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嚮往「修道」,希望修道能有所成,但對修道又似乎抓不到重點,而停留在名相上打轉,常耗費了人生大半光陰卻無所得,實在可惜!那麼,怎麼樣才算修行?做早晚課?誦經?禮佛?念佛?除此之外呢?修道者應知一個人的習性不是短時間養成,自然也難以在一夕之間改變。因此,唯有時常注意觀照,隨時思維,反省自己的言行、念頭,才能遠塵離垢,契入法理。
昔時,舍利弗尊者早上穿好外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後,回到精舍,放好衣、缽,洗足已,拿著坐墊,入林中坐禪。禪坐後,去見佛陀。
佛陀問:「汝從何來?」
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白天坐禪後過來。」
佛陀又問:「今天入何等禪住?」
舍利弗答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
佛陀說:「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禪住。若別人也想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習:不論是入城、行乞食或出城時,都應反省:當眼睛看見外境時,耳朵聽到讚美時,鼻子聞到香氣時,舌頭嚐到美味時,身體碰觸到東西時,與自己的意念相契合時,有無貪欲、恩愛、愛念、著迷?如果有,就應該精勤守住意念,來修學。就像身上的衣服、頭髮著火了,要用有效的方法撲滅一樣。
若能時常這樣反省觀察,則不論是走在路上,或進入村莊乞食,或走出村莊,隨時隨地,在眼睛看的時候,耳朵聽的時候,鼻子聞的時候,舌頭品嚐的時候,身體碰觸的時候,意念升起的時候,沒有貪愛、愛念、染著的情形產生。內心就會生起法喜,因為有這樣的喜樂善根,而更能夠日夜精勤,繫念修學,最後得以解脫。」
一個修道者若是能掌握隨時觀照的功夫,自然惱苦就可以漸趨平息,而活得自在、充實。反觀現今修道者,平常總是放任六根觸六塵,升起種種貪嗔癡,而沒有隨順體驗,沒有在六根觸六塵時,好好用心觀照,卻又妄想能一朝頓悟,直超三界,當然難以如願,難以有成也。
修道基本功-第卅四章 要觀照
※ ※ ※
佛陀所教導之「出世間禪定」是具足戒、定、慧,依正念、正智、止觀並行而成的「正定」,與一般傳統只是一心「專注」於一個定點的世間禪定不同。
《雜阿含四六四經》記載:尊者阿難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由經典所述即可知,修禪定的重點在於止、觀俱修,因為「修止」可以得「定」,但「修觀」才能得「慧」,故要得到諸解脫界的關鍵是在於「內觀」禪修。內觀禪修就是清楚、覺醒地,觀照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或是感受、想像等意念的生起和消滅。也就是要時時保持覺醒,清楚地觀照身心變化的過程,才能獲得透視身心實相的智慧。
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但可培養出穩定的往內觀察能力,體驗五蘊生滅是無常的,更進而能超越身心的範疇,自證涅槃實相,在六根對六塵的生活當中,內心不會被外境所轉,因此面對人生的起伏時,更能豁然自在。
修行必是以五蘊為主,離開五蘊就不是內觀,故雜阿含經所云「出世間禪定」之初禪是觀察五蘊,二禪也是觀察五蘊,三禪也是觀察五蘊。出世間禪定與世間禪定的差別,在於出世間禪定有和苦、集、滅、道四聖諦相應,因為出世間禪定有思惟苦,思惟苦集,所以會厭離苦,修滅苦之道進而能達到離欲,滅盡,解脫。但是世間禪定乃在於實踐人天善道,雖然可以享受三界和世間福報,但最終仍然受到輪迴之束縛也。
禪修的重要-第七章 出世間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