠行使大悲。
行者要清楚這道理,空跟色是並存,太重於有形便要修空性,若完全空性便要修大悲。佛性裡你證了空性後,還要生出大悲心,這才是真正的佛性。
大悲屬於色、有形的,因為六度萬行都是大悲的行為,所以我們不可批評部份比丘太入世,太入世是不太好,但是入世也沒有錯,因為是在行使大悲。但是我們也不能批評空性,修證空性也是不簡單,完全是在空性裡,也不能去說他。但是在空性中昇起大悲,二者相合,這「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二者並行,才叫做佛性。
若行者完全是空性,那對眾生沒有益處,完全是大悲,沒有空性也不行,道理就是這裡,所以佛菩薩度眾生,觀世音菩薩度眾生,祂不只有空性,祂還有大悲。
嗡嘛呢唄咪吽。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佛陀把六道眾生交付給地藏王菩薩,很奇怪!這麼多的大菩薩,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等,佛陀沒把六道眾生交給這些大菩薩,反而交給地藏菩薩,這一點師尊一直想不通。
文殊菩薩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祂是很威猛大的菩薩,祂的智慧是最圓滿,在密教裡,祂很尊貴的,化身為大威德金剛,這位菩薩的來頭很大,祂有一世是佛陀的師父,過去也是佛,為了要來度眾生才變化成為菩薩。
普賢菩薩的來頭也是很大,我們唸大悲懺時,就是那位每一次都唱「過去有一位菩薩普賢王如來」。在密教,「普賢王如來」可以說是古佛,祂騎六牙大象,一隻手持金剛鈴,另一手持金剛杵,祂是密教的祖師。祂的普賢十願,只有依著「普賢十願」才能進入華嚴經中的華藏世界,所以祂是大菩薩,過去也是佛。
觀世音菩薩呢?其實,衪的來歷也是很大,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因為慈悲六道眾生才顯現菩薩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面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在般若會上,觀世音菩薩進入甚深禪定得到空性,祂已經是見性的如來,由於祂與六道眾生很有緣,娑婆世界都是祂在救度。
談到大勢至菩薩──淨土三聖,阿彌陀佛和兩個侍者,觀音跟勢至。祂跟觀世音菩薩不一樣,好像大勢至菩薩喜歡安靜,跟眾生隔的較遠,所以有說家家是觀音,沒有說是大勢至,甚至衪手上持何種法器,是何形像,大眾都會弄不清楚。
地藏菩薩的來歷也是很大,而且祂多世勇猛精進,沒有休止,更發大願,把度眾生當成祂所有的重任,因此,佛陀很是放心,把六道眾生交托給地藏菩薩。
那麼觀世音菩薩度眾廣大,主要的是「大悲」,地藏菩薩因為有很大的願望度地獄眾生,所以祂稱為大願,祂累世發了願,眾生成佛祂才成佛。
在大悲寶懺中的「大悲」,是什麼意思?
我們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文中提及「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大家都知道,空跟色是對立的,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說,空跟色不是對立,而是並存的。
其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提到的「空」,是無形的世界,空等於一切都沒有,沒有老,也不會有死,死跟老都是不存在,這是最高的意境,連四聖諦也都破除掉,苦集滅道都是空性,都是沒有分別,所以佛性是較等於空性。
但是「大悲」這兩字,師尊認為是色,是有形相,是利益眾生的。
密教的祖師曾提到,空性應該與大悲同在一起,真正的佛性並不是完全的空,而是色、空並存。
那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是方便利益眾生,所以用方便利益來求度眾生就叫做大悲。
若只提及空性,應該是無始無明的無色界,很多人以為佛性就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師尊還呆坐在這裡幹什麼?也不用拜大悲懺了!無老死、無苦集滅道,什麼都是沒有……
所以空性跟大悲要在一起,就是空、色自然並存,這樣才叫做佛性。
以前禪宗有一個「婆子燒庵」的故事,一個老太婆捐獻一個庵,庵也等於廟一樣,給予一個比丘居住,老太婆的女兒很是漂亮,女兒每天送食物供養和尚,那和尚修到很高境界,得到空性,雖是漂亮的小姐,還是眼裡看不到。
有一天,老太婆就叫女兒去摸他的臉,給他撒嬌一下,看看他有何表現,結果她的女兒給他供養時,就跟他談話,還摸他的臉,但和尚心如止水,不起波浪,全身跟木頭一般,兩眼茫茫然。
老婆子知道就光火了,她女兒這樣漂亮,都不看一眼,便把那個廟燒了。
在我們看起來,和尚修為很好,怎麼可以說是不對呢?
原因是那和尚只修到有空性,沒有大悲,少了一邊,所以在那邊枯坐,甚麼樣都不理。相反,若只有大悲,沒有空性,他心裡有情,就跟她結婚,那就還俗吧了。
其實作為出家人,兩邊都要顧到,當已經修證空性,對漂亮的小姐,還是要跟她說話,妳實在很漂亮,但是出家人要嚴守戒律,過的是清淨的比丘生活,要說清楚啊。
所以故事中,老婆子問比丘有什麼動作?她女兒說什麼都沒有,這表示那和尚無情無義,因此就把他趕出去,用火燒了。
假如當初這比丘跟她說,你真的很漂亮,假如我沒有出家當和尚,我就娶你,但是我已經修證了,過清淨的生活,你要原諒。這話一說,那老婆子聽了就會很高興,還說他是有情,有大悲的人,所以,大悲跟空性要在一起。
因此,修成空性沒有用,還是要有大悲才能度化眾生,有情就是菩薩,還是要有感情,所以佛陀常寫條子給祂的弟子,有些弟子已經修到空性,佛陀就會寫條子給他「關心眾生」,去說法給眾生聽。
若果比丘心太晃盪,整日遊山玩水,不嚴守紀律,這個也不可以,佛陀就會下條子,給他「常觀空性」,知道世俗的並無太多的益處,心中要自修空性,能夠證到空性,你才能夠行使大悲。
行者要清楚這道理,空跟色是並存,太重於有形便要修空性,若完全空性便要修大悲。佛性裡你證了空性後,還要生出大悲心,這才是真正的佛性。
大悲屬於色、有形的,因為六度萬行都是大悲的行為,所以我們不可批評部份比丘太入世,太入世是不太好,但是入世也沒有錯,因為是在行使大悲。但是我們也不能批評空性,修證空性也是不簡單,完全是在空性裡,也不能去說他。但是在空性中昇起大悲,二者相合,這「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二者並行,才叫做佛性。
若行者完全是空性,那對眾生沒有益處,完全是大悲,沒有空性也不行,道理就是這裡,所以佛菩薩度眾生,觀世音菩薩度眾生,祂不只有空性,祂還有大悲。
嗡嘛呢唄咪吽。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比爾蓋茨的金錢觀
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比爾•蓋茨以其名下的淨資產466億美元,仍排名世界富翁的首位。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世界首富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不坐飛機頭等艙卻坐經濟艙,衣著也不講究什麼名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對打折商品感興趣,不願為泊車多花幾美元……為這點「小錢」,如此斤斤計較,他是不是「現代的阿巴公(吝嗇鬼)」?
可另一面的事實顯示,比爾•蓋茨並不是那種慳吝的守財奴——比如,微軟員工的收入都相當高;比如,為公益和慈善事業一次次捐出大筆善款,他還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財產捐出去……。看來,這位世界首富跟那種「一擲萬金、擺譜顯闊」的富翁迥然有異。
他是不是富者中的「另類」?他對金錢持有怎樣的理念和規則?讀了這篇文章,我們當會有所了解,或從中悟出些什麼。
在美琳達剛踏入微軟的時候,她就被告知,比爾是個非常特別的人。
確實比爾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單從他對待金錢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對他而言,創業是他人生的旅途,財富是他價值量化的標尺,他曾經說過︰「我不是在為錢而工作,錢讓我感到很累。」
「我只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這就是比爾對金錢最真實的看法。
事實上,錢既不會改變他的生活,也不會使他從工作上分心。他經常告訴那些向他求經的朋友︰「當你有了一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錢只不過是一種符號而已。」
比爾非常討厭那些喜歡用錢擺闊氣的人。他在雜志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你已經習慣了過分享受,你將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而我希望過普通人的生活。」
同所有企業家一樣,比爾也在進行分散風險的投資,他除了擁有股票與債券外,還進行房地產投資,以及其他行業投資。雖然比爾是個經營天才,但是他從不認為自己的理財更勝一籌,所以他聘請了一位「金管家」——小他十多歲的勞森。比爾除了讓他管理自己五十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外,還讓他管理比爾—美琳達慈善基金會的資金。
比爾總是告訴妻子,自己努力工並不是為了錢。對待這筆巨大的財富,他從沒有想過要如何享用它們,相反在使用這些錢時卻很慎重。他不喜歡因錢改變自己的本色,過著前呼後擁的生活,他更喜歡自由自在地獨立與人交往。甚至見到熟人時,還像從前一樣熱情地與他們打招呼︰「哦,你好,讓我們去吃個熱狗如何?」
在生活中,比爾也從不用錢來擺闊。一次,他與一位朋友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那次他們遲到了幾分鐘,所以沒有停車位可以容納他們的汽車。於是他的朋友建議將車停放在飯店的貴客車位。比爾不同意,他的朋友說︰「錢可以由我來付。」比爾還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簡單,貴客車位需要多付十二美元,比爾認為那是超值收費。
