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父慈子孝

 

  一天,孔子來到公堂,剛剛坐定,門外就傳來一陣吵嚷聲。底下的人報告說:「外邊有父子倆來告狀,是父告子、子告父。」這一老一少破衣爛衫、灰頭土面,到大堂,便吵吵嚷嚷地爭著訴說。


  孔子臉一沈道:「父不父、子不子,成何體統,老者先說。」那少者趕緊閉了嘴,低下頭聽老者陳述。


  原來,這一老一少家裡只有他們兩個人,老者貪嘴、少者懶惰,家中一貧如洗,爺倆常常為了吃喝問題而爭吵打鬧。這一幕,早上又上演一次,結果就拉拉扯扯鬧上了公堂。


  孔子聽了,又氣憤又無奈,走下大堂,在窗前沈思了片刻,然後下令:「把他倆都給我關進大牢裏去。」


  告狀的爺倆想讓孔子給個公平合理的判斷,沒想到不分青紅皂白就要投進大牢,雙雙連喊:「冤枉!」


  但只見孔子對衙役們說:「把老頭子押進新牢,把年輕的押進舊牢,不準給飯吃。」


  老者被關在新牢裏,一個勁志唉聲歎氣。突然,梁頭上傳來一陣嘰嘰喳喳的叫聲,原來是一窩燕子,老燕子銜小蟲從牢窗裏飛進來,餵給雛燕。老燕子從早到晚,飛進飛出,從不間斷。老者一邊餓的昏頭轉向,也一邊看得入了神。


  而兒子待的舊牢裏,又暗又潮。少者趴在窗口,看見院中央有棵大槐樹,樹上有個老鵠窩,小老鵠正給老老鵠餵食。原來老老鵠生下小老鵠十八天眼睛就瞎了,無法覓食,於是小老鴰就負起餵養的任務。這樣一連看了三天,老老鵠「咂咂」的叫聲,讓兒子不禁想起還待在牢裡的父親也沒飯吃呢。


  第四天,孔子升堂。從牢裏提出老者和少者,這爺倆一見面,在大堂上抱頭痛哭,一旁的行役們個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只有孔子自己心裏清楚,臉上露出了笑容。


 ※ ※


  中土傳統倫理觀強調「父慈子孝」,亦即先有「父慈」,才會衍生出「子孝」的倫理,故父母應為子女創造條件,培養教育子女。而父母對子女應盡的基本義務有五:


  一者愛念子女。


  二者供給無乏。


  三者令子不負債。


  四者婚娶稱可。


  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財物盡以付子。


  所謂「愛念子女」即是指:要關愛、呵護自己的子女。


  所謂「供給無乏」即是指:子女尚未成年、沒有能力自力更生前,父母必須盡撫養之職。


  所謂「令子不負債」即是指:子女還沒有賺錢能力,父母不要讓子女背上負債,造成精神上及經濟上的壓力。


  所謂「婚娶稱可」即是指:在子女適婚年齡時,應為子女備辦婚嫁。


  所謂「父母可意,所有財物盡以付子」即是指:時機成熟時將家產托付給子女。父母年老之後,必然要退出社會舞台,因此在子女長大,又有能力負起家中的責任時,為人父母就應該在適當的時機,將家產管理權轉交給子女,這也是為了維持家庭興旺發展之需要。


  有了父母的慈愛,子女也應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此「五事」包括:


  一者增益財物。


  二者備辦眾事。


  三者所欲則奉。


  四者自恣不違。


  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


  所謂「增益財物」即是指:為人子女應該依各人的技能賺錢,設法為家庭、為父母增加財物,擴大財產。


  所謂「備辦眾事」即是指:要為父母分擔憂勞。因為父母操勞一生,含辛茹苦將子女撫養成人,到年老之時,子女應為父母分擔辛勞,以免父母操心,而這也是一種相互布施的展現。


  所謂「所欲則奉」即是指:要盡力滿足父母的欲望。父母操勞一輩子,晚年應當有幸福安穩的生活。因此若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為人子女就應當隨父母的意思奉養一切。


  所謂「自恣不違」即是指:不應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尤其是父母所交待的事要做好,不違父母意。


  所謂「所有私物盡以奉上」即是指:父母若有所需,子女必須以自己的一切財物奉養父母,這是做人子的孝敬奉養父母長輩的根本之道。


  如果沒有父母就不會有下一代,父母生育子女、養育子女、教導子女,此種恩德比天還大,故為人子女者,應該依以上五事來孝敬、奉養父母。俗云:「家有二尊佛,不孝父母,奉神何益?」只拜神而不孝順父母,此乃是不切實際的。一個人若能慈孝父母者,未來必有增益,而無衰耗。


虛原雜誌-2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