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攻義者不祥,危安者必困。

 

  景公想起兵攻打魯國,向晏子徵詣意見。晏子回答說:「不行。魯國君主好施仁義,老百姓擁戴他。喜施仁義的人,安寧;受擁戴的人,上下和睦,魯國開國君主的遺風還保留著,所以不能攻打它。


  攻打仁義的人不吉利,破壞安寧的人必然陷入困境。我還聽說這樣的議論,攻打別人的人,德行一定要足以安定自己的國家,政治要足以使他的百姓和睦相處。國家安定,人民和睦,然後才可以與兵去討暴虐的國家。


  如今,您沉醉酒樂,而行為不正。德行無法安定國家,卻加重徵收賦稅,急促行使命令,無法使人民和睦。德行不能安定的國家就有危險,政令不能使百姓和睦就可能產生動亂。自身擺脫不了危亂的局面,而想討伐安定和睦的國家,是不行的。


  不如整頓政令,而等待魯國國君的亂政。魯國國君亂政,上怨其下,然後再攻打魯國,便顯得很有仁義,獲得好處也很多。仁義多,敵國就少,利益多,百姓就歡喜。」


  景公說:「很好。」於是沒有攻打魯國。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前世有修行否?

 

蓮生/文


  我一向會觀察弟子們的根器,這關係到「前世有修行否?」


  我觀察弟子根器,先看心量:


一、心量狹小的,是指眼光只看目前,有利益他自己的就做。


  沒有利益的就不做。


  就算根本上師指示他做,他也不肯做。


  他知道三惡道是痛苦的,只希望將來能有財富、美俊、地位、等等,下輩子不再受苦,最好昇天。


  (這類弟子的根器較多,但,我知道這是前世沒有修行)


二、心量略寬一些些,是指他的眼光,不只想目前,也想到未來的發展。


  目前及未來均想到。


  對六道輪迴不喜。


  想要到佛國淨土。


  一心一意的想修行,能夠得到上師的加持,本尊相應,護法擁戴。


  (這一類的根器也不少,有一日一修,這一類的弟子,前世有修一些)


三、心量最廣最寬,一切都無所謂,也不要緊。


  無比的忍辱。


  無比的逆來順受。


  無比的捨棄自利,發大菩提心。


  得失不放於心。


  想修行解脫輪迴。


  利益眾生為第一。


  做任何事,也是「無為」、「無所求」,得道也好,不得道也行。


  放鬆自己。


  能很快的進入三摩地。


  發大菩提心。


  (這一類的行者,根器最好,也就是他前世有修行的表徵,這一類的弟子,八風吹不動)


  穩定,道心堅固。


  前世有修行的:


  是平和的。


  不會擾亂不堪。


  煩惱少。甚至看破煩惱的根源。


  他很容易入眠,心中沒有心事,他也很容易入定。


  上師教他的法,他彷彿已知曉這個法,一學就會。


  不迷戀己身。


  很樂意的想幫助人!


  深入經、史、論。


  知曉三輪體空。


  前世有修行的人,其人往往是有大菩提心。


  證悟到物的本源。


  出離心很重。


  他只在等待成就,心也不動搖,只等著到瓜熟自然落。


  也是禪定的等待解脫!


  (這種有修行的人,是上根器,很難找得到)


  前世有無修行,我是用觀察法。


  一、心狹。


  二、心寬。


  三、心最寬。


  我看出,我們有一個「XX」,心量最狹,又亂吹牛,此人,完蛋矣!


盧勝彥文集第261冊《定中之定》前世有修行否?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無以自之所能相傷

 

  有一天,西閭過坐船要到黃河東岸去。在半途時,西閭過不小心跌到水裡,多虧船夫拋下纜繩,才把他拖救回船上。


  船夫問西閭過說:「你為什麼要冒險渡黃河呢?」


  西閭過回答說:「我要去遊說諸侯,讓他們重用我。」


  船夫掩口偷笑說:「你掉到水裡,連自己都救不了,又怎麼能夠說服諸侯,讓他們相信你,重用你?」


  西閭過說:「你不要拿自己擅長的本事來嘲笑批評不如你的人。你有沒有聽說過古時候隋侯曾擁有一顆寶珠,價值連城,是隋國的國寶,可是用這顆隋侯寶珠來作彈弓的彈珠,卻嫌太大了一點,可能還沒有泥巴做的泥丸更好用。干將、莫邪是天下著名的寶劍,用它們來切割東西,可以削鐵如泥,斬金似木。可是如果你用干將,莫邪來補靴子,還比不上只值兩個銅板的錐子呢?


