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道院瑤池金母 登台
聖示:父母子女之間,雖然是骨肉情深,如果為人父母者不懂得教導子女,子女們就會變得桀驁不馴,又遑論孝順之道。
陳生:徒兒恭接恩師聖駕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徒兒曾經讀過一則「養不教,父之過」的故事,今夜可否與大眾一起來分享,一來可各自鞭策自己施行孝順之道,二來藉以善加教導子女。
金母:好的。汝且說來,讓修子做其參考!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某個天寒地凍的日子裡,積雪層層的山坡出現一個形容憔悴、疲憊不堪的苦行僧。這時候,山下的大樹旁正有一群稚齡的孩子們在追逐嬉戲,當他們看見這個步履維艱、搖搖欲墜的陌生人時,幾乎嚇壞了。大夥兒不約而同的往回家的路上狂奔。
其中有一個十歲的女孩,既不逃跑,也不害怕,一副老成篤定的樣子,好奇的打量這個僧人,說:「師父!看來您又飢又渴,是不是好幾天沒吃東西了?您從那裡來?要往那兒去?到我家去喝點熱茶暖暖身子,怎麼樣?我家就在這附近,您振作些,隨我來!」說罷!她就攙扶著老和尚慢慢走回村莊裡。
小女孩的父親對這個可憐的僧人也起了惻隱之心,立刻請他進屋歇息。休息一會兒,這個體力已經恢復的僧人準備走了。臨行之前,他一面整理包袱,一面說:「貧僧自從落髮出家以來,跋涉過無數的高山險水,從來不曾發生任何意外,沒想到這一次竟然在深山峻嶺中遇到了大風雪。並且遍地積雪,使我難以辨明去路,所以我只好漫無目的的胡走亂撞,如此又餓又累的在山中盤旋了好些日子,直到今天才走出山區。
當我到山腳時,已經虛脫無力,奄奄一息了。承蒙姑娘不棄,仗義相助,否則貧僧早就棄屍荒山了,這種的大恩大德,有生之年我定會盡力回報的。也許你們會認為我是異地來的和尚,不可能有再見面的機會。可是實際上我卻很可能舊地重遊,因為我之所以雲遊四海,浪跡天涯,是為了要走訪名山古剎,好為我亡故多年的雙親祈求更多的冥福。貧僧告辭了,但願我們後會有期。」說罷,他就把整理妥當的包袱背在肩上,離開了這個寂靜的村莊。
在和尚漸行漸遠之後,小女孩附在父親耳朵旁悄悄的說:「爸爸!剛才那個老和尚打開包袱時,您可有什麼發現?他有一個裝滿碎銀子的小皮袋,趁著他還沒走遠,您何不設法把那些銀子搶回來!反正他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就是殺了他,也沒人會知道的。」
於是,小女孩的父親就起了劫財的邪念,他想:「何不碰碰運氣,就是不成功,那老和尚也不敢對我怎麼樣!」
夜深人靜的黑夜裡,就是十一月十八日,天際一片蒼茫,沒有月亮,也沒有星光。老和尚低著頭,哆嗦著身子,匆匆的趕路。一路上,他老是覺得有一對陰狠的眼睛不停的在注視著他,……;這麼淒冷的黑夜,如此蕭索的曠野,除了寂寞的旅行者之外,還有誰會躑躅在這荒涼的夜路上!他懷疑著,思忖著,最後又釋然了,這只是我的幻覺吧!除了我之外,怎麼可能有人待在這荒山野地呢?