比爾在生活中遵循他的那句話︰「花錢如炒菜一樣,要恰到好處。鹽少了,菜就會淡而無味,鹽多了,苦咸難咽。」
所以即使是花幾美元錢,比爾也要讓它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婚後,比爾與美琳達很少去一些豪華的餐館就餐,有時由於工作上的需要才不得不光顧一些高級餐廳。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選擇肯德基,或是到一些咖啡館。有時還會一塊光顧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商店,在西雅圖有法國、俄羅斯、日本,以及南美一些國家的人開設的商店。在那里可以找到這些國家的一些特色商品。
一次,比爾與美琳達來到一家墨西哥人開設的食品店,這里被公認是西雅圖最實惠的商店,剛一進店門,比爾就被「50%優惠」的廣告詞吸引,在不遠處的葡萄干麥片的大盒包裝上的確寫著這樣幾個字。比爾似乎不敢相信這個標價。因為同樣的商品在本地的一些商店要比這里的價格高出一倍。比爾想得知它的真偽,便上前仔細端詳。
當他確認貨真價實時,才付錢買了下來,並告訴美琳達︰「看來這里的確如同人們所說的那樣,我今天很高興自己沒有被多掏腰包。」
對于自己的衣著,比爾從不看重它們的牌子或是價錢,只要穿起來感覺很舒服,他就會很喜歡。一次比爾應邀參加由世界三十二位頂級企業家舉辦的「夏日派對」,那次他穿了一身套裝,這還是美琳達先前在泰國普吉島給他買來拍照時穿的衣服,樣子還不錯,只是價格還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錢。但比爾不在乎這些,很高興地穿著這套衣服參加了這次會議,他生活的信條就是︰「一個人只要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平日裏,如果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會議,比爾會選擇便褲、開領衫,以及他喜歡的運動鞋,但是這其中沒有一件是名牌。
比爾認為,自己的成功只與個人努力有關,而與金錢多少沒多大關系。確實,比爾幾乎所有創業的錢都是他自己在上學之余打工掙來的,而從來沒有向父母伸過手。幾乎所有人都欽佩他這點。
現在,微軟公司的員工所得的各項收入,即使在美國也是最高的。比爾也從不吝嗇對員工發放一些獎金。早在創業之初,公司總經理的年薪就達到了二十二萬美元,而那時,比爾每年只領取十三萬美元。他認為,自己對公司做出的貢獻並不是最大的。
在微軟還有一些讓人不敢相信的數字,每年都會在幾千名員工中產生幾十個百萬富翁。比爾認為,這些錢只是他們成功的象征而已,除此之外,他不覺得還有什麼意義。
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有問題出現時,比爾都不會首先想到用錢來化解一切。他甚至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也從沒有包機旅行過。對他來說,錢失去了它對一般人那樣的誘惑力,他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他也承認,自己的這種看法和行事方式,在許多人看來也許並不是一個榜樣。
美琳達曾經抱怨比爾說︰「我們的家庭顯得如此特別,總會招來別人的非議,他們會說你是個喜歡出風頭的人。」
比爾笑著告訴美琳達︰「這是不可避免的,當初我在求學的時候,也有人說我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可我並不這樣認為。我很珍惜每一分錢,我從來都是這樣的。」
比爾父母本身的經濟收入很豐厚,對於兒子的富有,他們持有什麼看法呢?每每有人拿這個問題問比爾,比爾總是不正面回答,而是用玩笑的口氣說︰「我不炫耀給他們看就是了,我會把錢藏起來,埋在草坪下面,現在草皮都鼓了起來,我希望天不要下雨。」
誰都知道,西雅圖的夏天是不可能不下雨的。後來,比爾認真談了自己的觀點︰「我賺的錢對我的父母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真的,我的錢對我與他們之間的關系一點影響也沒有。如果我們中誰生病了,我們可以請最好的醫生,錢在這一點上會有點用。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談論錢的問題。」
的確,即使現在,他也很少談家庭用錢的話題,但他已經向美琳達保證過,在有生之年把95%的財產捐出去。
眾所周知,比爾與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滿足孩子們的一些要求上,他們絕對是一對吝嗇鬼。比爾從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當小兒子羅瑞還不會花錢,但女兒珍妮佛已經可以拿著一些零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羅瑞總是抱怨父母不給自己買他最想要的玩具車。
比爾有自己的說法,他認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世界首富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不坐飛機頭等艙卻坐經濟艙,衣著也不講究什麼名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對打折商品感興趣,不願為泊車多花幾美元……為這點「小錢」,如此斤斤計較,他是不是「現代的阿巴公(吝嗇鬼)」?
可另一面的事實顯示,比爾•蓋茨並不是那種慳吝的守財奴——比如,微軟員工的收入都相當高;比如,為公益和慈善事業一次次捐出大筆善款,他還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財產捐出去……。看來,這位世界首富跟那種「一擲萬金、擺譜顯闊」的富翁迥然有異。
他是不是富者中的「另類」?他對金錢持有怎樣的理念和規則?讀了這篇文章,我們當會有所了解,或從中悟出些什麼。
在美琳達剛踏入微軟的時候,她就被告知,比爾是個非常特別的人。
確實比爾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單從他對待金錢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對他而言,創業是他人生的旅途,財富是他價值量化的標尺,他曾經說過︰「我不是在為錢而工作,錢讓我感到很累。」
「我只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這就是比爾對金錢最真實的看法。
事實上,錢既不會改變他的生活,也不會使他從工作上分心。他經常告訴那些向他求經的朋友︰「當你有了一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錢只不過是一種符號而已。」
比爾非常討厭那些喜歡用錢擺闊氣的人。他在雜志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你已經習慣了過分享受,你將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而我希望過普通人的生活。」
同所有企業家一樣,比爾也在進行分散風險的投資,他除了擁有股票與債券外,還進行房地產投資,以及其他行業投資。雖然比爾是個經營天才,但是他從不認為自己的理財更勝一籌,所以他聘請了一位「金管家」——小他十多歲的勞森。比爾除了讓他管理自己五十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外,還讓他管理比爾—美琳達慈善基金會的資金。
比爾總是告訴妻子,自己努力工並不是為了錢。對待這筆巨大的財富,他從沒有想過要如何享用它們,相反在使用這些錢時卻很慎重。他不喜歡因錢改變自己的本色,過著前呼後擁的生活,他更喜歡自由自在地獨立與人交往。甚至見到熟人時,還像從前一樣熱情地與他們打招呼︰「哦,你好,讓我們去吃個熱狗如何?」
在生活中,比爾也從不用錢來擺闊。一次,他與一位朋友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那次他們遲到了幾分鐘,所以沒有停車位可以容納他們的汽車。於是他的朋友建議將車停放在飯店的貴客車位。比爾不同意,他的朋友說︰「錢可以由我來付。」比爾還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簡單,貴客車位需要多付十二美元,比爾認為那是超值收費。
比爾在生活中遵循他的那句話︰「花錢如炒菜一樣,要恰到好處。鹽少了,菜就會淡而無味,鹽多了,苦咸難咽。」
所以即使是花幾美元錢,比爾也要讓它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婚後,比爾與美琳達很少去一些豪華的餐館就餐,有時由於工作上的需要才不得不光顧一些高級餐廳。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選擇肯德基,或是到一些咖啡館。有時還會一塊光顧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商店,在西雅圖有法國、俄羅斯、日本,以及南美一些國家的人開設的商店。在那里可以找到這些國家的一些特色商品。
一次,比爾與美琳達來到一家墨西哥人開設的食品店,這里被公認是西雅圖最實惠的商店,剛一進店門,比爾就被「50%優惠」的廣告詞吸引,在不遠處的葡萄干麥片的大盒包裝上的確寫著這樣幾個字。比爾似乎不敢相信這個標價。因為同樣的商品在本地的一些商店要比這里的價格高出一倍。比爾想得知它的真偽,便上前仔細端詳。
當他確認貨真價實時,才付錢買了下來,並告訴美琳達︰「看來這里的確如同人們所說的那樣,我今天很高興自己沒有被多掏腰包。」
對于自己的衣著,比爾從不看重它們的牌子或是價錢,只要穿起來感覺很舒服,他就會很喜歡。一次比爾應邀參加由世界三十二位頂級企業家舉辦的「夏日派對」,那次他穿了一身套裝,這還是美琳達先前在泰國普吉島給他買來拍照時穿的衣服,樣子還不錯,只是價格還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錢。但比爾不在乎這些,很高興地穿著這套衣服參加了這次會議,他生活的信條就是︰「一個人只要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平日裏,如果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會議,比爾會選擇便褲、開領衫,以及他喜歡的運動鞋,但是這其中沒有一件是名牌。
