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 降
聖示:存善念,行善行。
陳生:學生恭向觀世音菩薩接駕五叩首!
觀音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很多道理我們都懂,卻無法奉行;很多事情我們都明白,卻不會去做;有些時候並不是智慧不夠,而是決心不足。
白居易問鳥巢禪師說:「怎樣才能修行有成呢?」
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大意是說,見到好事就去做,不好的事就別做,這就是佛法,而且很平常。
白居易聽後,皺著眉頭,很不滿意這個答案,說道:「這樣的道理,誰都明白。」
禪師微笑的看著他,說:「誰都明白的道理,又有幾人可以做到。」
白居易恍然大悟,恭敬地退下。
觀音菩薩:佛教是一種最具代表品德去感召他人的宗教,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他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他曾經自己掃地、自己修房屋、為弟子裁衣、為老人穿針、照顧生病的弟子,他的人格行為,正是世人的模範,展現出內在高尚的品德。
真正的善行,乃是一種超越情感上的節操,因為不去追究個人的榮辱得失,即使突然遇到困難時,也不驚慌失措;受到冤枉侮辱,也不憤怒委屈。儘管不是道理,但往往勝過道理。
陳生:學生明白道理的重要性。
如果想要做好一個領導人〈主管〉、教師、公務員、…等,必須先做一個好人,就是以身作則,做眾人的模範。武器可以殺死人,卻不能征服人心,能征服人心的,不是武器,而是道理。是以,道理能征服人,主要是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是靠人格的力量。
觀音菩薩:然也。「德」不是空口說教,「德」是實際做出來的。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梁惠王》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佔有利的地理地勢,有利的地理地勢不如獲得人心的支持。這個人和,指的便是一種令人尊崇的高尚品德。
戰國時代,齊宣王田辟想學齊桓公那樣做霸主,向孟子請教如何才能成為霸主。孟子說他不講霸道,只講王道,希望齊宣王行仁政,用仁義道德的力量統一天下,同時要對國情明察秋毫,體察民情。並說,對於國君來說,是否這樣做,只存在肯為、不肯為的問題,不存在能做、不能做的問題。
於是,孟子舉了一個例子很有說服力。他說:「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大意是說,如果要把泰山挾在腋下跳過渤海,對人家說:「我沒法辦到!」,這確實是沒法辦到;若是要為老年人折取樹枝,卻對別人說:「我做不到!」,其實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
同樣的道理,對於你們來說,是否做社會道德的實踐者也是一個肯不肯為的問題,而不是能不能做的問題。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指導!學生明白。
對於一個國家,尚且可以用道德的王道來加以征服,那麼對於個人而言,則更加是如此。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夠使自己成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圍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間。
因此,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即使從來沒有了解過佛法,只要能夠培養自己的品德,做道德的實踐行者,並造福周圍的人,那就離佛的境界不遠。
觀音菩薩:然也。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菩薩恩師聖駕五叩首!
廉潔勤奉公-第六章 實踐道德‧造福眾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