於是,老和尚依舊低著頭,匆匆的趕路。當他走到河邊一處枯草堆旁,正想坐下來歇息時,草叢中突然竄出了一個男人,他緊握著刀,刀口抵在老和尚的胸膛上。老和尚喊說:「你是誰?為什麼一路跟蹤我,為什麼要殺害我?」
昏暗的夜色中,老和尚看不清這個男人的臉龐,……。老和尚繼續說:「貧僧是個出家人,一向與世無爭,不可能和您結過冤仇。您到底是誰呢?為什麼非置我於死地不可!」
這個手執短刀的男人,聲音很低沉的說:「廢話少說,把你包袱的銀子拿出來!」
「他怎麼知道我包袱中藏有銀子,莫非我曾經錢財外露過!」老和尚心中狐疑萬分。
驀地,他恍然大悟了。「原來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恩人,您如此急切的追殺我,就是為了這些銀子!唉!拿去吧!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您全拿走好了。」
但是小女孩的父親並不因為錢到了手就放過老和尚。他譏誚老和尚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您可知道錢財是您致命的禍源嗎?」
說罷,冷笑一聲,就把短刀刺進老和尚的小腹。老和尚痛苦的喊叫,隨著潺潺的流水漸漸飄逝了,臨死之前,他還不斷的哀號呻吟,不停的喃喃自語:「這筆血債,總有一天要你償還的!」
當時,已經被利慾沖昏了頭的兇手,怎麼會相信這種因果報應的話,他殘酷的又刺了老和尚一刀,可憐苦行僧的屍首被拋置在河流中的水草堆下面,成為一縷無主的冤魂。
發了筆橫財的這對父女,從此不愁吃喝,每天醉生夢死的過日子。他們養牲口、置田產,雇請長工播穀種棉,所有的生產工作完全由僕役去做,儼然是個小地主。
冬去春來,轉眼小女孩已經十五歲了,出落得豔麗而標緻。村莊裡的年輕人幾乎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金母:縱容兒女,會誤了他們一生啊!
陳生:對啊!這個亭亭玉立的姑娘,並不是個賢淑端莊的女人,她輕佻、膚淺、浮華、墮落。由於她的不知檢點,她的父親曾經數度嚴厲的呵責她,可是她始終置若罔聞,當作耳邊風。
如果激怒了她,她甚至會頂上一句:「爸爸!您不要忘了,您能夠過今天的好日子,完全是我的計策得逞的功勞啊!」受了女兒無禮頂撞的父親也無法可想,只有任憑她繼續過著荒唐的日子。
後來,長大後的小女孩,看上了一個男人,她主動找人去提親,對方很快的就應允了這門婚事。可是訂婚沒多久,就對未來的夫婿厭倦了,便找了一個藉口說:「那個男人相貌不好,耳朵後面還長了一個瘡疤,看起來很髒,我討厭他!」極盡心機的想解除婚約,可是男方不答應。
於是,她只得趁著夜黑風高、人靜更深的時候逃走;逃走後,賣身到一個員外府邸當丫環。在員外家裡,仍舊一本常態,和男人們打情罵俏,甚至於暗度陳倉,搞得府中烏煙瘴氣,雞犬不寧;最後,還勾搭上了老員外,儼然以員外的如夫人自居,員外夫人鑑於古禮婦德的教示以及家醜不可外揚的明訓,只得百般隱忍。沒想到她以為員外夫人不敢惹她,竟然愈加明目張膽了。她縱情淫慾,放蕩不羈的行為已經使得一個美滿的家庭瀕於破裂。
員外夫人權衡輕重之後,決定和老員外開門見山的談一談這件事,夫人說:「員外!請您原諒我今天所要說的話,好嗎?說真的,您和丫環小萍之間的事我不便過問,但是我卻不能讓一個丫環毀了您在鄰里中的聲望,您可知道親朋好友們都對您議論紛紛嗎?他們都在責怪您的私生活太荒唐,不像是個年高德邵的人,當然還有更不堪入耳的謾罵和譏笑啊!您何苦為這種女人而搞得聲名狼藉,甚至身敗名裂呢!您千萬要三思啊!員外!」
員外聽了夫人委婉的勸言,頓時大徹大悟。從此,他棄絕女色,避開小萍,就像避開毒蛇猛獸一樣。被冷落一旁的小萍,因此懷恨於心:「總有一天我要發洩心中的怨氣,…。」終於機會來了,有天夜裡,員外出門拜訪朋友,當值的守夜者也不知溜到什麼地方去了,府裡冷冷清清的,只有三兩個不管事的老媽子在。
小萍趁夜深人靜時,潛入員外夫人的臥房,隔著透明的紗帳,她聽見夫人均勻的鼾聲,心想:「這真是個下手的好機會啊!」
說罷,拿起藏在袖子裡的匕首,往夫人的胸口猛刺一刀,夫人慘叫一聲,掙扎著身子,跌跌撞撞的爬起來。
