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沔,自幼就有孝順的天性。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母親因為悲哭過度,得了目疾,十分嚴重,崔沔變賣了家產,遍請名醫,為母親診治目疾,可是他母親目疾太厲害,終至醫藥無效,雙目失明。
自從母親成為盲人以後,他每日躬親奉養,至誠恭敬,三十年如一日。凡是母親的衣食及一切用具,都依照氣候的寒暖,適時供養,使老人家的生活過得很舒適,沒有絲毫的匱乏。
每逢美景良辰,一定要扶著母親到野外去遊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雖老母雙目失明,不能欣賞美麗如畫的風景,可是崔先生把大自然的事事物物,描述得活龍活現,津津有味地講給母親聽。以及社會上每日發生的動人新聞及趣事,也一一向母親有說有笑的談論,解除老人晚年的寂寞,忘記了雙目失明的痛苦,樂而忘憂,十分愉快。
後來崔先生年齡漸高,官位亦尊,還親自與兒子侄兒等,在庭園中種植了很多桃、李、橘、柿等果樹,使母親四季都有新鮮的水果吃。到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悲傷得形容憔悴,口吐鮮血。他為了報答母恩,晚年終身茹素。
由於崔先生有高尚的德行,所以官也做得很大,位至「中書侍郎」的職位,他的兒子佑甫,也成為一代的賢相。(取材自德育古鑒)
湘清按:感應篇彙編上說:「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不可使吾親有驚怖心,不可使吾親生愁悶心,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
像本篇故事中的崔沔先生,于美景良辰扶親出遊,對母笑談故事,就是實行了「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不可使吾親生愁悶心」的孝行。
※ ※ ※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娑婆眾生,必須做到這五項德目,才算是一個孝順之人。
眾生居家時,面對父母必須發出內心真誠的恭敬之意;眾生在對待外人時,通常能夠表現出自己的恭敬之意;但在家面對父母,卻不見得能夠拿得出這樣的恭敬心;因此,欲成就孝子之道者,當明白日常居家時,對待父母應該表現出內心之恭敬,有了這股恭敬心,才能展現出尊重的行為。
其次,更要做到奉養父母時,除了提供三餐飲食等物質上的必需品之外,尚且要能夠表現出本身內心真正的歡喜心,當自己秉持法喜之心奉養父母時,父母方能感受到被尊重的感動,以及感受到被恭敬的氣氛,父母心中亦才感到寬慰。眾生對於提供父母物質生活,通常並不會太困難,但卻不容易給予法喜之心,甚至誤認為給你們吃穿不缺,還要我怎麼樣的心態;孝順之子,於奉養父母方面,深怕自己在顏貌上有所不妥,時時刻刻都處於戰戰兢兢的精神下,唯恐稍有不慎,將帶給父母內心之不安、憂慮,是故能盡心盡力務實以歡喜心奉養父母。
此外,尚該做到在父母身體生病時,自己內心恐怕父母體虛有什麼不妥之處,內心代親憂慮而能夠盡力醫療,使父母病體早日獲得康復至無恙的精神。
在父母過世時,內心因為學習的榜樣不再,於是心中感到憂傷哀慟,哀此後無人可以時時對自己告誡,故而哀之。更要做到祭祀時,能夠除了依身分地位給予簡樸或慎重之祭儀外,都能表現出莊嚴氣氛而不浮華失儀,有了這些孝的德目在一身時,對於服事父母才會盡心盡力,並且時刻不離恭敬與尊重也。
寶德雜誌174期-述論:孝道五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