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心靜氣清

  在《朱子語類》中仁父問「平旦之氣」。朱子說:「氣若清就能保存固有之良心。但是我們白天的作為,會擾亂我們的氣,因而氣一濁,則良心又會復而不存。唯有等到黃昏,天黑了,萬事萬物都休養生息的時候,稍不紛擾,良心又會再萌生。譬如,一井水,終日攪動,便渾了那水。至夜稍歇,便有清水出。所謂『夜氣不足以存』者,便是攪動得太甚。則雖有止息時,此水亦不能清矣。」朱子再舉井水為例,以水之清濁喻氣之清濁與存養。

  接著朱子說:「心之存不存,關鍵在於氣之清不清。氣清,則良心方得存立;良心既存立,則事物來臨時,才可不惑。」


  氣濁,良心之不著,就好像在天上的日月,被雲遮了,便不明一樣。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能操存其心,朱子又說:「若存得此心,則氣常時清,即使是平日白天時,氣也可以是清的;若不存得此心,雖經過夜晚的歇息,氣亦不清,良心亦不長。」


  所以說,「平旦之氣」能夠轉為清明之氣,因為夜間有充分的時間可以休息,不與外界事物相交通,故而能使沈濁之物沈澱,而醒清明之氣,所存之心,當自清明虛靜。


  朱子舉了許多例子,都在說明氣清,則良心存,良心存則不被事物所惑;而如何得清明之氣,必得心虛靜而可得,唯有心虛靜,才可不惑,才能治人。故而心虛靜的工夫,便是養氣。


  如何養氣?孔竅通暢,就能天天吸入和氣,此養氣,便是重積德,即不斷的積蓄德性。積蓄德性,精神才能平靜,精神平靜,和氣增多,思慮謀略便能適當,如此能便萬民從而天下治。


※ ※ ※


  心修之道,以靜為要。靜之,上可參贊化育;靜之,下可包羅萬象。就只一個靜字,不但可修真悟行,即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可用之。一切妙理,皆在一個靜字,為何言靜者多、而知靜者少?乃在於不明靜之本體,故欲靜而無以靜之。靜之本體,乃無名無相之體;靜之門,在於斬斷妄念;靜之極,不靜而自靜矣。


  靜為三教之命脈,釋之明心見性,非靜,定不能明與見也。儒之窮理盡性,非靜,無從窮與盡也。道言修真養性,無靜,何來之修與養也。非旦如此,一日非夜之靜,何以白晝之動本;四季無冬之靜,何來春之動本。真道本乎靜,自然之理也,道本自然,捨靜無以入門,故靜為三教不離之功也。


  學道之人,以靜為伊始,靜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父母能靜,則子自孝;君王能靜,則臣自忠;兄弟能靜,自然和睦;朋友能靜,相互信實;夫婦能靜,夫唱婦隨;煉明清靜,玄機自明。又學道之人,不可在表面上修,亦不可在口頭上修,此皆非道也,離道甚遠矣!更不可在旁門或浮氣重上修,那更違背道之理也,即是費盡功夫亦無法得道之妙也。


回心思道-第四六章 心修歸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