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是東漢一位有名的大將,王莽時,他曾做過扶風郡的督郵。
有一次,他在押解犯人的途中,因心軟而把囚犯放了,馬援也就逃亡到北方地區。後來遇到大赦,馬援就在北地經營起畜牧業,這個事業作得相當成功,但馬援卻說:「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賬也,否則守錢虜耳。」
馬援認為有形的資產,最可貴的是要能接濟他人,否則只是守財奴罷了,於是他就把錢財分給所有的親戚朋友,自己仍然過著簡約的生活。
王莽失敗後,馬援投奔漢光武帝,立了很多戰功。在馬援五十八歲的時候,匈奴、烏桓寇邊,大家都勸馬援休息吧,不要再打仗了,但馬援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馬革裹屍」這句成語就是從此而來。
馬援六十二歲時,南邊五溪有一個部族,打到了臨沅縣,漢光武帝兩次派兵征討,都被五溪部族打敗。馬援此時又再度向光武帝申請披掛上陣,光武帝看他這麼老了,就沒有答應他。馬援便在光武帝面前穿上鎧甲,跨上戰馬,雄赳赳地來回跑了一轉。
光武帝讚歎道:「睢鑠哉是翁也!」(多麼硬朗的老人家啊!)於是就又派他帶幾個將領去討伐五溪,而馬援就在這個征討的過程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理想。
※ ※ ※
義依字意分析者,為羊我之意。羊我者,美我之身也。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為內聖之功夫,發於內心,但要由義而行之,故仁義序異而道同,相輔相成二不可須臾離也。仁是愛人,義是正我,此為內心之分,明曉內外有序而不紊,則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合乎仁義之道矣。
總而言之,無自欺,問心無愧,上無愧於天,下不怍於人,合理則行,非理則退;合道則進,非道則隱,義之於進,則忠人之事,故忠義相隨,則行之剛健無污也。忠義之道,見義勇為,聞道盡心,力行其義,見貧濟貧,見苦救苦,見危解危,勇於公而忘私,造福人群,此則為捨生取義,得仁之勇也。
夫聞義勇為,盡其忠心,事務宜合於道義,待人信實誠摯,謙遜合禮以義,事不越中道而恥其心,有過失則當知恥而勇於改過。事情通義,首要清白其身,名正言順,處處含義,廉潔其身,則不致於心曲偽行而失義之廉恥。君子廉潔修身,知恥養志,進退合義,而后可以正心,修身,齊家,立業。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二章 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