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六問六祖

  有一天,六祖上堂,告訴大眾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禪師從大眾中走出來,回答道:「是諸法之本源,乃神會之佛性。」

  六祖訶斥道:「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神會禪師於是禮拜而退。

  六祖道:「此子向後,設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得個知解宗徒(這小子今後,即便住庵苦修,也只是個玩弄語言文字的知解宗徒)。」

  在曹溪學法期間,神會禪師曾一度北上西京(長安)受戒。唐景龍年中,又回到曹溪,閱讀大藏經。在閱藏的過程中,他曾就六處疑問,請問六祖,六祖一一為他作了解答:

  第一問,關於「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

  六祖答道:「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道:「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六祖答道:「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裡常迷悶。」

  六祖答道:「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

  六祖答道:「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六祖答道:「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裡出。」

  這六個問題是當時乃至後世經常引起人們爭論的話題,同時也涉及到禪宗的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六祖對這六個問題的回答,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料,值得我們仔細地品味。

※ ※ ※

  學佛人都希望達到最終目的―解脫。達到解脫的捷徑,就是頓悟。

  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見自性,這就叫頓悟。修頓悟之法,必須從根本做起。何謂根本?心楞枷經有云:「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又維摩經云:「欲求淨土,必先淨心」。由此可知,心即根本。因為心寂則神寂,心亂則神亂。因此,從根本修起,乃是一定之路。佛經有云:「聖者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有此顯明道理,修持顯不能外求,只從內觀覺,萬事可決也。

  至於如何從根本修?應從禪定修起。禪就是妄念不生,定就是坐見自性,所謂坐見自性,就是對境無心,八風不動。何謂對境無心呢?就是面對任何境界而無動於中,不生好醜美惡之念,不起分別之心,故能不生妄念。又何謂八風呢?利、哀、毀、譽、稱、譏、苦、樂,謂之八風。有定力的人就是遇著八風之吹,心亦寂然不動。八風不動,雖屬凡夫,可登佛籙。

  禪定中,定字之修又從何入手?金剛經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一句,所謂心無所住,不住一切之謂,又即住無住處。何謂無住處?即不住有無,不住中間,不住善惡,不住一切。這個住處,就是心之住處,亦即所謂不住心。不住心者,不停於任何色相,不執於有無,不執於來去,就叫不住心,亦稱佛心。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紫;不大不小,不長不短,湛然長寂,不起微波,此乃本心。頓悟入門,就是去修此不住之心。頓悟法以無念為宗,以妄念不起為旨,以清靜為體,以智為用。

  無念者,無邪念之謂。邪念就是有無之念,善惡存有之念。亦即見相有相,見色有色,謂之邪念。正念則見相無相,見無所見。即雖見其相不作相想。等於見其有不作其有想,又等於見也好,不見也好;有也好,無也好,對於此相,不留一點痕跡,亦不分別取捨、苦樂、美惡、憎愛、怨親,絕不有此種種念頭,就是正念。譬如本心如鏡,鏡內空空如也,不著一相。但有時色相照入,只見其相,鏡中雖有相,但相去影去,不留鏡中。雖經色色相相,不斷照入,但亦不斷消滅,始終不染著於鏡中,此為無念,務以此為宗。

  何謂妄念不起?妄念者,不可得而求得,明知無而想有,明知苦而以為樂,此皆為妄念。總之,人不能無念,但不可起妄念,以此為旨。

  何謂清靜?心無所染,無有纖塵,湛然常寂,無礙無掛,無善無惡,此之所謂清靜心。

  何謂以智為用?所謂智,就是二空性。二空就是無愛無憎,即空愛又空憎;無美無惡,即無美又無惡,兩者皆空,亦即是無分別心,務以此為用。

  宗、旨、體、用已明,頓悟便可入門。

  佛祖有一句偈:「覺諸相空,心中無念,念生則覺,覺之則無。修行妙法,至此可以。」細味此偈,必有所悟。

雨華再集-41-頓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