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禍亂的本源

  明教契嵩禪師說:「太史公讀《孟子》之書,到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時,不覺放下書卷而長長歎息說:唉,私利真是禍亂之源頭啊!所以孔子很少言利,就是為了經常防止引動禍亂的本源。

  本源,就是禍亂的開端。上至尊貴的王公大臣,下至貧賤的庶民百姓,追求私利的禍害又有何區別呢?那些擔任公職的官員,如果他們謀取利益有失公正就會導致法網紊亂;那些普通百姓,如果相互欺詐攫取私利就會使得事務混亂。社會上事務混亂,民眾就會因不服而相爭。執法紊亂,民眾就會因不服而心懷怨恨。於是謀反、暴亂、爭鬥,甚至不顧性命的事情,從此就發生了。這不就說明了私利確實是禍亂之源嗎?


  再說前代聖賢殷切告誡要人們克服利慾之心,提倡仁義道德,而後世還是有無數的依仗財利、相互欺騙、危害風俗、敗壞聖教的事情發生。況且公然宣揚追逐私利的理論,並且推行這一套做法。如此而想天下風俗端正,不致敗壞而浮薄,那又怎麼可能呢?」《鐔津集》


 ※ ※ ※


  眾生之心,濁污垢穢不潔,世間人之身軀與口過不斷,行徑偏頗不止休,不論身心皆為不純淨,甚至思惟上之濁思紛歧不斷絕,造成眾生一昧追求功利,枉顧道德,喪失倫理之精神。


  自古以來,仁人君子每行造一件事情,皆優先考慮到對人或是對物是否有損害,凡事盡以群生利益為考量;因此,昔時之人們,身心靈完全純淨,道德亦完整,倫理更是奉行不悖。


  反觀今日,世道澆漓不堪,人心不古,倫理失序,於是諸行為中不再依循古訓,形成自我唯是之無道德行為,只要私我能接受到利益,哪管眾生之死活;既有了這種喪失道德之念頭,迷昧良心的種種事情皆敢做,反正我又不會有事的心態,促使紅塵俗世之間,迷漫烏煙瘴氣,各地方災難禍患此起彼落,每隔一段日子,便有種種事端產生。


  由於這些事端牽連廣泛,最無辜的還是那些老實做事之人,只因為少數有心人士之惡劣行徑,直接、間接導致無辜者受害無窮無盡,令社會人群損失慘重,此皆人心不潔淨所帶來之災難厄耗。


  願普天之下的仁人君子,借事練心,遇事修心,以無我之心念善待世間一切眾生,則自我必能以群生之利為利,能謀蒼生之福為己任,是為「普淨」也。


寶德雜誌第139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