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吳敬梓在著名小說《儒林外史》,寫了一則元代末年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名叫王冕,住在諸暨縣的鄉村裡。從小家裡十分窮困,父親在他七歲左右過世後,母親便靠著微薄的針織收入養家,並提供王冕上學堂讀書。王冕十歲時,母親把他叫到跟前來,說道:「孩子,不是我有心要誤你,你父親過世後,家裡的東西能當的當了、能賣的賣了,我一寡婦人家,只靠一些針織工作,實在無法繼續供你唸書,沒法子,我替你安排了替隔壁家放牛,每個月還有一點銀子,也有現成的飯吃,明天就要過去了。」王冕聽了便安慰母親道:「娘說的是,我在學堂裡坐著也悶,不如替人家放牛,也樂得快活;如果要讀書,還是可以帶幾本書去讀。」
隔日起,王冕便替隔壁秦老放牛,黃昏便回家,偶爾秦家有些醃魚、臘肉之類的送給他,他也會用荷葉包好交給母親。而每天的點心錢,他不隨意花用,存了一、兩個月,便會偷空到學堂邊,一旦遇到讀書人,就買幾本舊書在放牛時閱讀。
彈指三、四年過去,王冕讀了不少書,也越來越明白事理。就在一個炎炎夏日,突如其來一場大雨過後,雲霧散去,天空綻放光芒,湖畔一片通紅;而湖中有十多支荷花,花苞上含著清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看著,心想:「古人說,『人在畫圖中』不就是這麼回事?可惜沒有一個畫畫的人,把這荷花之美給畫下來。」轉念一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來畫?」
從此,王冕便將存下來的錢,託人從城裡買些胭脂鉛粉,學著畫荷花。一開始畫得不好,但是畫到三個月以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便彷彿是湖裡長出來的一般,又像是剛從湖裡摘下來,貼在紙上的,村人看到王冕荷花畫得好,開始有人拿錢來買畫,王冕便拿賣畫的錢買些東西教敬母親。就這麼一傳十、十傳百,整個諸暨縣都知道王冕是個畫「沒有花卉」的名家,爭相來買。直到王冕十七、八歲以後,不必在秦家放牛了,王冕便每日畫一些畫,讀讀書,母子二人不愁吃穿,母親心中也十分歡喜。
這是一個好學的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無師自通且學有所成的例子。
※ ※ ※
人生在世,原本是非常自在的生活,處身之環境,每一個人都相似,卻是有些人生活得快樂,有些人則生活在痛苦中,求出無期。
眾生確實有部份之人,其生活條件比較差,但無論條件再如何差,只要肯予以圖求脫困之方法,都能有突破困難而成為脫潁而出的一位傑出人物。例如:有眾人明明本身很喜歡看書,但卻因為家境不富裕,居家空間狹窄,若是看書就要讓居家空間阻礙到家人的通行;因此,受到家人的指責,認為看書有什麼用,有時間看書,不會賺錢回來,就這樣幾次的挫折下,使看書的意志冷卻下來。此外,想認真做事,卻因為知識不高,而無法獲得多少薪資。當有朝一日,體悟到原來困境是自己選擇要被羈絆住的,其實還有其它方法可以令自己遠離受困的,既然看書求知是本願,也是人生基本,但居家環境不允許看書,怎麼辦?那就換個地方,從居家移到街上或其他地方,不也是一種方法嗎?
當領悟到這一點之時,並動作實踐看書的行為,讓本身所知所學更寬更廣,比別人更懂得新潮流,更明白社會動態,掌握住比別人更進一步的先機;雖然一時身陷種種困境中,卻能藉由點滴的提昇身心靈之境界,令本身日日都活在愉快中,因為深深明白當前困境是一時的,只要機運一到,自己將展翅高飛。但在展翅之前,必須先使本身儲備各種能量,令本身俱足各種能力,等待有朝一日機運臨門,自己才有展翅高飛、脫離困境的本能;否則雖然有機運可以令自己脫困,卻將因本身未準備好條件,反而讓本身在自由之路徑中,迷失方向,甚至於跌落比之前更泥淖的困境中而無法自拔。
「機會」是給有準備好的人使用的,準備得夠充足,當機會一來,就更能一觸即發,未準備好的,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從自己的身邊流逝,眼睜睜看著機會從手中消逝無蹤;是以故,當本身尚在困境中時,必須先藉由困境的因緣,不斷努力儲備種種能力,以備一時之需要,方是真正能懂得生活之人也。
寶德雜誌137期-述論:充實自己‧脫離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