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觀察受念處

蓮生/文

  釋迦牟尼佛說:


  「世俗人對於覺受,沒有去觀照,自然而然隨著感受而內心起變化。比如,一個人事事如意時,他的外表、言行舉止欣喜異常,春風滿面。當不順遂時,表情和言談都露出憂傷,非常的鬱卒。」


  佛陀說,感受有三項:


  一、樂。


  二、苦。


  三、非苦非樂。


  佛陀又教導弟子:觀受是苦,因為有聚必有散、健壯必衰敗、有得必有失、有生必有死。世俗的樂受是暫時的,世俗的苦受是劇烈的。樂受被理解為苦,因短暫的快樂消逝的時候,更加的令人痛苦。


  分析受念的因緣:


  當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了色、聲、香、味、觸、法,就產生了覺受。感覺器官起了作用,於是令人快樂的就起了貪婪,令人痛苦的就生起嫌厭。境物若不動心,就形成非苦非樂。


  佛陀適時教導我們:


  要清楚明白那種感覺,是樂受,是苦受,是非苦非樂受。


  如果是苦受,要學習忍辱婆羅蜜。


  如果是樂受,要學習不意氣昂揚,不貪婪,心明潔。清楚明白樂受後的不良後果。


  如果是非樂非苦,這是智者的覺受,不動心,平靜泰然。


  最重要的「受念處」的修行是:


  放棄世俗的感受,提昇精神上的感受。這是身、口、意清淨的大法門。


盧勝彥文集第156冊《清風小語》觀察受念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