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元十七世紀,有個名叫「鐵眼」的年輕僧人,發下宏大誓願,要刻印日本的大藏經。
鐵眼(1630—1682),日本黃檗宗(日本禪宗三派之一,由中國明代禪僧隱元龍琦東渡開創)僧人。肥後(熊本縣)人,俗姓佐伯,法名道光,字鐵眼。
他十三歲出家,二十六歲參訪隱元龍琦,後來師事木庵性緦,並嗣其法。他有感於日本島內佛教經典的匱乏,致力於大藏經的翻刻。
修行的師父都知道,大藏經,是佛教所有經、論、律典籍的總稱,皇皇六千余卷,洋洋數億之言,單是刻印用的板木就需要十多萬塊,能堆滿幾間房屋!正是因其工程浩瀚,費用巨碩,中國與朝鮮的大藏經刻板,大都是由朝廷主持完成的。
鐵眼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和尚,除了身上的衲衣外,可謂一無所有,要憑個人的財力完成這一耗資無數的浩大工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
然而,鐵眼和尚面對人們的嘲弄與諷刺,毫不退縮。他決心用化緣的方式,日積月累,募集刻經所需的資金。
著手募款的第一天,他早早地來到了萬福寺(日本黃檗宗的本山)附近的一座大橋旁,準備向過路化緣。那時天色尚早,橋頭邊還靜悄悄地,沒有人影。
一會兒,第一個過橋者走來了。那是個性格倔強、腰懸寶劍的武士,雄赳赳地邁著大步。鐵眼和尚趕緊趨前幾步,合十施禮道:
「貧僧誓願開刻大藏經,請施主大慈大悲,多少布施一些吧。」
不料武士斜瞥了和尚一眼,對眼前的鐵眼禪師視而不見,大步流星地走上橋頭,揚長而去。鐵眼和尚邁著小快步追上去,跟在武士後面,低聲乞求:「請多少捐一點吧。」
「不!」武士拒絕得乾脆,沒有任何餘地。
鐵眼不緊不慢地跟著他,不依不饒地說道:「施主,這是日本第一部大藏經,功德無量,拜託了!」鐵眼懇求得動情。
「不!」武士惱怒地轉回身來,一拍腰間的利劍,「滾開!你再糾纏,我就不客氣了!」
「無論如何捐一點吧。」鐵眼回敬他以慈眉善目與不卑不亢的微笑。
武士一臉厭煩地揮手,鐵眼滿面堆笑地央求。就這樣,鐵眼和尚跟在武士後面糾纏了足足有十幾里路,而且看樣子,哪怕武士走到天涯海角,也一定會追隨到底。
最後,那個剛愎固執,鐵石心腸的武士也不得不認輸了。他停住腳步,轉過身來,無可奈何中夾著惱怒地說:「真是個囉嗦和尚,少見!拿去吧,呸!」武士啐了一聲,隨手扔下一文錢。
「謝謝施主!」鐵眼連忙俯身從地上捧起那文錢,歡喜誠摯地朝武上行禮致謝。
這一來,武士反倒覺得奇怪了,上下打量鐵眼一番,問道:「和尚,你老遠地緊追不放,只討到一文錢,卻這樣的歡喜,究竟是怎麼回事,說來聽聽。」
鐵眼和尚表情愉悅地回答:「今天是貧僧立下大願行乞化緣的第一天,而您是第一位施主。如果不能化到這一文錢,或許貧僧的心志就會因此而產生動搖。如今承蒙您慷慨施捨,貧僧對於成就大願已經確信無疑,所以,為此感到無限欣喜。」
從此,鐵眼禪師以萬福寺寶藏院為根據地,風雨無阻地站立橋頭化緣。他還巡遊諸國,廣受佈施。不知經歷了多少磨難,終於募集到了開板的資金。
但是不幸的是,國內恰逢罕見的大饑荒,許多難民活活餓死在逃荒的路上……。
鐵眼和尚見此情景,毫不吝嗇地將千辛萬苦籌集起來的錢款,統統捐獻出來,開設粥棚,救濟災民。於是,他千辛萬苦化來的錢財,沒有變成他夢寐以求的經板,而是變成了粥飯,吃進了人們饑餓的肚子裡。
鐵眼無怨無悔,從頭再來,再次踏上了漫漫乞討路。然而,他二度募化的善款剛剛湊齊,一場特大洪水從天而降,大批受災的民眾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救人要緊!鐵眼禪師在此捐獻出所有資金,將許多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民眾拯救過來。
當鐵眼禪師開始第三次募集資金的時候,他的義舉感動了全日本所有的人,得到了十方善信的支持與佈施,人們紛紛解囊,助他滿願。
恒志如鐵,蒼天不負。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卓絕的奮鬥,鐵眼禪師開刻的大藏經終於在延寶六年(西元1678年)完成了,世稱《黃檗版大藏經》。
這部長達六千七百七十一卷的大藏經出版,是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壯舉,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佛教文化領域。為了紀念鐵眼禪師的豐功偉績,這部藏經又稱為《鐵眼藏經》,天皇為他諡號「寶藏國師」。
修道無難,最怕心難;成事不難,最怕困難。
※ ※ ※
世間修子時以口說勸人向善,此舉僅止於一時;而經典教化,非止於道人向善而已,更能從文字妙法開啟人們智慧,明善修身,覺悟解脫,利益眾生不在言下,且文字教化能推至萬世之時,有道是「一時勸人以言,萬世渡迷以書」。
對此修行者能從經典中蒙受啟迪,應深感天恩浩大,自勵精進,更要懂得抱持「兼善天下」為己任之大悲、大愛心懷,以「體天行道」列為己身之工作,代天宣化,齊力普渡眾生,這樣才能負起修行大責。凡參與以佛道經典、聖書等善理書籍作為弘道、勸化之工作者,即是在「開闢一條道途」。蓋有路就有人走,此必然之理,即往後不知可推延到何年代,也不知會有多少世人踏入修途,然可預期的是不管流傳到何年何代,都將會有絡繹不絕的人步上道程,此所以為何須開闢道途,其理在此也。
盼世人能善用有生之年,多盡點心力、多付出些,來共同繼續不斷的開拓善道。以量力助印,並予以廣泛流傳到寰宇各地域,使更多之人都有機緣接觸善道,踏入道程,以修回仙鄉,這也就是修子長遠持恆且不可輕忽之弘道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