比爾認為,自己的成功只與個人努力有關,而與金錢多少沒多大關系。確實,比爾幾乎所有創業的錢都是他自己在上學之余打工掙來的,而從來沒有向父母伸過手。幾乎所有人都欽佩他這點。
現在,微軟公司的員工所得的各項收入,即使在美國也是最高的。比爾也從不吝嗇對員工發放一些獎金。早在創業之初,公司總經理的年薪就達到了二十二萬美元,而那時,比爾每年只領取十三萬美元。他認為,自己對公司做出的貢獻並不是最大的。
在微軟還有一些讓人不敢相信的數字,每年都會在幾千名員工中產生幾十個百萬富翁。比爾認為,這些錢只是他們成功的象征而已,除此之外,他不覺得還有什麼意義。
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有問題出現時,比爾都不會首先想到用錢來化解一切。他甚至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也從沒有包機旅行過。對他來說,錢失去了它對一般人那樣的誘惑力,他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他也承認,自己的這種看法和行事方式,在許多人看來也許並不是一個榜樣。
美琳達曾經抱怨比爾說︰「我們的家庭顯得如此特別,總會招來別人的非議,他們會說你是個喜歡出風頭的人。」
比爾笑著告訴美琳達︰「這是不可避免的,當初我在求學的時候,也有人說我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可我並不這樣認為。我很珍惜每一分錢,我從來都是這樣的。」
比爾父母本身的經濟收入很豐厚,對於兒子的富有,他們持有什麼看法呢?每每有人拿這個問題問比爾,比爾總是不正面回答,而是用玩笑的口氣說︰「我不炫耀給他們看就是了,我會把錢藏起來,埋在草坪下面,現在草皮都鼓了起來,我希望天不要下雨。」
誰都知道,西雅圖的夏天是不可能不下雨的。後來,比爾認真談了自己的觀點︰「我賺的錢對我的父母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真的,我的錢對我與他們之間的關系一點影響也沒有。如果我們中誰生病了,我們可以請最好的醫生,錢在這一點上會有點用。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談論錢的問題。」
的確,即使現在,他也很少談家庭用錢的話題,但他已經向美琳達保證過,在有生之年把95%的財產捐出去。
眾所周知,比爾與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滿足孩子們的一些要求上,他們絕對是一對吝嗇鬼。比爾從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當小兒子羅瑞還不會花錢,但女兒珍妮佛已經可以拿著一些零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羅瑞總是抱怨父母不給自己買他最想要的玩具車。
比爾有自己的說法,他認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心病心藥醫
昔有慧思禪師,自幼出家,深研經典,廿餘歲時,突患嚴重肺病,行步困難,靜待死期。
一日心血來潮自思曰:「病從業生,業由心起;心本無性,病從何起?」
忽然開悟,大病頓消痊安。
此乃言修道之人,若能覺悟自身之病皆由心起,心如開明,自無暗疾,則身心健康,百病消亡,此即心病心藥醫之義也。
※ ※ ※
諺曰:「真藥醫假病,真病無藥醫。」誠哉斯言。真藥者,俗草凡木,其能醫治風寒外感之病,故俗人稱其曰「真藥」。但若無形內在大病,則非此草大藥石所能治癒。故無形之病,非聖賢仙佛等心理治療專家,莫能癒其疾也。
誠觀植物,如果樹、蔬菜、水稻等農作物,每每染上疾病蟲害,雖有農藥噴殺,但長此而在,病蟲又產生抗體,故令人防不勝防矣!實是天地中有不正之氣漫延流行,故以有形之藥,欲治無形之病,只能安其於一時,不能治其於長久也。
以世人而言,感冒受寒,肚痛痢疾等症,前者因受風邪感染;後者因食不清潔之物而引發。今若風邪去盡,感冒自癒;消炎整腸之藥服下,痢疾自痊。此有形之病,雖用草木藥石可治,但其病原,莫不是為不正之氣,不潔之物所引起也。
觀此,則可知無形勝有形。且世上萬病,均發源於邪氣,此邪氣寓於無形,今若不將病根除掉,而僅砍其草,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則春風一吹,萬病又欣欣向榮矣!故只治標不治本,終是枉費心機徒勞而無功也。
真病者,心病也,無形之病大,故俗醫凡藥無法可治也。仙佛垂訓闡道,聖賢示教求世,原在治療此無形真病也。於今世道沈淪,貪污、奸淫、偷盜、詐騙之事,層出不窮,故世風日趨下流,仁人志士,莫不引以為憂,所以處處開設善堂,引揚聖道,挽救世風人心,其在預防乃糾正社會大病之發生,輔助治安之功非淺也。
更深入而言,爾輩今日進入聖門學道修身,即在求得心安理得,所以心中當絕念去慾,始能身心快活。否則,心中染上塵埃,慾念不停,必生「道病」。如同有病之人,為求病癒而入聖門,以求聖醫療治心疾,如若不清心寡慾,正心修身,則自誤性命,終如病人遇庸醫,只有死於庸醫之手,此非庸醫之過,實乃自己盲修瞎煉,出彼籠而入此籠之後果也。
修緣寶典 論「心病心藥醫」
一日心血來潮自思曰:「病從業生,業由心起;心本無性,病從何起?」
忽然開悟,大病頓消痊安。
此乃言修道之人,若能覺悟自身之病皆由心起,心如開明,自無暗疾,則身心健康,百病消亡,此即心病心藥醫之義也。
※ ※ ※
諺曰:「真藥醫假病,真病無藥醫。」誠哉斯言。真藥者,俗草凡木,其能醫治風寒外感之病,故俗人稱其曰「真藥」。但若無形內在大病,則非此草大藥石所能治癒。故無形之病,非聖賢仙佛等心理治療專家,莫能癒其疾也。
誠觀植物,如果樹、蔬菜、水稻等農作物,每每染上疾病蟲害,雖有農藥噴殺,但長此而在,病蟲又產生抗體,故令人防不勝防矣!實是天地中有不正之氣漫延流行,故以有形之藥,欲治無形之病,只能安其於一時,不能治其於長久也。
以世人而言,感冒受寒,肚痛痢疾等症,前者因受風邪感染;後者因食不清潔之物而引發。今若風邪去盡,感冒自癒;消炎整腸之藥服下,痢疾自痊。此有形之病,雖用草木藥石可治,但其病原,莫不是為不正之氣,不潔之物所引起也。
觀此,則可知無形勝有形。且世上萬病,均發源於邪氣,此邪氣寓於無形,今若不將病根除掉,而僅砍其草,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則春風一吹,萬病又欣欣向榮矣!故只治標不治本,終是枉費心機徒勞而無功也。
真病者,心病也,無形之病大,故俗醫凡藥無法可治也。仙佛垂訓闡道,聖賢示教求世,原在治療此無形真病也。於今世道沈淪,貪污、奸淫、偷盜、詐騙之事,層出不窮,故世風日趨下流,仁人志士,莫不引以為憂,所以處處開設善堂,引揚聖道,挽救世風人心,其在預防乃糾正社會大病之發生,輔助治安之功非淺也。
更深入而言,爾輩今日進入聖門學道修身,即在求得心安理得,所以心中當絕念去慾,始能身心快活。否則,心中染上塵埃,慾念不停,必生「道病」。如同有病之人,為求病癒而入聖門,以求聖醫療治心疾,如若不清心寡慾,正心修身,則自誤性命,終如病人遇庸醫,只有死於庸醫之手,此非庸醫之過,實乃自己盲修瞎煉,出彼籠而入此籠之後果也。
修緣寶典 論「心病心藥醫」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捨身取義
東晉劉敏元,字道光,北海人也。
永嘉之亂之後,劉敏元從齊地向西逃去。同鄉的管平,年逾七十,跟隨劉敏元逃離到滎陽時,被盜賊劫持。
當時,劉敏元已經安全逃去,但他得知老人被盜賊劫持後,立即返回,並對盜賊說:「他膝下無子,孤寡無依,依靠我生活,不如由我來替代他。」
盜賊問說:「你與他是什麼關係?」
劉敏元回答:「乃是同鄉,他年老貧窮,生活困苦,與我相依為命;若你等抓他去做差事,他老弱無力;若想吃他,不如吃我;請諸位高抬貴手,放他一條生路吧!」
有一位盜賊瞪大眼睛,怒斥劉敏元,說:「我不放他,還愁抓不到你。」
劉敏元回答:「吾豈有貪圖求生之理,當先殺掉你而後再死。他老弱貧窮,連神靈都同情他,我與他,既非至親骨肉,也不是師友,只是因為他投靠我的緣故,我願意以自身代替。我的話都能讓諸位聽了黯然失色,唯獨你不感到羞愧,尚且還厚著臉皮而說這些話呢?」
於是,轉頭向盜賊之首領道:「君子仁義長存,豈可喪失;往上應效法漢高祖、光武帝之行事,往下亦可學習陳涉、項羽之作風。君子取之有道,使經過的人稱讚你們的威德,豈容這種人破害你們的美德,讓我殺了此位失德之人,以成全諸位成功稱霸天下的事業。」說畢,於是向前準備殺人。
盜賊首領立即向前制止劉敏元殺人,並認為劉敏元是位義士,殺了他,乃有違道義;於是,放掉劉敏元與管平二人。
因此,在《忠義傳》中立傳傳揚,被稱讚為:板蕩識忠臣。
※ ※ ※
孔夫子曰:「成仁」,孟夫子曰:「取義」,仁心必由義行來表現,仁乃是內聖的工夫,是發於內心的,但要由義而行之,故,仁義雖是序異,實則道同,是相輔相成的,不得分離也。
義之道也,見義勇為,聞道盡心,力行其義,濟貧救困,救苦救難,造福人群,捨生取義,始終不變其志,事事宜合於仁義,待人信實誠摯,謙遜合於禮義,事不越中庸之道,通達情義,故曰:「取義」。然則,行義,實皆出於仁心者也。
修道者,若能廉潔其身,養志知恥,進退合於義,正心,修身,齊家,立業,和樂安居,則一家人可以孝悌和樂也。
故曰,取義當行:「誠、勇、悌、明、恥。」人如無誠,則虛偽無義。人如無勇,則貪生怕死,而無勇氣。人如無悌,則無友善,而忘恩背義。人如無明,則不辨是非,其所言動,必無義舉。人如無恥,則為非作惡,其所行動,別無仁義矣。
大道康莊 述「仁不離義,義不離仁」
永嘉之亂之後,劉敏元從齊地向西逃去。同鄉的管平,年逾七十,跟隨劉敏元逃離到滎陽時,被盜賊劫持。
當時,劉敏元已經安全逃去,但他得知老人被盜賊劫持後,立即返回,並對盜賊說:「他膝下無子,孤寡無依,依靠我生活,不如由我來替代他。」
盜賊問說:「你與他是什麼關係?」
劉敏元回答:「乃是同鄉,他年老貧窮,生活困苦,與我相依為命;若你等抓他去做差事,他老弱無力;若想吃他,不如吃我;請諸位高抬貴手,放他一條生路吧!」
有一位盜賊瞪大眼睛,怒斥劉敏元,說:「我不放他,還愁抓不到你。」
劉敏元回答:「吾豈有貪圖求生之理,當先殺掉你而後再死。他老弱貧窮,連神靈都同情他,我與他,既非至親骨肉,也不是師友,只是因為他投靠我的緣故,我願意以自身代替。我的話都能讓諸位聽了黯然失色,唯獨你不感到羞愧,尚且還厚著臉皮而說這些話呢?」
於是,轉頭向盜賊之首領道:「君子仁義長存,豈可喪失;往上應效法漢高祖、光武帝之行事,往下亦可學習陳涉、項羽之作風。君子取之有道,使經過的人稱讚你們的威德,豈容這種人破害你們的美德,讓我殺了此位失德之人,以成全諸位成功稱霸天下的事業。」說畢,於是向前準備殺人。
