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信念的堅持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人生在世,持恭處世,待人接物,皆是處世。不但入世之人,宜講處世之道,即或出世之人,只要一日尚在俗世,便不可不講求處世之道。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修道莫過於修身、修心、修性,修身莫過於謹言慎行,修心莫過於清心寡慾,修性莫過於懺除罪過。是以,聖賢的行誼,給予後世的我們,樹立了無上的典範。


悟通道理,可以了解人生;識透是非,可以看穿得失。行而不知,是謂:「愚」;知而不行,是謂:「慢」。做不到不說,是內心的道德;說得到,做得到,是行為的道德。


關聖:所以,人不可以隨環境而遷動。且記!罪惡是由貪慾而來,偉大是由犧牲而得,見義勇為,是道則進的好機會。


修行就是修戒定,以伏心慾;修慧觀,以斷心妒。是故,悟至理以明心,多坐理以收心,去私慾以養心,戒酒色以清心,達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也就是修道人的特性。


其實,世人處於功利盛行的社會,耳濡目染,若是沒有名利是無法生活的,修道人只是輕重、淡泊的差別。


陳生:晉代的慧遠和尚,以守戒出了名,被世人傳頌千古。


陶淵明常常去拜訪慧遠和尚。有一次,他兩人談得非常投機,卻因陶淵明公務在身,不能久留,慧遠和尚便送陶淵明出門。兩人邊走邊談,直走到虎溪的時候,慧遠和尚停了下來。


陶淵明說:「再送我一程吧!我是國家的官吏,沒有行動的自由,而你是方外之人,任意去留,不妨多送我一程,我們一路上還可以談談。」


慧遠和尚回答說:「不行!不行!心不可縱,慾不可長。我的心本想多送你一程,我的慾望也想多聽你的高論,可是,前面就是虎溪,我只能在那兒止步了。」


陶淵明奇怪的問:「難道連渡過虎溪都不行。」


慧遠和尚道:「不行!我三十年來就沒有跨過虎溪一步。」


陶淵明問:「難道這是戒律。」


慧遠和尚仍然道:「是的。正是我個人的信念。」


陶淵明再問:「可是,這樣的戒條,又有甚麼意義?」


慧遠和尚回答:「這不是意義的問題,儒家不是主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以,凡事都必須從小處著手。在這無意義的事上,我如果能始終不渝,那麼在有意義的事上,我便能貫徹始終了。」


慧遠和尚這番話,說得陶淵明頻頻點頭稱是。


關聖:諸子謹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雖然這只是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戒律,但卻是慧遠和尚個人堅持的信念所在,對他而言,意義當非比尋常。如果他打破了這小小的戒律,就等於打破了他一生的信念。


由這小小戒律的矜持,雖至一口氣將息,仍然一絲不苟,絕不放鬆戒律的信守,生死一貫,雖死猶生。


陳生:所以說,信念的堅守,亦是很重要的。


關聖:然也。期望諸生今後不因困難而不做,不因容易而疏忽。


聖賢千言萬語,無非要人盡善;仙佛苦口婆心,無非勸人為善。


期望諸生謹記!聽理旨在明理,明理旨在行理。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 第卅七章  堅持信念‧至死不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