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抱松女
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一書記載了一則關於「抱松女」的故事。
據說,宣城這地方,有位讀書人名叫羅愷的妻子孫氏在十五歲時,遭遇戰亂;兵荒馬亂中,孫氏和她的婆婆躲在山中的松樹下避難。
然而,不幸的是,他們的藏身之地被士兵發覺。正當士兵抓住年邁的婆婆想殺掉她時,孫氏衝了出來,大喊:「別殺我婆婆,要殺,就殺我!」
當兇殘的士兵正要將孫氏抓走時,孫氏緊緊抱住一旁的松樹,叫道:「我寧願死,也不能讓你們污辱我!」
由於孫氏寧死不屈,士兵便將她殺害。說也奇怪,過了三天,孫氏的屍體仍然緊緊抱著松樹不放。
從此,世人便稱孫氏為「抱松女」,一方面紀念孫氏,一方面也表揚弱女子「可殺而不可辱」的堅持。
※ ※ ※
節義者,倫常之本,人生在世上,生而赫然,死而渺然。能長存天地間者,惟節而已。「節義」二字重可比山河,貴可勝王侯。質而言之,實千秋不朽之至寶。故無論生前死後到處受用不盡。聖訓曰:「節義無虧為完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義,寧死不失節。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孟子曰:「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當捨生而取義者也。」
男貴乎義,女貴乎節。不義不節,何以為人?「貞節」乃婦女一生之大綱,一世之至寶。若無節義,如枝葉茂盛,根本腐敗,終難開花結果。
奈今世風浮薄,甚知婦女不明大義,不守名節,專事爭妖鬥艷,治其容、誨其淫,此乃敗名失節之階。甚而偽文明、染惡習,不知節義,不顧羞恥,揚稱自由而成亂愛。或因計誘;或被勢移;或利使昏;或樂思淫,敗行失德,皆不明節義之所由。雖汲三江水,莫洗其污。生已含羞,死猶遺恨。縱能改過,萬千補造,亦難復完其節操,誠一生之奇恨。祇為一念之差,如破罐不全,畢生莫贖,可不驚懼哉!
故婦女不論賢愚貴賤,應遵婦道,行乎素仁,堅持到底,任磨不磷,任涅不緇,嚴守不易之志,堅持不二之心,慎重一生名節,保守終身操行,當視此身如白璧,不容有半點瑕疵。然須得平日師長教誨開導,講明大義道理,灌輸節義之觀念,為世道風化之大幸。古之烈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皆「節義」之二字。雁不易配,鵠忍寡棲,禽鳥尚不失節,人豈能不知守節乎?孔夫子有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願與世人共勉之。
修緣寶典-節義之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