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卷四。王粲。七哀詩之一


  西京長安已經亂無法紀,像豺狼虎豹似的叛軍正在製造禍患。我離開中原地區,遠赴南方的荊州託身。親人為我而悲傷,朋友追著我攀住車依戀不捨。走出長安城門一無所見,只看到成堆的白骨遮蔽了原野。路上看到一個飢餓的婦人,把孩子拋棄在草叢裡,回頭聽到小孩的哭叫聲,灑著淚獨自離去不再回來。


  婦人說:「不知道自己將死在哪裡,怎麼可能兩個人都保全呢?」我急忙騎馬離去,不忍心聽她說這種話。往南登上霸陵的高處,回頭眺望長安,我領悟了《詩經。下泉》詩的作者心意,只能長嘆一聲痛徹心肝。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漢獻帝初平元年(西元一九零年),在關東諸侯組成反董卓聯合軍,於是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脅迫獻帝與其他官員遷都長安,當時十四、五歲的王粲也跟著父親王謙來到長安。


  兩年後,司徒王允用計誘使呂布殺死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率軍攻入長安殺王允報仇。王粲逃離長安,南下荊州,依附劉表避亂。在途中,眼見戰亂造成的殘敗淒涼景象,王粲心中悲情難抑,於是寫下這首七哀詩。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出戰亂所造成的慘景。王粲家世顯赫,祖父、曾祖父均位居三公,而王粲也早在十四歲時就得到左中郎蔡邕的賞識,在他心中,想必也嚮往著和祖父們一樣能有一番大事業,只可惜生不逢時,遭逢國家大亂,別說安邦定國,連想要苟全性命都不容易,只能逃往荊州避難。


  年僅約十七歲的王粲,正值年輕氣盛、懷抱理想的年紀,然而在逃難的途中,放眼望去到處都是蕭條冷落的景象,到處都是暴屍荒野的白骨,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面對國家動盪、民不聊生,明明胸懷大志卻又無能為力,只能把心一橫,急忙離去。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二句是全詩描寫戰亂慘景最為深沉哀痛的句子。長安為西漢首都,雖然東漢時遷都洛陽,長安仍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如今飽受戰亂波及,已不復見往日的繁華盛況,取而代之的是屍橫遍野,令人怵目驚心,形成極大的反差,更顯現戰爭的殘酷無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