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
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
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
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
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
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
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
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
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
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
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
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 ※ ※
讓者,己之有所推以予人也,應受而推之謂也。讓為成禮之始,禮曲禮曰:「退讓以明禮。」故君子居上而不驕,謙讓溫和;居下而不悖,禮讓以法之,此謂讓遜之德在內,讓篤之道在外者也,此為君子立德之本。
君子處世,德讓為美,大公無私,不爭不鬥,己之所有,推予他人。貨物之藏,不必為己;力之所出,不必利己。故禮運大同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老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此為推讓而得大同之功也。
讓者,推賢尚善之謂也。此為書堯典所曰之「允恭克讓」之意也。讓之為禮,仁心之德所生,為君子讓賢得眾,道正天下之大本也。絲毫無自私偏袒之心,見賢則舉,見善則揚,君子之貌,恭敬色如,讓遜和眾,無爭名奪利之事,及其爭也,必也修德尚藝之事,揖讓而有禮。故書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此為君子立德,修身養性也。讓道出乎心德,不求勝負之虛假名利,勝者不驕,敗者不餒,此為推賢尚善之道也。
讓者,厚人自薄之謂,即先人後己之意也。仁人君子有讓人之美德,不以小過而責人,不以小失而怨人,必也諄諄教誨,使之心悅誠服,從新為善,豈不美哉!仁人君子亦有自薄之意志,己有微小之過失,當立即改過,不以小過而不改,不以小善而不為,故君子每日三省己身,拳拳服膺之,擇善固執,捨己為人,讓人為先,以成禮之。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四節 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