盜賊首領立即向前制止劉敏元殺人,並認為劉敏元是位義士,殺了他,乃有違道義;於是,放掉劉敏元與管平二人。
因此,在《忠義傳》中立傳傳揚,被稱讚為:板蕩識忠臣。
※ ※ ※
孔夫子曰:「成仁」,孟夫子曰:「取義」,仁心必由義行來表現,仁乃是內聖的工夫,是發於內心的,但要由義而行之,故,仁義雖是序異,實則道同,是相輔相成的,不得分離也。
義之道也,見義勇為,聞道盡心,力行其義,濟貧救困,救苦救難,造福人群,捨生取義,始終不變其志,事事宜合於仁義,待人信實誠摯,謙遜合於禮義,事不越中庸之道,通達情義,故曰:「取義」。然則,行義,實皆出於仁心者也。
修道者,若能廉潔其身,養志知恥,進退合於義,正心,修身,齊家,立業,和樂安居,則一家人可以孝悌和樂也。
故曰,取義當行:「誠、勇、悌、明、恥。」人如無誠,則虛偽無義。人如無勇,則貪生怕死,而無勇氣。人如無悌,則無友善,而忘恩背義。人如無明,則不辨是非,其所言動,必無義舉。人如無恥,則為非作惡,其所行動,別無仁義矣。
大道康莊 述「仁不離義,義不離仁」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欲天、梵天、涅槃
蓮生/文
曾經有一位生在欲界天的天使,想這個問題想很久了,最後終於鼓足勇氣才下來問我: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人間是有很多的快樂。例如很有錢、很有名望,很多的賞識和禮遇,很多人尊敬,最重要的是,很恩愛很美麗的妻子,彼此過美滿又幸福的日子。如果生到欲界天,也很好,天界裏有男女相,享受著比人間更好的娛樂和歡喜,我最愛的妻子也一樣在這裡。」
天使接著說:「然而,一離開欲界天,到了梵天,欲界的快樂全沒有了,也無男女相,一切情愛不見了,更無妻子。在梵天,一定是很孤獨的地方,這樣子的梵天連形體也無,真想不出會有什麼快樂?我們修行,要到梵天,甚至到涅槃更糟更慘,好好的快樂不享,反而要孤單、憂愁、悲傷、寂寞、這樣子的修行,對嗎?」
天使再說:
「就算成了佛,證得涅槃,在涅槃界的,大家都一樣,驕傲也沒有了,光榮也沒有了,反正都一樣死寂,真不知道,快樂在那裡?」
我告訴這位天使:
「我們人間的快樂,無非色、聲、香、味、觸、法的快樂,也即是眼、耳、鼻、舌、身、意。而在欲界天,這一類的變化更多,所以欲界天比人間更樂。你可以想一想這些樂,原由感覺而起,真的有多快樂,全憑感覺。就連觸,也是感覺,妻子的美是感覺,互相擁抱,也是感覺,一切快樂由感覺而生。這些感覺是很短暫的。」
我說:「梵天、涅槃之樂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想像,例如,梵天的禪境、禪音、禪味、禪食,其樂恒久,更勝人間。欲界天,很難明白梵天、涅槃之樂,那種境界,實在太高超了,太恒久了,太清淨了!」
我真實的告訴天使:「不要害怕快樂被剝奪,梵天、涅槃才是真實的極樂,大樂,無上樂。」
盧勝彥文集第158冊《孤燈下的思維》欲天、梵天、涅槃
曾經有一位生在欲界天的天使,想這個問題想很久了,最後終於鼓足勇氣才下來問我: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人間是有很多的快樂。例如很有錢、很有名望,很多的賞識和禮遇,很多人尊敬,最重要的是,很恩愛很美麗的妻子,彼此過美滿又幸福的日子。如果生到欲界天,也很好,天界裏有男女相,享受著比人間更好的娛樂和歡喜,我最愛的妻子也一樣在這裡。」
天使接著說:「然而,一離開欲界天,到了梵天,欲界的快樂全沒有了,也無男女相,一切情愛不見了,更無妻子。在梵天,一定是很孤獨的地方,這樣子的梵天連形體也無,真想不出會有什麼快樂?我們修行,要到梵天,甚至到涅槃更糟更慘,好好的快樂不享,反而要孤單、憂愁、悲傷、寂寞、這樣子的修行,對嗎?」
天使再說:
「就算成了佛,證得涅槃,在涅槃界的,大家都一樣,驕傲也沒有了,光榮也沒有了,反正都一樣死寂,真不知道,快樂在那裡?」
我告訴這位天使:
「我們人間的快樂,無非色、聲、香、味、觸、法的快樂,也即是眼、耳、鼻、舌、身、意。而在欲界天,這一類的變化更多,所以欲界天比人間更樂。你可以想一想這些樂,原由感覺而起,真的有多快樂,全憑感覺。就連觸,也是感覺,妻子的美是感覺,互相擁抱,也是感覺,一切快樂由感覺而生。這些感覺是很短暫的。」
我說:「梵天、涅槃之樂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想像,例如,梵天的禪境、禪音、禪味、禪食,其樂恒久,更勝人間。欲界天,很難明白梵天、涅槃之樂,那種境界,實在太高超了,太恒久了,太清淨了!」
我真實的告訴天使:「不要害怕快樂被剝奪,梵天、涅槃才是真實的極樂,大樂,無上樂。」
盧勝彥文集第158冊《孤燈下的思維》欲天、梵天、涅槃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國家的光彩
季文子是魯國的兩朝宰相,但家中妻妾沒有絲綢美服,馬廄中沒有糧食餵馬。
公子仲孫規勸他說:「你是魯國的上卿,但你的妻妾不穿絲綢,馬不吃糧食,別人會以為你吝嗇,而且國家也無光彩。」
季文子說:「我也希望妾穿綢、馬食糧,但我看到老百姓吃得粗、穿得差,因此不敢那樣做。我只聽說以德行、榮譽給國家增添光彩,沒聽說能用妻妾和馬匹來為國爭光的。」《國語.魯語》
※ ※ ※
人生所重者,並非財富多少的擁有,而是一生過程中德積的多寡來鑑定善惡,因財多並非是佳,不知行善濟人又有何用?有德可助利他人,自可導人於善以歸真,故其功者乃大。
塵凡世事煩雜,世態幻化無窮,終多迷糊,趨惡而行,甚少能知積德功立於塵間者,所以先明知有德之重要,再勉行德被於眾生之奇功,這才能發揮至善之根源。
盼世人不要總於欲利上奔波,多思想在德業上增進,利人利己,多麼正大光明。盼能受勸,清明以行。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德歸於塵凡
公子仲孫規勸他說:「你是魯國的上卿,但你的妻妾不穿絲綢,馬不吃糧食,別人會以為你吝嗇,而且國家也無光彩。」
季文子說:「我也希望妾穿綢、馬食糧,但我看到老百姓吃得粗、穿得差,因此不敢那樣做。我只聽說以德行、榮譽給國家增添光彩,沒聽說能用妻妾和馬匹來為國爭光的。」《國語.魯語》
※ ※ ※
人生所重者,並非財富多少的擁有,而是一生過程中德積的多寡來鑑定善惡,因財多並非是佳,不知行善濟人又有何用?有德可助利他人,自可導人於善以歸真,故其功者乃大。
塵凡世事煩雜,世態幻化無窮,終多迷糊,趨惡而行,甚少能知積德功立於塵間者,所以先明知有德之重要,再勉行德被於眾生之奇功,這才能發揮至善之根源。
盼世人不要總於欲利上奔波,多思想在德業上增進,利人利己,多麼正大光明。盼能受勸,清明以行。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德歸於塵凡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玄奘取經
全家皆篤信佛教的玄奘,八、九歲的時候,就開始研讀經書,十三歲那年出家當和尚。
由於當時所得的佛經,都是翻譯版本,且水準良莠不齊。因此,在出家後的幾年內,就已精讀了許多佛教經典的玄奘,便下定決心,要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求法,祈使自己徹底透析佛教的義理。
唐貞觀三年,玄奘由長安出發,向西行去。
一路上,他行經秦州、蘭州、涼州、爪州,也越過了玉門關,更曾在「五日五夜滴水未進」的艱難狀況下,橫越了八百里的大沙漠……
直到貞觀四年夏末,已經跋涉了整整一年的玄奘,才踏入印度國境。
然而,當時小國林立的印度,還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所以,雖已抵達印度,玄奘卻仍又耗費了數年,繼續徒步前行了幾千里不止,才走到彼時印度文化的中心-摩搵駝國的那爛陀寺。
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那爛陀寺,不僅僧徒眾多,聚集各路菁英,還收藏了佛教的大乘、小乘經典,以及有關婆羅門教、醫藥、天文、地理、科技等豐富的書籍。玄奘便留在那爛陀寺裡,向已百餘歲的高僧住持-戒賢法師求教,並早晚不輟地,潛心研究佛理。
韶光易逝,堅持了五年,那爛陀寺的所有經典,幾乎都被玄奘讀遍了!
後來告別了那爛陀寺的玄奘,且前往印度各國,去遍訪高僧,一直到貞觀十七年,玄奘才帶著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經典,返抵自己闊別十多年的長安。
※ ※ ※
「精進」乃是事業與修行克抵於成的勇氣與毅力。純一無雜謂之「精」,勇往直前謂之「進」。一切事業的圖謀,大道的進修,道德的實踐,在在都須要精進,凡事沒有不勞而獲的,有耕耘就有收穫,心中常存此心念,精進之心自然生起。學道之人,其精進有三:
一、披甲精進:學道者,如將軍出沙場,一人要面對百萬敵人,故掛鎧出陣,人心中有八萬四千煩惱就是敵人,故要披甲出陣,勇往直前,不畏艱難,才能克敵致勝。
二、攝善法精進:繼披甲精進除去煩惱之後,還要完成善法,學道善法,但不可操之過急、或過緩,適可而止。
三、樂利有情精進:學道之人,除了要淨化自己而外,還得發大慈悲心度化眾生,但眾生甚多,如何度之?就是要樂利有情,精進不懈。
人生命只在呼吸之間,當常有呼吸不再來的醒覺與警惕,努力修持不怠。
修道是一個大事業,當排除萬難,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勇於改過,勇於從善,以達至善之境界。
回心思道-第二四章 回心精進
由於當時所得的佛經,都是翻譯版本,且水準良莠不齊。因此,在出家後的幾年內,就已精讀了許多佛教經典的玄奘,便下定決心,要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求法,祈使自己徹底透析佛教的義理。
唐貞觀三年,玄奘由長安出發,向西行去。
一路上,他行經秦州、蘭州、涼州、爪州,也越過了玉門關,更曾在「五日五夜滴水未進」的艱難狀況下,橫越了八百里的大沙漠……
直到貞觀四年夏末,已經跋涉了整整一年的玄奘,才踏入印度國境。
然而,當時小國林立的印度,還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所以,雖已抵達印度,玄奘卻仍又耗費了數年,繼續徒步前行了幾千里不止,才走到彼時印度文化的中心-摩搵駝國的那爛陀寺。
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那爛陀寺,不僅僧徒眾多,聚集各路菁英,還收藏了佛教的大乘、小乘經典,以及有關婆羅門教、醫藥、天文、地理、科技等豐富的書籍。玄奘便留在那爛陀寺裡,向已百餘歲的高僧住持-戒賢法師求教,並早晚不輟地,潛心研究佛理。
韶光易逝,堅持了五年,那爛陀寺的所有經典,幾乎都被玄奘讀遍了!
