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仁者心動

蓮生/文


  六祖慧能禪師得付法後,依五祖弘忍禪師的指示,須隱居去。


  六祖問:


  「當隱何處?」


  五祖答:


  「逢懷即止,遇會且藏,俟時行化!」


  六祖慧能禪師,在獵人中,共隱居十多年,避開追殺,隱居於「懷集」、「四會」之間。


  到了「儀鳳元年」,至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槃經》。


  當時風吹幡動。


  有二僧人爭議:


  一個說,是風動。


  一個說,是幡動。


  二位僧人爭來爭去,六祖上前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一聽,知六祖非常人,便邀六祖,問風動、幡動之義?



  我在此告訴大家:


  不是風動--如果是一位無「觸覺」的人,他絕對無法感應到風在動。


  不是幡動--如果是一位無「視覺」的人,他同樣對幡動亳無感覺。


  能夠感應到「風動」、「幡動」,全是我們每一個人「心」的作用。


  你以「見聞覺知」,才能知道「風在習習的吹」。


  你以「見聞覺知」,才能知道「幡被吹的颺揚」。


  這全是「見聞覺知」的作用。而「見聞覺知」是什麼?


  答案是:


  「心」。


  這就是「風動」、「幡動」之義!



  聞於「心」,佛教有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眼(色)--見性。


  耳(聲)--聞性。


  鼻(香)--嗅性。


  舌(味)--知性。


  身(觸)--碰性。


  意(法)--覺性。


  意根--總性。


  阿賴耶--佛性與諸性並存。


  《楞伽經》有言,「自性清淨心、質多心」。


  原則上說來,「心」有主體性,「心」有分別義,在這方面,唯識家討論的很多。


  我在此,只是想說:


  「佛性與其他七識心,是並存的,所有的心,全是佛性所流出。而佛性又是亘在而清淨,不受污染的。學佛的人,不可不知。」



  印宗法師後來知是「六祖」,便以弟子之禮,請六祖講述禪要。


  「後一百二十年,有大開士於此演無上法,度無量眾。」


  六祖在大梵寺轉妙法輪。


  門人集結,就是《六祖壇經》。


  後返曹溪,法雨大,度眾生,眾生受惠。


  《心地觀經》曰:「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風動幡動的爭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