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箭喻經

南海古佛降

詩曰:三千越甲已吞吳,舟載西施入五湖。

   過往塵煙終是夢,功勳蓋世有何圖。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十三章 箭喻經


  修行的目的在於止息貪嗔癡,從煩惱中解脫出來,而不是要成為玄學家、辯論家、哲學家、大學問家……。


  因此,對於空談理論、不著邊際,無助於解脫的論題,不需浪費生命在上面深究。


  《中阿含》第二二一箭喻經中記載:


  尊者鬘童子喜好玄妙的思維,他心中有許多疑而不解的問題,然而世尊對別人提的這類問題,總是置而不答,令他很不滿意,也無法容忍。於是心中暗忖:「如果世尊能給我滿意的回覆,說明這些論題的正確答案,我就繼續跟隨修學梵行;如果世尊不給我明確的答案,我便向他提出詰難,然後捨他而去。」


  於是,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鬘童子於黃昏時分,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往詣佛所,稽首作禮,退坐一旁,接著便問世尊問說:「


  一、世界是恆常存在的嗎?


  二、世界是非恆常存在的嗎?


  三、世界有邊際嗎?


  四、世界無邊際嗎?


  五、生命即是身體嗎?


  六、生命是一身體是另一嗎?


  七、佛死後還存在嗎?


  八、佛死後不存在嗎?


  九、佛死後存在而又不存在嗎?


  十、佛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嗎?


  世尊!當為我說明,若世尊不知道答案,也要承認是不知道,否則,我將放棄修學梵行然後還俗。」


  佛陀聽完後即當面訶責鬘童子說:「我從未向你承諾過我要為你解說這些論題,你也從未對我說過我給你解說這些論題之後你才跟我修學,你何故虛妄誣謗我呢?」鬘童子被佛陀當面訶責後,內懷憂慼,低頭默然,說不出話來。


  此時,佛陀告訴諸比丘:「若有愚癡人這麼想:『若世尊不給我回答說世界是恆常與否,我便不跟隨世尊學梵行。』彼愚癡人不曉得,在他還沒有弄清楚這些問題前,死期就已經降臨了。」


  「猶如有人身中毒箭,受極重苦。他的親族憐念愍傷,趕緊為他尋找箭醫。然而,這位中箭者卻說:『


  不可拔箭,我應該先了解這個人的姓名、出身;身材是高、矮、胖、或瘦?膚色是黑、白、或不黑不白;是貴族、婆羅門、居士、還是賤民;是從東方、南方、西方、或北方來?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射我的弓是用桑木、喬木、或牛角製成的?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弓弦是牛筋、獐鹿筋、或是絲製的?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弓的顏色是黑、白、紅、或黃?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箭身是木製或竹製?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箭羽是鶴毛、鵰鷲毛、或雞毛?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箭頭形狀像矛、還是刀?


  不可拔箭,我應先了解製箭師的姓、名、出身,身材是高、矮、胖、或瘦?膚色是黑、白、或不黑不白,從東方、西方、南方、或北方來?』


  此愚人堅持先弄清這些疑問再拔箭醫治,殊不知等不到他弄清,便毒發身亡。那些認為佛不給他講清世界恆常或無常等問題的人,就和這中箭者一樣愚痴。」


  「世界有常或無常,我並不一向都在說,因為此乃是不能導向覺悟,不能趣於涅槃的。何等法我一向都在說呢?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就是我一向禪說之法,因為此乃是導向覺悟、趣於涅槃的。」


  修行的目的並非在求學問,而是在於修證,如果沒有修證,任何哲學上的思想架構,都只是空洞的戲論。因為形而上的哲學思想不能解決生死的痛苦,甚至可能產生知識障,故若遭受毒箭射中,當務之急應馬上拔除毒箭治療,而不需先問射箭者是誰?箭的構造是什麼?


  世間絕大部分的人一生都在關注和追求外在的事物,不知從自己身心觀察入門,徹底了解身心,如實的見到身心或事物的真相,因而製造出種種的煩惱,讓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故世人當知人生苦短,事有輕重緩急,修行必須有正確的抉擇,才不會迷失方向,浪費了寶貴的一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