後來告別了那爛陀寺的玄奘,且前往印度各國,去遍訪高僧,一直到貞觀十七年,玄奘才帶著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經典,返抵自己闊別十多年的長安。
※ ※ ※
「精進」乃是事業與修行克抵於成的勇氣與毅力。純一無雜謂之「精」,勇往直前謂之「進」。一切事業的圖謀,大道的進修,道德的實踐,在在都須要精進,凡事沒有不勞而獲的,有耕耘就有收穫,心中常存此心念,精進之心自然生起。學道之人,其精進有三:
一、披甲精進:學道者,如將軍出沙場,一人要面對百萬敵人,故掛鎧出陣,人心中有八萬四千煩惱就是敵人,故要披甲出陣,勇往直前,不畏艱難,才能克敵致勝。
二、攝善法精進:繼披甲精進除去煩惱之後,還要完成善法,學道善法,但不可操之過急、或過緩,適可而止。
三、樂利有情精進:學道之人,除了要淨化自己而外,還得發大慈悲心度化眾生,但眾生甚多,如何度之?就是要樂利有情,精進不懈。
人生命只在呼吸之間,當常有呼吸不再來的醒覺與警惕,努力修持不怠。
修道是一個大事業,當排除萬難,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勇於改過,勇於從善,以達至善之境界。
回心思道-第二四章 回心精進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為人處事少計較
在漢朝時候,有封五經博士的制度。一年當中,皇帝會送給博士們每人一隻羊。
有一天,趕來了很多羊,五經博士都來接受皇帝的御賜。結果所有的五經博士都在那裡評論著:這隻比較肥,那隻比較瘦,這樣不公平,博士們在那裡議論不休。
有個人叫甄宇,他看了之後,也沒說話,立刻走到羊群裡,牽著一隻又瘦又小的羊走了。
甄宇這樣一做,所有的人不吵了,都覺得很慚愧,虧自己還是五經博士,真的是徒有虛名。
※ ※ ※
普天之下,並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我人從中計較的,世間上的種種計較,全部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才會起了計較的心念;由於喜歡計較,所以才造成世間有種種的不公平事件以及怨天尤人之諸般不滿意事,甚而形成貪婪、嗔恚。
人生在世,並非任何事情都可以任由自己駕御一切人事物的,雖然別人有不少缺點及短處,但只要細心、冷靜,不難發覺原來自己的缺點還比對方多很多,自己卻是一直在向別人計較得失,計較事情做得比別人多,但是否有深入了解別人雖然少做一些事情,而其困難度通常不比自己小。
許多人在行事上,總是喜歡比較,當員工的,若是時常在比較哪家公司的老闆,給予員工的福利比較好,有朝一日,老闆受不了,此位員工極為可能被解雇,卻不見得自己所認為福利好的那些公司,能夠接納自己。當老闆的,若是經常在計較哪位員工做事情的速度慢,計較有哪些員工多話、…等,久而久之,總有讓員工受不了的一天,不必等到遣散,不必等到退休,可能早已紛紛求離職場。若是如此之後,才發覺人才一直留不住,甚且新人不好教,這全是身為老闆的自己,平時太會計較得失所換來的結果。
當生意人與客人接洽之間,若是經常的計較一些零頭小利,尾數一分錢都算得仔仔細細的,就連客人有時結算後,相差不到多少的金額,都不願意給予客人方便,則非常容易使客人流失掉。消費者面對生意人時,亦該盡量減少計較的心,有時自己所計較的一點點利益,能令對方生活呈現出困難;因此,為人處事上,力求減少計較心態,讓自己打開寬敝的心,用慈悲、仁愛的心量,去看待普天下的一切人事物。
當人們可以將許多食物給放到壞掉才來餵豬,卻總是有些人一直計較自己的一個包子被狗吃了,心裡相當惱怒,乃至於追打。切莫事事計較,因為現在自己的種種計較,種下的因,可能是未來自己的下場;亦可能現在所計較、所懊惱的對象,乃是自己過去生的父母、師長、子女、眷屬、…等,想想又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人生在世,不是在計較別人的種種缺失,而是該計較自己的心量是否今天比昨天小一些,該計較自己的善念、善行是否有比昨天多一些,能得如此計較自己的一切言行舉止,必然可以增長善智慧,更可提升社會和樂氣象也。
寶德雜誌第90期 述論:為人處事少計較
有一天,趕來了很多羊,五經博士都來接受皇帝的御賜。結果所有的五經博士都在那裡評論著:這隻比較肥,那隻比較瘦,這樣不公平,博士們在那裡議論不休。
有個人叫甄宇,他看了之後,也沒說話,立刻走到羊群裡,牽著一隻又瘦又小的羊走了。
甄宇這樣一做,所有的人不吵了,都覺得很慚愧,虧自己還是五經博士,真的是徒有虛名。
※ ※ ※
普天之下,並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我人從中計較的,世間上的種種計較,全部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才會起了計較的心念;由於喜歡計較,所以才造成世間有種種的不公平事件以及怨天尤人之諸般不滿意事,甚而形成貪婪、嗔恚。
人生在世,並非任何事情都可以任由自己駕御一切人事物的,雖然別人有不少缺點及短處,但只要細心、冷靜,不難發覺原來自己的缺點還比對方多很多,自己卻是一直在向別人計較得失,計較事情做得比別人多,但是否有深入了解別人雖然少做一些事情,而其困難度通常不比自己小。
許多人在行事上,總是喜歡比較,當員工的,若是時常在比較哪家公司的老闆,給予員工的福利比較好,有朝一日,老闆受不了,此位員工極為可能被解雇,卻不見得自己所認為福利好的那些公司,能夠接納自己。當老闆的,若是經常在計較哪位員工做事情的速度慢,計較有哪些員工多話、…等,久而久之,總有讓員工受不了的一天,不必等到遣散,不必等到退休,可能早已紛紛求離職場。若是如此之後,才發覺人才一直留不住,甚且新人不好教,這全是身為老闆的自己,平時太會計較得失所換來的結果。
當生意人與客人接洽之間,若是經常的計較一些零頭小利,尾數一分錢都算得仔仔細細的,就連客人有時結算後,相差不到多少的金額,都不願意給予客人方便,則非常容易使客人流失掉。消費者面對生意人時,亦該盡量減少計較的心,有時自己所計較的一點點利益,能令對方生活呈現出困難;因此,為人處事上,力求減少計較心態,讓自己打開寬敝的心,用慈悲、仁愛的心量,去看待普天下的一切人事物。
當人們可以將許多食物給放到壞掉才來餵豬,卻總是有些人一直計較自己的一個包子被狗吃了,心裡相當惱怒,乃至於追打。切莫事事計較,因為現在自己的種種計較,種下的因,可能是未來自己的下場;亦可能現在所計較、所懊惱的對象,乃是自己過去生的父母、師長、子女、眷屬、…等,想想又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人生在世,不是在計較別人的種種缺失,而是該計較自己的心量是否今天比昨天小一些,該計較自己的善念、善行是否有比昨天多一些,能得如此計較自己的一切言行舉止,必然可以增長善智慧,更可提升社會和樂氣象也。
寶德雜誌第90期 述論:為人處事少計較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鐵衣
蓮生/文
我看見有一群人,一起爬山,爬山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可以鍛練體魄,增長體力,健康長壽,呼吸新鮮的空氣。
但在陰間,不同陽間:
一、爬山人各穿「鐵衣」。
二、四肢爬山。
三、「鐵衣」是厚重「生鐵」鑄造。
四、如負重擔。
五、氣喘如牛。
六、手腳顫抖。
七、爬至力量耗盡而死。
八、肚餓吃糞。
九、口渴飲尿。
十、最終而死。
死又復活,復活又死,如此循環不已。
這可不是陽間的爬山運動,也不是軍中的魔鬼訓練。
而是依幽冥眾生的業障,依其業力大小,製作成「鐵衣」
負重。
爬山。
死亡。
我讀一偈,非常好,錄之如下:
寧可多積善,不可多積財。
積善成好人,積財成禍胎。
石崇當日富,買得殺身災。
鄧通饑餓死,銅山何用哉。
堪嘆令人當,眉頭不曾開。
只言積財好,反笑積善呆。
多少有錢人,臨了多嘆唉。
今之世人,少積善,多積財。做官的貪污;做生意的,哄抬價格;官吏科歛,盤剝小民;生意商賈,強劫盜奪;發放重利,賭博朋吞等等等等。
也有一等商人,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
也有一等商人,炒地炒屋,哄抬不動產,得了不少的財富。
也有一等政客,作了官員,越次求遷,圖謀好缺,貪污弄財,假冒虛功,偷工減料,攀附奔競。
也有一等商賈,剝奪勞工,低價請人,超時工作,使乖弄假,得大財富。
這些人死後。
添出不肖的子孫來。
我們要知道,富貴在天,只應該,隨行盡心,廣行善事,多修陰騭,自可免禍。
巧詐。
剝奪。
強求。
積財。
何益?
我看見有多位富豪,穿上了「鐵衣」,財愈大,「鐵衣」愈大,壓得這些富豪,喘不過氣,還要叫這些富豪爬山。
一個又一個吐血而亡。
而他們這些後代子孫,還在爭奪遺產呢!其實早一點濟貧救困,豈不是免了這些罪業嗎?
