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峨山慈棹禪師在月船禪慧禪師處得到印可,月船對他說:「你堪為法器,現今也有了初步的成就,從今以後,你應該發心再去親近善知識,不要忘記行腳雲遊,因為行腳雲遊是禪者的任務,是禪者的修行。」
有一年,峨山聽說白隱慧鶴禪師在江戶開講《碧巖錄》,於是前往參訪白隱禪師,並呈上自己的見解,誰知白隱禪師看了以後卻說:「你從惡知識處得來的見解,大多臭氣薰人。」然後將峨山趕了出去。
峨山不服,再三請求,但是都被拒絕。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難道我和白隱禪師沒有緣嗎?他看不出我已對禪有心得了嗎?或許白隱禪師在考驗我吧!
這樣一想,他又再鼓起勇氣去叩見白隱禪師,並說:「前幾次,都因為弟子無知觸犯了禪師,願垂慈悲,我一定虛心納受。」
白隱禪師說:「你雖擔了一肚皮的禪,到了生死岸頭,總無著力;如果你要痛快平生,須聽我『隻手之聲』。所謂『隻手之聲』,就是你去參一隻手所發出來的音聲。」
峨山禪師便在白隱禪師座下,隨侍四年,在三十歲那年終於開悟。他是白隱禪師晚年的高足,後來大振白隱的門風。
峨山年老時,在庭院裡整理自己的被單,信徒看了覺得可憐,便說:「禪師啊!您年紀已經這麼老了,門下有那麼多的弟子,為什麼您還要這麼辛苦,親自做這些雜務呢?」
峨山禪師說:「雜務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麼呢?」
信徒回答:「老年人可以修行啊!」
峨山禪師非常不滿地反問:「你以為處理雜務就不是修行嗎?那麼,佛陀為弟子穿針,為弟子煎藥,又算什麼呢?」
信徒終於了解到生活中的禪。
※ ※ ※
道之為道,平易為貴,蓋平則不偏不倚,易則不奇不異也。是以,天有四時,曰:「春夏秋冬」,地有五行,曰:「金木水火土」,人有三寶,曰:「精氣神」。
然春為初長,萬物孕育之始;夏為盛長,萬物暢茂之期;至秋而冬,乃歸藏之日矣!是以,四時不同,而生而化亦隨其異。豈人之目所見而為之耶?抑或為而知之耶?此皆因大道之平易,各隨其自然之運使之也。
《中庸》云:「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一個人的生活有規律,持守中道,凡事不操之過及,亦不可太過鬆懈,盲目急功燥進則容易事與願違,甚至事倍功半,乃至最後功虧一簣;但若懈怠,則容易止步不前。因此,平常心看待世間一切變化,外境雖有其變化多端之時,但精進的心恆持不變,求知的心堅毅不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人生在世,雖處於種種變化中,卻是自然之道,如四時之變化,變化中但規律依舊,「春暖、夏暑、秋涼、冬寒」,四季變化雖然在默默中不斷改變,但時序卻不會因而錯亂。
大道之珍貴所在,並非於極端之處,乃是在平實中,平實中所散發出來的才是難能可貴,所謂:「道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上的待人接物能秉持真誠,應對上存在恭敬,雖然很不起眼的小事,但內心卻是很謹慎的,需要順從的時候絕不產生太多個人意見,需要自己執行的時候,絕不會措手不及,亦不至於毫無主見。
一個看似平常無奇特之處,但能恆持,並且不任意停擺的,這才是自然之道。
寶德雜誌196期-述論:道貴平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