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道院五聖關聖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近一百年來,社會型態變遷,功利主義盛行,世人以物質生活享受為主,道德仁義乃逐漸式微而衰弱;至今,更加衰微到了極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依照傳統成規去學習。
儒家的規矩在小學,跟現在的小學不一樣,儒家的小學是德行的培養;德行的培養一定要從小開始,小孩聽話,教他守規矩,養成良好的習慣。
《禮記》裡所記載的,小學教的是生活教育,諸如:灑掃應對﹑孝親尊師;在學術方面,只是教導背誦經文,沒有講解。
換句話說,利用少年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將所有古聖先賢的教誨全部牢記住,一生都不會忘記;而且無論在何時﹑在什麼環境,起心動念就會想到古聖先賢的標準,就不會違越禮法,也就不會違法亂紀。
關聖:讀書的用意,即是讓人明白道理,知悉禮節,不敢犯規,不敢做錯事,做為是非﹑邪正﹑善惡的標準,皆是古聖先賢的經驗提供給世人,諸佛菩薩的經驗也提供給眾生。是以,修子要想超凡入聖,還是要依此模式才能成就。若是自己另立一套標準,沒有不失敗的,一定要循規蹈矩。
因此,修子對於經典的教誨,務必要牢牢記住,理論與法義更要明白透徹,然後將這些道理﹑教誨確實地實踐在日常生活上,這就是「修行」。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晉朝的時候,國家不太穩定,北方五胡亂華。有個讀書人,名叫祖逖,他帶著親戚及鄰居好幾百戶人家,一起遷徙到淮泗地方。祖逖從小就很有俠氣,很會照顧人家,所以一路上所有的車馬都讓給年長者,自己皆徒步行走;他同時也把家中所有的財物﹑藥品通通拿出來給大家用,一路上就這樣照顧著所有的人。
當時的晉元帝,很敬佩他的德行,所以封給他一個官職。祖逖做官也很好,胸懷雄心壯志,抱持一個信念,一定要把國家失去的疆土再奪回來。果然在他一生當中,晉朝很多的土地失而復得。
祖逖在遷徙的過程中,他也是時時都為所有的人之生活著想,教導大家如何去耕作,如何才會有好的收穫。遇到因為戰亂被遺棄在荒山野外的骨骸,他就組織大家把散亂的骨骸統統埋好,並舉辦祭祀的活動。
祖逖的仁義之心,深深的感動著許多老百姓,很多長者也深深感受到他的仁義之心,在茶餘飯後的閒談中,常說:「我們年紀都老了,在這一生裡,能夠遇到祖逖,已經死而無憾了。」
關聖:過世後,屍體無法安葬,暴露於外,亡者不得安寧,魂體飄蕩,這種情況最為悲慘;如果能夠予以施棺為這些人安葬,死去的靈魂因為屍體不會曝露野外,得以安葬,一定很感恩而且尊敬,世上沒有比這種施棺義行之仁德更大了。
有錢有糧的人,遇到飢荒年,是上天讓你有機會行善布施,藉此建造功德,應加以體會與施行,並應感恩上天賜予機會。
清淨的良心,來自於上天的賦予,雖然人人都具有,但大多數人卻不注重,整天在名利、情場中醉生夢死,雖然最多擁有一世的風光,卻使得良心受到污染,無法把持清白無暇,這對於上天所賦予的佛性來說,可說是大不義的行為。
是以,期盼諸子明白義理,依良心做事,成為上天的義民。諸位賢生如果你想使自己過著有智慧的生活,猶如祖逖的想法﹑作法,亦是值得你們效法的。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五章 明白義理.循規蹈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