大富豪。
小善事。
這是不成比例的。
我告訴大家:
「大財富要大布施;中財富要中布施;小財富要小布施。」
布施,布施,布施……。
我說:
「免得時到,穿鐵衣就慘了!」
盧勝彥文集234冊《蓮生活佛盧勝彥的密密密》「鐵衣」的密密密
我看見有一群人,一起爬山,爬山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可以鍛練體魄,增長體力,健康長壽,呼吸新鮮的空氣。
但在陰間,不同陽間:
一、爬山人各穿「鐵衣」。
二、四肢爬山。
三、「鐵衣」是厚重「生鐵」鑄造。
四、如負重擔。
五、氣喘如牛。
六、手腳顫抖。
七、爬至力量耗盡而死。
八、肚餓吃糞。
九、口渴飲尿。
十、最終而死。
死又復活,復活又死,如此循環不已。
這可不是陽間的爬山運動,也不是軍中的魔鬼訓練。
而是依幽冥眾生的業障,依其業力大小,製作成「鐵衣」
負重。
爬山。
死亡。
我讀一偈,非常好,錄之如下:
寧可多積善,不可多積財。
積善成好人,積財成禍胎。
石崇當日富,買得殺身災。
鄧通饑餓死,銅山何用哉。
堪嘆令人當,眉頭不曾開。
只言積財好,反笑積善呆。
多少有錢人,臨了多嘆唉。
今之世人,少積善,多積財。做官的貪污;做生意的,哄抬價格;官吏科歛,盤剝小民;生意商賈,強劫盜奪;發放重利,賭博朋吞等等等等。
也有一等商人,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
也有一等商人,炒地炒屋,哄抬不動產,得了不少的財富。
也有一等政客,作了官員,越次求遷,圖謀好缺,貪污弄財,假冒虛功,偷工減料,攀附奔競。
也有一等商賈,剝奪勞工,低價請人,超時工作,使乖弄假,得大財富。
這些人死後。
添出不肖的子孫來。
我們要知道,富貴在天,只應該,隨行盡心,廣行善事,多修陰騭,自可免禍。
巧詐。
剝奪。
強求。
積財。
何益?
我看見有多位富豪,穿上了「鐵衣」,財愈大,「鐵衣」愈大,壓得這些富豪,喘不過氣,還要叫這些富豪爬山。
一個又一個吐血而亡。
而他們這些後代子孫,還在爭奪遺產呢!其實早一點濟貧救困,豈不是免了這些罪業嗎?
大富豪。
小善事。
這是不成比例的。
我告訴大家:
「大財富要大布施;中財富要中布施;小財富要小布施。」
布施,布施,布施……。
我說:
「免得時到,穿鐵衣就慘了!」
盧勝彥文集234冊《蓮生活佛盧勝彥的密密密》「鐵衣」的密密密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賤人、醜人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個下劣種姓的人家,生下一個具十八醜相的女孩,她的父母都很憂愁。
她的父親說:「這樣難看的孩子,乾脆到晚上把她溺死,然後再拿去餵狗。」
母親說:「夫君,您不要這麼說,殺人是天理所不容的,畢竟她是我們倆的孩子,等她長大後生活能自理了才把她趕出門吧。」
丈夫聽了,想了想就同意了。
從此以後,他們就把她關在家中悄悄地養育,不讓任何人知道,也不讓任何人看見。到她能獨自行走時,父母就把她驅出家門,流浪街頭,四處行乞,她每日食不充腹,衣不蔽體,本來相貌奇醜,又染上了嚴重的麻瘋病,實在是痛苦難忍,在街道上輾轉亂喊。
阿難尊者見此情景生起無比的悲心,於是上前以慈祥的語氣問道:「女孩,你是誰呀?怎麼會這個樣子?」
她的神智還清楚,悲傷地對尊者祈求說:「尊者,這是我前世的業力所感,才成這個樣子,祈求尊者把我的惡業消盡。」
尊者悲憫地安慰道:「你不必擔心,我教你行善,以善業之力來消盡你的惡業。」便從別處找來些芝麻油、供香等並把她帶到佛的髮塔和指甲塔前作了香、燈、塗香、花等等供養。
孤獨長者剛好也來到此處,見了這一情景就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長者。
長者看見醜女無衣可穿便生起悲心,給了她一件衣服。此時,佛陀知道此位可憐的女子,就親臨塔前,醜女見到佛陀三門寂靜、相好莊嚴圓滿嚴飾的金身,馬上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醜女心想:「我供養髮塔、指甲塔的功德很大,今若能親自供養佛陀,功德更是不可思議。」想著想著,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供養了佛陀。
佛陀接受了供養。她無比地歡喜,在佛前合掌祈禱,後來她在供佛的歡喜中去世。
之後她轉生到當地的一位商主家,生下來時非常端莊,且身色金黃,故取名「金色」。商主這家用牛奶、優酪乳、油餅等養育她。
金色女剛滿七歲就對佛生起信心,求父母同意她在釋迦教法下出家,她出家後晝夜精進,很快就滅盡了煩惱,獲得羅漢果位,成為具大神通的羅漢。
以後,她用神通觀察自己的前世,知道是阿難尊者把她從十八醜相的劣種中救了出來,她對阿難尊者特別地感激,天天恭敬供養阿難尊者。
眾比丘見之便去請問:「世尊,金色羅漢以何因緣生富貴家,身色金黃,年齡尚幼能具信出家證果?唯願釋尊為吾等解說。」
世尊說:「你們還記得舍衛城曾有個具十八醜相的女子嗎?」
「記得,記得,其醜無比。」
「當時她正供養我的髮塔時,我親自去了,她見我後生大歡喜心,並在充滿歡喜及信心之中去世了,後來她投生到當地的大商主家,身色金黃。」
「那麼,請問世尊,她造了什麼業而成為十八醜相的女子呢?」
世尊告曰:「這是她往昔業力成熟。早在人壽兩萬歲時有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印度鹿野苑有位施主,家有一女,長大後對迦葉佛具有信心,祈求父母同意她出家,出家後,她個性剛強,恃財好勝,時常惡口罵別人「賤人」、「醜人」等。後來,她一生中修持梵行,臨終前發願:今生出家修持雖無成就,唯以出家功德,願於釋迦佛教法下,令佛歡喜,出家獲證羅漢果;並願惡口罵人的惡業不要成熟。」
「然而,因果不虛,罵人的惡業先成熟了,使她成為一個具十八醜相的劣種女,後得遇我並起信心,出家獲證羅漢果。」
※ ※ ※
眾生置身於紅塵俗世,每一個人太常見面或相處時間很密切,就都非常容易造作惡劣言語,彼此亦容易經常因為細故,促使惡言相對,從此鬥亂不休者不少。
普天之下芸芸眾生,於口之德行方面,經常容易犯造的疏失有四大項,其一便是為惡口,此等惡口乃是與眾生息息相關,如影隨形,特別的容易破壞眾生在家庭上、工作上、在親友之間的良好人際關係。
娑婆世界皈入一切宗門的修行之人,甚至若拿來與凡夫俗子相比較的話,卻遠比尚未進入道場聞思修的人,還要更容易造作惡口之言語,只因為修行者在為人處事上無法達到圓融,只因為個性使然,致使修行之人於言語上缺乏柔軟態度,致使經常口中闡述交談惡劣言語。很多時候的惡口,並不一定要對他人大呼小叫才被稱之為惡口,有許多時候乃是迷愚眾生的口中雖然並沒有訴說出任何粗糙醜陋言語,但卻都非常喜歡在言論方面含帶鄙視、不屑、尖酸刻薄、…等諸般損人惡毒卑劣之言詞,此等情況皆是要被諸天歸列於惡口也。
五花八門的人生,五光十色的生活環境中,有一些眾生雖然在待人接物上很積極,並且於言談方面非常溫柔和順,輕聲細語,但在一切言論的言詞中,卻如同含帶針刺一般,足以紮得他人遍滿身心皆是傷痕累累,言詞宛如刀劍般的犀利毒辣,此等外表看似柔和之言談之人,所訴說出來的言詞,反而能夠促使他人心中淌血;雖然訴說者本身並未實際上產生惡劣言論出來,但卻使出這等言刀語劍,於意涵中不斷刺殺於人,在這個現代社會上亦是大有人在。
凡我娑婆世界諸位求修大道的眾生,若果大眾有真心欲向上求昇華,願意復性歸真者,於惡口方面必須儘速止斷,因為惡口之言語、語詞能夠障礙人生旅程及登返天梯之光明,惡劣之言詞能夠阻斷天梯之階,口腹蜜劍能夠毀壞眾生的人際關係以及阻斷他人及自我的種種幸福。因此,眾生若是希望本身在大道的修持上可以獲得更上一層,理該遠離惡口;眾生若有恭謙虔誠向善之心,大眾若希望自身有良好之辯才無礙,那麼惡口便不宜再隨身示現。
在這個科技昌明的社會上,通常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僅僅介於一句話的不能合意,大眾於言語溝通方面,當下彼此的心若是不能平靜,雙方的氣便無法順暢,如此一來,雙方在言談上,必定容易以惡語互相交鋒。很多時候,原本交情很深很好的鄰居,往往只因為某一次之情緒不佳,大家產生惡劣言語相向,從此便要鄰居交惡,甚而演變為惡鄰關係,此皆是惡口為導向所使然的不善後果。
普天之下,眾生萬千種類,惡口之言論,時常有所聽聞,凡我大道之修行者,每一個人都應該自求戒德以律己,各令口德愈漸深厚,則人際關係愈趨良善也。
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第十一章 言語尖酸‧猶如傷人
她的父親說:「這樣難看的孩子,乾脆到晚上把她溺死,然後再拿去餵狗。」
母親說:「夫君,您不要這麼說,殺人是天理所不容的,畢竟她是我們倆的孩子,等她長大後生活能自理了才把她趕出門吧。」
丈夫聽了,想了想就同意了。
從此以後,他們就把她關在家中悄悄地養育,不讓任何人知道,也不讓任何人看見。到她能獨自行走時,父母就把她驅出家門,流浪街頭,四處行乞,她每日食不充腹,衣不蔽體,本來相貌奇醜,又染上了嚴重的麻瘋病,實在是痛苦難忍,在街道上輾轉亂喊。
阿難尊者見此情景生起無比的悲心,於是上前以慈祥的語氣問道:「女孩,你是誰呀?怎麼會這個樣子?」
她的神智還清楚,悲傷地對尊者祈求說:「尊者,這是我前世的業力所感,才成這個樣子,祈求尊者把我的惡業消盡。」
