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山德韶國師,清涼文益禪師之法嗣,俗姓陳,處州龍泉人。
其母葉氏,曾夢見白光觸體,因而有孕。德韶禪師十五歲時,曾有一梵僧來家中化緣,見他生得氣度不凡,便勸他出家。於是他十七歲便依本州龍歸寺落髮,十八歲又於信州開元寺受具足戒。
後唐同光年間,德韶禪師開始游方參學,先後參拜了五十四員善知識,雖然不無收穫,但都因為法緣不具足,未能最後徹悟。
最後,德韶國師來到臨川禮謁法眼禪師(清涼文益)。法眼國師一見,便非常器重他。德韶禪師因為遍涉叢林,見到的善知識太多,此時已不再象當年那年熱衷於向外馳求,而僅僅是隨眾而已,倦於參問。
一日,法眼禪師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禪師道:「是曹源一滴水。」
那僧一聽,不識其旨,惘然而退。
當時,德韶國師正坐在一旁。當他聽到法眼禪師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凝滯,渙然冰釋。
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法眼禪師。
法眼禪師一聽,非常高興,並讚歎道:「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國師後於般若寺開堂說法,堂上,有僧問:「承古有言,若人見般若,即被般若縛。若人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縛。既見般若,為甚麼卻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見甚麼?」
僧曰:「不見般若,為甚麼亦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甚麼處不見?」
乃曰:「若見般若,不名般若,不見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麼生說見不見?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無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 ※ ※
般若即是佛性,它是空性的,所以能隨機應緣孕育智慧,產生種種認知、判斷、真見,這就是「具足一切法」。般若能觸目遇緣而生萬法,但是它的慧性,很容易被自己所產生的萬法所障蔽。
為什麼人生是苦的、是無常的、是空虛的?因為大多數人的精神生活一直處於矛盾的鎖鏈之中。如何解除這鎖鏈?惟有「禪」才是解除這鎖鏈的鑰門。
禪有明確的法門-無。以否定的態度看一切相,以肯定的態度去生平直心,在世間法中「成一切法,離一切法。」創造一切事功,離一切事功,學一切知識學問,離一切知識學問,這就是般若行,就是禪家所說的「無」門。
禪家說:自然投入「見自本性」的生活,才能讓般若發揮出來,破除一切色相,毀去一切執著,保持慧性與清醒,淨化業力,證觀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
禪家言:即心即佛,即佛無生(不生眾生心)。沒有心外之佛,直指而下,勿求勿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禪-第三五章 空性與慧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