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不報仇就是報仇

  晉朝時,劉淮曾任河內太守,向雄是他的部屬,某次因一件公事沒處理好,雖與向雄無關,但劉淮仍打了向雄一頓板子,還將他革職。

  之後兩人都在朝為官,彼此見了面互不交談。晉武帝司馬炎知道後,命令向雄去見劉淮,希望藉此回復他們之前上司和部屬間的和睦關係。


  向雄勉強去見劉淮,卻明白對劉淮說:「我只是奉帝命前來,但我們之間的君臣之義早已斷絕,實在不必再有瓜葛。」


  當晉武帝聽說兩人仍然不和,生氣地責問向雄,向雄就引子思這段話,並對武帝說:「我對劉淮,沒把他當作仇人,沒有故意挑起事端就已經很萬幸了,怎麼可能和他恢復舊有的上下友好關係呢?」


  晉武帝聽了向雄的話,只好作罷。


※ ※ ※


  眾生心,千變萬化,日常之間的起心動念,非常容易處於浮躁當中,難以自制,使得處理事情多有差錯,則造成事倍功半的狀況。


  人生在世,無法獨自生活,因此,便有了團體之存在,既然有團體,便產生了人際關係方面的對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眾生的過失,有可能因為某一件事,或某人的一句話,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有時自己便因此在情緒上產生複雜化之思緒;於是,可能一整天思惟上都對這件事掛懷不去,造成無心做事,卻又得硬著頭皮做到底的慘況,形成事情確實有做,但讓外人看起來全是有瑕疵的,既做不好事情,又得重新修改,如此便事倍功半。


  凡是遇到以上之狀況,無法釋懷,而且在情況允許之下,應該自己向職場主管或老闆請個假,藉以緩衝,並讓身心獲得緩和的空間;不然的話,別人造成的錯誤,到頭來反而形成是自己的錯誤,就非常冤枉了。


  普天之下,有不少行業,尤其是服務性質的行業,根本無法立即請假去緩和充斥於身心之怨氣,那又該如何是好?只能當日咬緊牙根,勉強面對那位造成自己怨戾不下的同事,盡量將其視而不見,以降伏一些心中的怨戾之氣。等待隔日,或找機會讓自己出門去接近大自然,以消減累積在心中的一股怨氣,否則別人永遠不知道其失誤,但自己早已成為團體裡面的問題份子,其實真正的問題份子只不過是那一位同事。不過,人家說過的話,隨後便拋諸腦後,而自己卻撿他人的錯誤在摧殘自己,實在也沒有必要;但人非聖賢,又豈有不記仇的,只是這個仇恨不能造成心結,一旦仇恨形成心結,則將來只要見到那個人就火冒三丈,如此氣壞身子也沒人知悉。


  眾生在處理情緒的方法非常多,或可藉由看些輕鬆的電影來平息心中的不滿,或可藉由靜思,讓鳥鳴聲及蟲叫聲,來清淨自己身心,調節情緒,或可藉由獨自旅行,讓沿途的風俗、民情逐漸淡化自己心中的不滿,甚至遠離工作環境一段日子,使情緒完全平復下來,再重回職場,如此一來,人、事、物必能恰到好處。


  願勉時下青年,找出適合自己調節身心與情緒的良方,避免因別人的一句話,使自己惱亂不止,甚而影響情緒、睡眠或工作效率。


寶德雜誌112期-述論:淨心可明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