尊者悲憫地安慰道:「你不必擔心,我教你行善,以善業之力來消盡你的惡業。」便從別處找來些芝麻油、供香等並把她帶到佛的髮塔和指甲塔前作了香、燈、塗香、花等等供養。
孤獨長者剛好也來到此處,見了這一情景就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長者。
長者看見醜女無衣可穿便生起悲心,給了她一件衣服。此時,佛陀知道此位可憐的女子,就親臨塔前,醜女見到佛陀三門寂靜、相好莊嚴圓滿嚴飾的金身,馬上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醜女心想:「我供養髮塔、指甲塔的功德很大,今若能親自供養佛陀,功德更是不可思議。」想著想著,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供養了佛陀。
佛陀接受了供養。她無比地歡喜,在佛前合掌祈禱,後來她在供佛的歡喜中去世。
之後她轉生到當地的一位商主家,生下來時非常端莊,且身色金黃,故取名「金色」。商主這家用牛奶、優酪乳、油餅等養育她。
金色女剛滿七歲就對佛生起信心,求父母同意她在釋迦教法下出家,她出家後晝夜精進,很快就滅盡了煩惱,獲得羅漢果位,成為具大神通的羅漢。
以後,她用神通觀察自己的前世,知道是阿難尊者把她從十八醜相的劣種中救了出來,她對阿難尊者特別地感激,天天恭敬供養阿難尊者。
眾比丘見之便去請問:「世尊,金色羅漢以何因緣生富貴家,身色金黃,年齡尚幼能具信出家證果?唯願釋尊為吾等解說。」
世尊說:「你們還記得舍衛城曾有個具十八醜相的女子嗎?」
「記得,記得,其醜無比。」
「當時她正供養我的髮塔時,我親自去了,她見我後生大歡喜心,並在充滿歡喜及信心之中去世了,後來她投生到當地的大商主家,身色金黃。」
「那麼,請問世尊,她造了什麼業而成為十八醜相的女子呢?」
世尊告曰:「這是她往昔業力成熟。早在人壽兩萬歲時有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印度鹿野苑有位施主,家有一女,長大後對迦葉佛具有信心,祈求父母同意她出家,出家後,她個性剛強,恃財好勝,時常惡口罵別人「賤人」、「醜人」等。後來,她一生中修持梵行,臨終前發願:今生出家修持雖無成就,唯以出家功德,願於釋迦佛教法下,令佛歡喜,出家獲證羅漢果;並願惡口罵人的惡業不要成熟。」
「然而,因果不虛,罵人的惡業先成熟了,使她成為一個具十八醜相的劣種女,後得遇我並起信心,出家獲證羅漢果。」
※ ※ ※
眾生置身於紅塵俗世,每一個人太常見面或相處時間很密切,就都非常容易造作惡劣言語,彼此亦容易經常因為細故,促使惡言相對,從此鬥亂不休者不少。
普天之下芸芸眾生,於口之德行方面,經常容易犯造的疏失有四大項,其一便是為惡口,此等惡口乃是與眾生息息相關,如影隨形,特別的容易破壞眾生在家庭上、工作上、在親友之間的良好人際關係。
娑婆世界皈入一切宗門的修行之人,甚至若拿來與凡夫俗子相比較的話,卻遠比尚未進入道場聞思修的人,還要更容易造作惡口之言語,只因為修行者在為人處事上無法達到圓融,只因為個性使然,致使修行之人於言語上缺乏柔軟態度,致使經常口中闡述交談惡劣言語。很多時候的惡口,並不一定要對他人大呼小叫才被稱之為惡口,有許多時候乃是迷愚眾生的口中雖然並沒有訴說出任何粗糙醜陋言語,但卻都非常喜歡在言論方面含帶鄙視、不屑、尖酸刻薄、…等諸般損人惡毒卑劣之言詞,此等情況皆是要被諸天歸列於惡口也。
五花八門的人生,五光十色的生活環境中,有一些眾生雖然在待人接物上很積極,並且於言談方面非常溫柔和順,輕聲細語,但在一切言論的言詞中,卻如同含帶針刺一般,足以紮得他人遍滿身心皆是傷痕累累,言詞宛如刀劍般的犀利毒辣,此等外表看似柔和之言談之人,所訴說出來的言詞,反而能夠促使他人心中淌血;雖然訴說者本身並未實際上產生惡劣言論出來,但卻使出這等言刀語劍,於意涵中不斷刺殺於人,在這個現代社會上亦是大有人在。
凡我娑婆世界諸位求修大道的眾生,若果大眾有真心欲向上求昇華,願意復性歸真者,於惡口方面必須儘速止斷,因為惡口之言語、語詞能夠障礙人生旅程及登返天梯之光明,惡劣之言詞能夠阻斷天梯之階,口腹蜜劍能夠毀壞眾生的人際關係以及阻斷他人及自我的種種幸福。因此,眾生若是希望本身在大道的修持上可以獲得更上一層,理該遠離惡口;眾生若有恭謙虔誠向善之心,大眾若希望自身有良好之辯才無礙,那麼惡口便不宜再隨身示現。
在這個科技昌明的社會上,通常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僅僅介於一句話的不能合意,大眾於言語溝通方面,當下彼此的心若是不能平靜,雙方的氣便無法順暢,如此一來,雙方在言談上,必定容易以惡語互相交鋒。很多時候,原本交情很深很好的鄰居,往往只因為某一次之情緒不佳,大家產生惡劣言語相向,從此便要鄰居交惡,甚而演變為惡鄰關係,此皆是惡口為導向所使然的不善後果。
普天之下,眾生萬千種類,惡口之言論,時常有所聽聞,凡我大道之修行者,每一個人都應該自求戒德以律己,各令口德愈漸深厚,則人際關係愈趨良善也。
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第十一章 言語尖酸‧猶如傷人
如何是道
金陵,鍾山,章義院,道欽禪師。
道欽禪師上堂說:
「道是很遠的嗎?遇事則成真。聖是很遠的嗎?體會之則神也。我平時開示,何不向衣鉢下,直下參取,要上來討給什麼?如你上來,我只有舉一些古人的少許方便,龜毛兔角,向你解答,其實你們可以在僧堂、三門下、寮舍,參取取!」
僧問:
「如何是棲賢境界?」
道欽禪師答:
「棲賢有什麼境界?」
僧問:
「古人拈椎豎拂,宗乘中有無?」
道欽禪師答:
「古人已說。」
僧人問:
「學人乍入叢林,乞和尚指示?」
道欽禪師答: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僧問:
「百年暗室,一燈能破時如何?」
道欽禪師答:
「不要謾語。」
僧人問:
「如何是玄旨?」
道欽禪師答:
「玄有什麼旨?」
道本自然,流露於外,既不裝模,又不作樣;既不刻意表現,亦不明欺暗騙。
道心佛性,自然流露無遺,隨緣渡化,終究不離方寸心田,玄機點破,個個皆可成佛成仙。
※ ※ ※
道有思,始有覺,有覺才能有悟,有悟方能有證也。然道者茫茫眾多,何以抉擇?當然就誤迷了世人,無所適從,難尋真正的目標而行也。
其實「道」乃在於人生整個過程中存在著,並無什麼特殊之管道與方法才能得道,這也就是世人最常犯之毛病所在。明明白白的道就現於眼前,偏偏往深遠處去尋覓,試問可笑不可笑呢?這不是執迷是什麼?故而應該明清目的的去走正途就是「道」了。
為何吾所言在人生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呢?本來就是如此,吾解說之。如一個人並沒有什麼大成就,他能本著倫理道德的良知、孝親懷幼,把家庭理當的非常合適,並無任何之缺失,他就是在習道、步道、正道矣。又如你是一誠實的生意人,本良心在交易,而你做的生意又對民生有益,實實在在的在為他人服務經營,你走的也是正道啊!也等於在修道一樣,所以凡事秉持良知,無任何之愧心,以能利人為目的的去經營,你就是在修道,道因而存在生活之中就是此理。亦盼世人能實在自己,正正當當而行,道就隨身而行,如果能功其大,亦可因而道證也。勉之!
思歸覺路-第四十五章 清明目標
道欽禪師上堂說:
「道是很遠的嗎?遇事則成真。聖是很遠的嗎?體會之則神也。我平時開示,何不向衣鉢下,直下參取,要上來討給什麼?如你上來,我只有舉一些古人的少許方便,龜毛兔角,向你解答,其實你們可以在僧堂、三門下、寮舍,參取取!」
僧問:
「如何是棲賢境界?」
道欽禪師答:
「棲賢有什麼境界?」
僧問:
「古人拈椎豎拂,宗乘中有無?」
道欽禪師答:
「古人已說。」
僧人問:
「學人乍入叢林,乞和尚指示?」
道欽禪師答: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僧問:
「百年暗室,一燈能破時如何?」
道欽禪師答:
「不要謾語。」
僧人問:
「如何是玄旨?」
道欽禪師答:
「玄有什麼旨?」
道本自然,流露於外,既不裝模,又不作樣;既不刻意表現,亦不明欺暗騙。
道心佛性,自然流露無遺,隨緣渡化,終究不離方寸心田,玄機點破,個個皆可成佛成仙。
※ ※ ※
道有思,始有覺,有覺才能有悟,有悟方能有證也。然道者茫茫眾多,何以抉擇?當然就誤迷了世人,無所適從,難尋真正的目標而行也。
其實「道」乃在於人生整個過程中存在著,並無什麼特殊之管道與方法才能得道,這也就是世人最常犯之毛病所在。明明白白的道就現於眼前,偏偏往深遠處去尋覓,試問可笑不可笑呢?這不是執迷是什麼?故而應該明清目的的去走正途就是「道」了。
為何吾所言在人生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呢?本來就是如此,吾解說之。如一個人並沒有什麼大成就,他能本著倫理道德的良知、孝親懷幼,把家庭理當的非常合適,並無任何之缺失,他就是在習道、步道、正道矣。又如你是一誠實的生意人,本良心在交易,而你做的生意又對民生有益,實實在在的在為他人服務經營,你走的也是正道啊!也等於在修道一樣,所以凡事秉持良知,無任何之愧心,以能利人為目的的去經營,你就是在修道,道因而存在生活之中就是此理。亦盼世人能實在自己,正正當當而行,道就隨身而行,如果能功其大,亦可因而道證也。勉之!