當夫人看清這個半夜的刺客,竟是小萍時,又悲又恨的說:「無恥的小人,我跟妳拼了。」小萍趁夫人轉身拿劍時,趕緊奪門而逃,等到夫人顛簸的追到院子時,她已經逃出員外府了。
睡在夫人隔壁的幾個老媽子被驚醒了,就趕忙找來一些年輕力壯的男工,大夥兒急匆匆的趕到院子裡。這時候,員外夫人已經氣絕身亡,眾人也無暇悲哀感嘆,大家忙著到各個院落追捕小萍,然而小萍早已逃逸無蹤了。
在這麼寂寥的深夜裡,僅靠著星月微光,怎能抓到小萍呢?家人只好到縣衙報案。縣衙立即飛書各地,在各主要街口張貼緝拿小萍的佈告,並把小萍的父親先行拘禁。
縣老爺對外宣佈說:「只要逃犯投案,逃犯的父親馬上無罪開釋。」縣老爺本來是想以父女之間的骨肉親情感動小萍,讓小萍能良知發現而自首,沒想到自幼驕縱慣了的小萍,根本不理會身陷囹圄的父親,心想:「爸爸被關在牢裏與我何干!而且牢獄裡沒好的吃,沒好的喝,連睡覺都不方便。再說,我是個殺人犯,假如為了救爸爸而自首,豈不是自投羅網,我才不幹這種傻事!」
日子一天又一天的過去,小萍依舊不露面,縣老爺只得使出撒手鐧逼小萍出面,公告:「如果逃犯再不投案,將以逃犯的父親代罪,以安慰冤死者在天之靈。執行死刑的日期是十一月十八日。」
到了行刑那天,小萍還是毫無蹤跡,牢裡的獄卒十分感慨的說:「老伯啊!您為了犯罪的女兒,受此無妄之災,實在太可憐了。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您不要太傷心,祈求來世再過好日子吧!」
小萍的父親長歎了一聲,出奇平靜的說:「我不會怨恨縣老爺,也不會怨恨命運的作弄。因為這種不幸是我自己造成的!」
說完,就把自己以前殺死老和尚的事,原原本本的告訴獄卒,說:「這是因果報應啊!七年前的今天,我為了貪財而殺死老和尚,七年後的今天,我為了替自己的女兒代罪而死。這不就是因果報應嗎?殺人理該償命,我又能怪誰呢!這一切都是我造的罪孽!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不就是我的寫照嗎?我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好好教導女兒。如果我能謹言慎行,以身作則的教導她道理和義理,她必定能明禮義、知廉恥,而不致於殺人犯法,連累老父了。都是因為我太縱容她,才會誤了她的一生,我又怎能奢求她出來投案呢?若是要兒女能夠體念親情,又能夠孝順父母,首要的還是在於父母本身是否對兒女教導有方啊!」
獄卒聽了這段話,不禁搖搖頭,很沉痛的說:「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您的女兒遲早會被緝捕歸案的,而您本身所犯的罪,應該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沒想到天理昭彰,您還是逃不過上蒼的懲罰!」
果然在他行刑之後的不久,小萍也難逃法網而被逮捕了;衙門經過審判之後,判她斬首示眾,以告誡天下不義不孝之人。
金母:故事中的主角小萍,如果能出面自首營救父親,未嘗不可被稱為孝順,可是她卻始終置父親的生死於不顧,她的人性何在,實在讓世人難以理解!然而世人能責怪她嗎?
如果她有一個操守正當的父親,如果她的父親曾經教導她良好的道德和義理,相信她會是一個善良而孝順的好女孩,她不會為了錢財而唆使父親殺人,也不會為了情慾而手刃情敵。
今夜,藉由這個故事提醒天下的父母親,父母愛護子女固然不錯,如果一昧縱容溺愛,反而會毀了他們一生的幸福。因此,為人父母的必須修養自身,身教重於言教,使子女能夠效法父母親的德義之行,做個堂堂正正的人;假使父母親的言行,足以做子女的表率,則做子女的也必定會有敬愛之心而孝順父母。
為人父母者務必要謹慎,修養自身的高尚品德,善教子女以孝順之道。是以,《孝經》說:「孝,德之本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九叩首!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九叩首!
百善孝為先-第四十六章 真心孝養.體貼著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