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孟子在石丘遇見宋牼。孟子問他:「您要到哪裏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國和楚國將要發生戰爭,所以我要去見楚王,告訴他戰爭是沒有利益的,請他停戰。如果楚王不聽,我就去勸秦王。」
孟子說:「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您的說法不好。如果您用利益的說法,勸服兩國的國君,兩國的士兵也都會因此認為利益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臣子事奉國君時會想著利益,兒子事奉父親時會想著利益,弟弟事奉兄長時也會想著利益。道德將會因此淪喪,國家也會因此滅亡。您為什麼不用仁義的說法去勸兩國國君呢?」
孟子重視仁義,並不是因為迂腐,而是因為他知道一旦動機不正確,結果無論是什麼都不能算正確。
※ ※ ※
「欲與利」是敗壞品德之根源,亦是修持的致命傷,因利欲層次的不同,造成對人不同程度的影響,欲利存心重者,敗德亂行,欲利於心較輕者,影響己身之心志,難以定慮行止,故欲利之惑於人,其道德之影響至深也。
雖「利」人人所欲者,但得顧及品德廉恥,不可無故受惑於利,則必使己之心志沉墜於罪惡之中。人生之生命價值,就在於道德之高尚與否來論評,並非在錢財之多寡來評定。故當明己之心念,決不可受誘惑而導致己身品德之敗亂,絕對得拒絕利欲之迷惑而遠離之,不只己身須修鍊此種之品行,還須作為庭訓、或是傳家之戒訓,使得好的家風永遠流傳下去。又如每個人或是每個家庭都能如此,則必是堯風舜日之社會矣。
「欲利」會腐蛀人之心靈,得特別的戒慎之,品德與修持之好壞,由欲利測之,就可明見其中之佳否。在欲利能明心鑑別者,就是一個良好的修持與胸懷之表白,並可藉以認定其道德是否為高尚之人,盼世人能離欲利之惑,來光明自己之品德,並讓其發揚光大之。
惑-第十三章 利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