思歸覺路-第四十五章 清明目標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形成瘟疫之因果業報
世間道場林立而芸芸眾生,求道者多,修道者少。學道者多,行道者少。美其名稱之為修行人,但素質參差實在也甚難挽救佛性慧命。凡眾生受到「瘟疫」特別關照時,通常都活不過一個月時間,能勉強拖三個月算是命大,但至目前為止,沒有幾個人可以對抗瘟疫到三個月之久。
為何有瘟疫的產生?追究起來便是眾生對於衛生並不講究,甚至於有許多人吃、住、睡都極似在垃圾堆當中,這樣的生活怎麼能不患病?但尚算能醫,無奈是眾生會面臨一連串染病情況,並且相繼傷亡,都是在旱禍之後。因久旱不雨,草木不夠生物啃食時,便有萬物因此逐漸死亡,而腐化之屍毒受空氣所含帶,造成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便形成瘟疫,而久旱不雨諸物皆已不潔。雖有良醫珍藥,卻挽救不了太多生命。因為貧苦而使醫藥難以持續,故仍需命喪瘟疫當中。
有時瘟疫便產生在戰爭之後,因戰爭作物俱毀,軍匪燒殺擄掠,瘟疫怎能不起?何因緣會遭受到瘟疫的洗禮?在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遭瘟疫奪去性命者,有甚多都是富貴中人。
在山西,曾在數百年前遭受到瘟疫的洗禮,當時人們更以易嬰而食程度。而這些患疫者在其等多生以前,多屬漁村的漁夫日日打魚,有的網魚再讓這些魚受烈日高照而脫水至死,有些較高價位的魚當然就販賣活宰。而因緣際會,許多含怨的魚靈無法釋懷,便長期伏藏在漁夫的身旁,等待時機一到,便成為瘟疫,而使當時的漁夫,飽嘗病苦及死神之招喚經歷。
在十五年前,於台北乃有何某人,在一次的季節變化裡,身患嚴重的流行病症,原本該應劫而喪失生命,只因為何某為虔誠佛教徒,且又是胎內素,本身又常佈施參贊佛門及道門之放生義舉,而救回一條寶貴的性命。
溯何某多生以前乃為汝南高官,為了建設私人庭院,而強徵民工,並且以對待牛犬的方式對待民工,動不動就鞭打其身,就連豔陽烈日高照都不能休息,致不少民工死於勞累及病痛與傷害之感染,形成現世必須身受嚴重流行病的體驗。在何某痊癒後乃更積極行造諸善,並且更積極日夜「懺悔」前愆,對於善書亦普遍「助印及流通」。
深願大眾能逐漸遠離殺業環境,永保生生世世不受瘟疫及流行病症的侵襲。而一切自己所不願意遇到的事,也千萬不要加諸在別人身上,可免積怨造禍也。
寶德雜誌51期
為何有瘟疫的產生?追究起來便是眾生對於衛生並不講究,甚至於有許多人吃、住、睡都極似在垃圾堆當中,這樣的生活怎麼能不患病?但尚算能醫,無奈是眾生會面臨一連串染病情況,並且相繼傷亡,都是在旱禍之後。因久旱不雨,草木不夠生物啃食時,便有萬物因此逐漸死亡,而腐化之屍毒受空氣所含帶,造成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便形成瘟疫,而久旱不雨諸物皆已不潔。雖有良醫珍藥,卻挽救不了太多生命。因為貧苦而使醫藥難以持續,故仍需命喪瘟疫當中。
有時瘟疫便產生在戰爭之後,因戰爭作物俱毀,軍匪燒殺擄掠,瘟疫怎能不起?何因緣會遭受到瘟疫的洗禮?在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遭瘟疫奪去性命者,有甚多都是富貴中人。
在山西,曾在數百年前遭受到瘟疫的洗禮,當時人們更以易嬰而食程度。而這些患疫者在其等多生以前,多屬漁村的漁夫日日打魚,有的網魚再讓這些魚受烈日高照而脫水至死,有些較高價位的魚當然就販賣活宰。而因緣際會,許多含怨的魚靈無法釋懷,便長期伏藏在漁夫的身旁,等待時機一到,便成為瘟疫,而使當時的漁夫,飽嘗病苦及死神之招喚經歷。
在十五年前,於台北乃有何某人,在一次的季節變化裡,身患嚴重的流行病症,原本該應劫而喪失生命,只因為何某為虔誠佛教徒,且又是胎內素,本身又常佈施參贊佛門及道門之放生義舉,而救回一條寶貴的性命。
溯何某多生以前乃為汝南高官,為了建設私人庭院,而強徵民工,並且以對待牛犬的方式對待民工,動不動就鞭打其身,就連豔陽烈日高照都不能休息,致不少民工死於勞累及病痛與傷害之感染,形成現世必須身受嚴重流行病的體驗。在何某痊癒後乃更積極行造諸善,並且更積極日夜「懺悔」前愆,對於善書亦普遍「助印及流通」。
深願大眾能逐漸遠離殺業環境,永保生生世世不受瘟疫及流行病症的侵襲。而一切自己所不願意遇到的事,也千萬不要加諸在別人身上,可免積怨造禍也。
寶德雜誌51期
頑空
蓮生/文
有一家人來求助我,原因是他的兒子程樹仁因為跟隨一名禪宗老師學佛,學到最後,走了樣,跟往日完全不同了,變成了兩個人,他們告訴我,程樹仁以前做事很積極,現在是什麼都不做,懶懶散散的。
我去了他們的家,去看程樹仁。
還好,程樹仁一聽是我盧勝彥要來見他,他還點點頭,一般來說,他是誰也不見的。
程樹仁說:「開悟了。」
「開悟什麼?」我問。
「一切皆空。」程答。
「你現在已開悟,那做何事?」
「既然一切皆空,又何必做事?」程答。
「你不想賺錢?」
「錢?哈哈!錢又帶不走,賺錢做什麼?」
「你不想將來結婚生子?」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到來各分飛。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這話你可聽說?」
「你不想拿博士?」
程樹仁答:
「人間虛名。」
我看程樹仁衣衫不整,神情萎頓,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呵欠。
我問:「你身體如何?」
程答:「軀殼四大假合,本是一無所有,我又何必為軀殼費心思呢!」
「你衣服不整?」
「衣服虛飾,我重視真實,不重視虛假。」
談話到此,我知道再問下去,所有的答案都是一樣的,也就不用再問了。
修行到這種境界,有一個名詞,就是:「頑空」。
在從前,很多西方人學習東方的禪學,在一知半懂之下,走入歧途,就是變成「嬉皮」、「龐克」。他們學到了衣衫襤褸,怪模怪樣,孤獨流浪,像動物一樣吃喝拉撒。嗑藥,吸大麻,反正人生是一場大夢幻,不做事,懶懶散散……。
程樹仁的家人問我怎麼辦?
我答應跟程樹仁再談一談。
我問:「你吃飯嗎?」
程答:「飢來吃飯。」
「吃誰的飯?」
程樹仁怔了一怔,答:「當然家人的飯!」
「他們欠你?」
程無言以對。
我再追問:
「家人要養你少,養你到老,養你到死,你無所事事,對嗎?」
程不答。
「你這樣的生活和死又有何不同?」
程樹仁低頭。
我告訴他:
「學禪的人,不是學到如『枯木死灰』就是開悟,禪是活活潑潑的生趣。禪學者明白人有生死,物有盛衰,無得無失,這都沒有錯。但是,禪學者是順應自然之道,投入的去生活。」
「如何生活?」程樹仁問。
「食、衣、住、行,都是禪。」我說:「究其根源,我們的食、衣、住、行,都要感恩,以感恩的心來受,以感恩的心回報,這是我們該做的事。」
「你不覺得做了是白費嗎?」
我反問:「不做難道不是白費時光嗎?」
他啞口。
我說:「投入,順應自然。得不得不放於心,這才是禪。」
程樹仁沉思。
最後,我聽說程樹仁得救了,他拿到了博士,服務社會,他臉上有了陽光,有了禪。
盧勝彥文集146冊《虛空中的孤鳥》頑空
有一家人來求助我,原因是他的兒子程樹仁因為跟隨一名禪宗老師學佛,學到最後,走了樣,跟往日完全不同了,變成了兩個人,他們告訴我,程樹仁以前做事很積極,現在是什麼都不做,懶懶散散的。
我去了他們的家,去看程樹仁。
還好,程樹仁一聽是我盧勝彥要來見他,他還點點頭,一般來說,他是誰也不見的。
程樹仁說:「開悟了。」
「開悟什麼?」我問。
「一切皆空。」程答。
「你現在已開悟,那做何事?」
「既然一切皆空,又何必做事?」程答。
「你不想賺錢?」
「錢?哈哈!錢又帶不走,賺錢做什麼?」
「你不想將來結婚生子?」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到來各分飛。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這話你可聽說?」
「你不想拿博士?」
程樹仁答:
「人間虛名。」
我看程樹仁衣衫不整,神情萎頓,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呵欠。
我問:「你身體如何?」
程答:「軀殼四大假合,本是一無所有,我又何必為軀殼費心思呢!」
「你衣服不整?」
「衣服虛飾,我重視真實,不重視虛假。」
談話到此,我知道再問下去,所有的答案都是一樣的,也就不用再問了。
修行到這種境界,有一個名詞,就是:「頑空」。
在從前,很多西方人學習東方的禪學,在一知半懂之下,走入歧途,就是變成「嬉皮」、「龐克」。他們學到了衣衫襤褸,怪模怪樣,孤獨流浪,像動物一樣吃喝拉撒。嗑藥,吸大麻,反正人生是一場大夢幻,不做事,懶懶散散……。
程樹仁的家人問我怎麼辦?
我答應跟程樹仁再談一談。
我問:「你吃飯嗎?」
程答:「飢來吃飯。」
「吃誰的飯?」
程樹仁怔了一怔,答:「當然家人的飯!」
「他們欠你?」
程無言以對。
我再追問:
「家人要養你少,養你到老,養你到死,你無所事事,對嗎?」
程不答。
「你這樣的生活和死又有何不同?」
程樹仁低頭。
我告訴他:
「學禪的人,不是學到如『枯木死灰』就是開悟,禪是活活潑潑的生趣。禪學者明白人有生死,物有盛衰,無得無失,這都沒有錯。但是,禪學者是順應自然之道,投入的去生活。」
「如何生活?」程樹仁問。
「食、衣、住、行,都是禪。」我說:「究其根源,我們的食、衣、住、行,都要感恩,以感恩的心來受,以感恩的心回報,這是我們該做的事。」
「你不覺得做了是白費嗎?」
我反問:「不做難道不是白費時光嗎?」
他啞口。
我說:「投入,順應自然。得不得不放於心,這才是禪。」
程樹仁沉思。
最後,我聽說程樹仁得救了,他拿到了博士,服務社會,他臉上有了陽光,有了禪。
盧勝彥文集146冊《虛空中的孤鳥》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