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分道揚鑣

  「分道揚鑣」也可以寫作「分路揚鑣」,「鑣」:即馬勒口;「揚鑣」,就是趕馬前行的念思。


  這句成語出自一個很有趣的歷史故事。在南北朝時候,北魏孝文帝手下有一位聲名顯赫的大臣一一御史中尉李彪,他是一個以精明強悍、專橫殘暴著稱的入物。


  有一次,李彪外出,威嚴的車駕所經之處,老百姓自然早就「肅諍回避」了,就是一般的官員,知道李彪來了,也部趕快把車子停下,閃在路旁,恭恭敬敬地讓這位大人物先走。這時候,遠處出現一輛馬車,旁若無人地向前走來,毫無避讓的意思。


  李彪正感到奇怪,左右的人告訴他:「那是洛陽令元志的車駕。」


  李彪「哦」了一聲,皺著眉頭說:「原來是他。」說完就叫車夫照直趕過去。


  兩駕馬車,都走在大路中央,誰也不背偏讓一點,結果誰都過不去了。


  李彪首先罵起來,他說:「我官居御史中尉,你不過一個小小的洛陽令,怎敢擋我的道!」


  元志是個不避權貴的人,他當即反駁李彪說:「我是洛陽令,京城所有的人都編入我的戶籍,受我的治理,你也不例外,憑什麼要我給你讓路!」他們倆各執一詞,爭持不下,只好去求皇帝裁決。


  孝文帝覺得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就給他們和解說:「御史中尉的官職當路令要高,但是,洛陽是我的首都,洛陽令也不是一般的地方官。這樣吧,以後你們相遇的時候,各走大路的一邊就是了。」(原文:自應分路揚鑣。)


  聖旨一下,誰也不敢再說什麼了。於是,李彪和元志就帶了尺子,把大路分成各走一邊,總算解決了這場爭路的風波。


  此後,「分路揚鑣」或者「分道揚鑣」作為成語,用來比喻目的不同,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