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夙世債,今生還

  出自《張公藝百忍集》

  公藝有一位朋友,姓楊名叫青雲,家境貧困不能娶妻,公藝代請媒人為他完成婚事,共耗資三十餘金。

  沒想到楊青雲卻忘恩負義,不體念友情,屢次大言不慚向人說:「公藝之所以會濟助我,是因為前世欠我啊!」

  公藝聽到這話之後,就請楊青雲到家中來,並告訴他說:「依據你的說法,我前世欠你的債務,是渺茫無憑,現今聽你的說法,將會阻塞周濟人的善意,你要仔細想一想啊!」

  青雲聽了之後,滿面羞愧,自己很後悔忘恩背義,之後聽到公藝有事,無論大小都刻意想辦法報答。

  這是張公藝「成全婚事,忠告善道」,為第二十二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遇變不忘交友情,良言感動義心生;

  為友完婚全大義,勸以善道竭忠貞。

※ ※ ※

  語云:受人點滴之恩,自當湧泉以報。此是人心道德修養。世人生活運勢有起有落,運勢低落時,猶如在旱漠求生,饑渴時,只要獲取涓滴水源,便可延續生命,因此自然而然對施予者產生無盡的感激。且因生存在四生六道的輪迴裡,帶業轉輪便有缺憾,尤其夙世虧欠,無法在短暫生命中償還,即會延綿至今生甚至來世。

  輪迴的因果報應,是無私無偏的定律,最常見的例子,即在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如父母、妻孥及友朋,因為彼此因緣緊密,而在因果上,便有正負的報應。比如:父母對子女無私照顧奉獻,即使經濟不許,亦會盡心盡力滿足兒女需求;再比如友朋間有借貸的情況,便是互相虧欠。所以處世上有借出便會有不償還的情況,如是因果可分兩方面深討,其一乃債權人夙世虧欠債務人,所以借出易有倒債的情況;其二乃在新造因,亦即無關夙世今生虧欠與否,只是在債務人因一時不便而借貸。

  債務人莫因借取一些財貨,便自詡他人乃是夙世虧欠,因為因果牽連甚廣且密,甲與乙的因果會牽扯到丙的身上,況且世人總是以二元對立為思考方向,摸不清、猜不透因果,所以受施者,不該存有理所當然的心態,亦不用因一時不便而晦於受施。

  夙世債,今生還,甚至有今生債今生還的情況,緣於天律明定現世報應。但夙世業債催討,亦因天時轉換,愈來愈迅速,所以世人要有積存功德的概念。比如:世人營謀事業,期待的即是存款簿數位增加,但在功德簿上,若不思考功德增加的話,夙債成形後,即使銀行存簿滿滿數位,亦不敵業債所討。因此,凡事要有舍為樂,受施為惕的觀念,才不致空走人間一遭。

財祿因果論-第十七章 夙世今生之業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