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王安石和蘇東坡都是有名的才子,在他們身上也曾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菊花落瓣之爭」。
蘇東坡某日到王安石府上拜訪,王安石當時已是宰相,公務繁忙,無暇顧及他,就讓下人帶蘇東坡到自己的書房中等候。
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桌前,看到硯臺下壓著一張字跡未乾的詩作,上面正是王安石的筆跡,詩作名為《詠菊》,只寫了上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後很不以為然,堂堂宰相作詩也不過如此,完全不懂得遵循自然規律。連三歲兒童都知道,菊花是在秋天盛開的,即便秋天過去,菊花也是枯萎掉,哪裡會落花瓣。於是他揮筆在王安石的詩作下續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
寫完又等了一會兒,王安石還是沒有忙完,蘇東坡就自顧先離開了。
王安石回到書房中,不見蘇東坡的人影,卻看到續寫的兩句詩,王安石笑了笑,提筆寫了一章奏摺,求皇帝將蘇東坡派到黃州當團練副使,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皇帝批淮了這個請求。
蘇東坡對這次實質上是眨職的調任很不滿意,他覺得王安石特別小氣,就因為他不支持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就對自己刻意「尋仇」,利用職權之便把自己壓到深谷。為此,蘇東坡的心思完全不在自己的職務上,整天就忙著呼朋喚友、飲酒作詩、遊山玩水。
這天和往常一樣,有朋友來找蘇東坡渴酒,酒過三巡之後,蘇東坡突然想起自己的後院種了幾株菊花,就邀朋友去後院觀賞。
說來也巧,前一天剛好颳過西風,當蘇東坡和朋友走到後院時,菊花落了滿地金黃,菊花的枝幹上一片花瓣都沒有。此情此景讓蘇東坡一下子想起王安石所作的詩來,頓時立在原地怔住了。原來,王安石讓自己到黃州當團練副使,不過是讓自己看這菊花,讓自己意識到《詠菊》的真正意境。
蘇東坡何等聰明,後來找機會回到京城,當面向王安石承認了錯誤。
※ ※ ※
眾生之心若得謙卑,必能恭順柔和,為人處事之間,真心待人,將能起恭敬心,一個人懂得如何恭敬他人之時,其為人必定虛心就教。
求智慧者,凡事能以廣納眾意為己意,並從中揀擇奉持善良法則,一切行儀能夠如實行事,知曉持以中道,行事無怨無悔,充滿善智慧。因為有真實妙智,所以為人懂得對他人恭敬三分;基於對人之恭敬心,於是禮度得宜,對於他人之應對方面自然能夠低心下氣而不傲氣;由於將心低下,因此知道禮遇眾人,使眾人感受到親切溫暖,這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即是營造善妙因緣的良方,但必須有真智妙慧者,方能有此真心。
眾生雖然平時處於勞碌繁忙中,但這種認真並盡心的待人處事精神,乃是再多金錢也換取不了的,因為真心,所以擁有真智慧,因為一切恭謙都是發自於內心的,任何名位利益都不能交換一時之真恭敬。
綜論世間人,如若僅憑名利,欲令一個人待人以誠,恐怕不久就要爆發不耐之性子;唯真智妙慧之人,在待人方面可以盡到恭敬、謙虛、柔和的態度,在處事方面盡心又盡力,但恐有所疏失,必然反覆檢定,精神之充沛,態度之真誠,乃是千金難買也。
寶德雜誌163期-述論:謙和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