  同樣的道理:你成天生活在波濤洶湧的河水中,你當然如履平地,在這方面我承認我不如你,可是如果要你去遊說諸侯,在萬乘之君面前侃侃而談,打動國王的心意,禮聘你作宰相,你能夠嗎?」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一張紙,一疋絹

 

  《誌公禪師過現未來因果經》


  武帝又問:「世人得聞佛法,微妙廣大,能度生死,有欲為僧學道,超出輪迴。何故幼入空門,受師恩德,不喜為僧學道,反起邪惡狼心,將山門錢米搬去還俗,娶妻受用者,後日如何?」


  誌公答曰:「此輩罪根深厚,福力淺泊,不信出家是解脫道,不知懺悔是安樂行,這等人從畜生中來,初轉人身,邪心易熾,正法難知。吾佛法門中錢米,卻是海外行糧,如同官物一般,或是念經禮懺,或是布施齋僧,種種皆是佛祖餘糧功德,庇蔭脩行弟子養膳。三心不了,信施難消,況復搬去反俗,娶妻受用,畜髮是生尾,眠妻臥鐵床,有日無常到,追見老閻王。那時節,我蛇王菩薩方纔與他算數,將他九玄七祖六親眷屬,打落無間地獄,自己魂靈入地獄如箭,恰似秤陀落水,再無出期。」


  又曰:「當初有個楊和尚,是個德行好僧,在山修行,功成果滿,忽日思維雲遊外方,方纔發足起程,就被蛇王扯住。汝要還疋絹去。」


  楊和尚曰:「我在山門並無過犯,為何要我還絹。」


  蛇王對曰:「正是汝無過犯。是你當初在我常住,拿紙一張,包果子寄奉母親去了。算至於今,該還絹一疋。」


  楊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學道者,幾多糊作亂為,敗壞山門者,你都不去尋他,如何獨來扯我?」


  蛇王曰:「他眾人不學好,糊作亂為,憑他自作自受,我豈不去尋他?待他陽命將盡,我不容他,銖錄對算,打他地獄,受罪滿足,罰出陽間,作種種福,生償還人之夙債。你今肯入地獄,我也不來扯你!」


  楊和尚曰:「拿紙一張,如何要還絹一疋?」


  蛇王對曰:「我昔日在靈山會上,受佛囑咐,教我管顧山門常住之事,故我當時,對佛發大誓,愿毫茅寸草,什物諸般,凡是我山門物器,吾等盡皆掌管守護,十方信施,進門有數,出門註簿。日長三分,夜長七分,一日一夜,對充利息。我發誓愿,磚瓦成灰,吾纔不管,所以算至於今,你該還我山門一疋絹去。」


  楊和尚,見說分明,膽碎心寒,連忙拜倒,萬望寬恩,容轉俗家,辦來還你。


  蛇王讚曰:「善哉!善哉!快須辨來還我去,兔作負恩欠債人。」


  和尚回舍,即取絲銀三兩,填還常住,拜辭伽藍,乃作偈警誡後人:


  日打勤勞夜坐禪,免得伽藍算飯錢,

  若不依吾言警誡,墮落地獄萬千年。


  說偈已畢,只見雲生足下,騰空而去。


  蛇王菩薩復作偈曰:


  蛇嶽靈至不可欺,威靈顯應不思議,

  昔日靈山會發誓,荊茅寸草盡為持。

  侵害山門人絕種,偷盜常住禍相隨,

  不信但觀楊和尚,拿張紙去絹還歸,

  若不填還常住去,萬劫輪過沒了期。


 ※ ※


  學佛布施,沒有貪求,絕不重財貨。須知天下財物,各有其主,不昧了天良而亂取,致生損人利己之事。故欲學聖賢,要見利思義,常抱住一個義字,對於學道修行的人,更加重要。


  古時帝王,如堯舜禹,都能把江山讓人,而看破紅塵之客,連財產家宅都拋棄,何況那不明不白財物,焉敢亂取,污我的清操。人身寶貴,未知幾世修來,為妄貪假財物,而損壞莫大品行,豈不可惜。


  故修道之人,不但不偷盜財物,若能戒到細微之處,就是男子,對於一草一木,女子對於一針一線,皆不敢妄取;而借物件,要經過主人的手,借錢財,該還就還,更要捨財培德,以功培果。為消解歷劫的冤障,須終身不犯偷盜之戒,這是和儒家義的意義相同,以及道家五行中的金字一樣是也。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說話閒聊看場合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令人嘆為觀止。飛行一會兒時間,蓮台悄悄降落在一個醫院的病房上空,只見病房內有一位病人臉色紅通通,旁邊有幾位家人正在說話。原本這位病人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就在談話中突然有一位家人提到要分家,此時床上的這位病人突然臉色變得火紅,一時間身體產生變化,嚇壞了所有人,於是立即呼叫醫護人員前來。


   經過醫護人員了解狀況之後,立即聯絡醫生,將病人送到加護病房,不久從加護病房傳出來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這位病人必須緊急救護及觀察。消息一傳到家屬耳中,所有人瞬間目瞪口呆,一句話兒都說不出來。〉


菩薩:每一句極其簡單的言語或言論,原本看似都是很平常的,但是這一句平常又簡單的話語,若是同在不對的場合中,將那些不必要的言語述說出來,那可就非常容易造成一些不可收拾的局面出來;有時候自認為很平常的一句話,乃是會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


   原來這一位病人患有高血壓之症,如今加上子女們有人又於此時提出要分家的意見,雖然是家人之間的言論,但乍時卻令這位病中人氣得高血壓再大幅的上升起來,因而造成中風。這個結果,乃是在場的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因此便可知悉,病中之人乃是經不起任何一句刺激的話語。


   若是陪病或探病的所有人,言語不能對病人有所鼓勵與安慰,那麼勢必將導致病中之人,由於內心的氣惱,從小病迅速轉化變成了大病;至於原本已經病情嚴重者,或許將因此斷送一條寶貴的生命,這種情況亦都很有可能。


邱生:面對病中之人,確實應該避免掉一些不入耳的話語。大眾平時應該多說一些鼓勵人的正面言話,對於正常的人或是已經在養病中之人,就連本身都會比較好。


菩薩:理當如此,否則一個本來就已經身體患有疾病的人,耳中又聽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言論或話語,聽在耳裡乃是悲傷在心中、氣憤在心中,這豈能不加重患者的病情乎!


   世人很容易因為一句不堪入耳的言語,會令所有的人聽到之後心情起伏不定,尤其是生病中的人,更加不可予以言語刺激之。


邱生:〈一會功夫,蓮台又轉到一處職場,有一位年輕人正在面試,旁邊跟隨一個朋友。原本面試結束,老闆有意錄取這位年輕人,豈知跟隨在旁邊的朋友,忽然冒出一句話:「你上次那件竊盜案,處理得怎樣了?」


   年輕人聽到朋友的問話,乃如實的回答這位朋友,兩人的對談竟埋下禍根。


   原來那位老闆事情雖然忙碌,耳根卻非常的清晰,很清楚的聽到二人的對談,就因為這一句話竊盜案處理得怎麼樣了,聽在老闆耳中,內心非常的不是滋味,於是立即將這位年輕人的錄取表,移至不錄用的案卷裡。〉


菩薩:世間人很輕鬆的講出一句話,竟然能將一個人的前途給毀滅掉,可見若是分辨不清楚在什麼場合,該場合所能說的是什麼話語,這是一種極其可悲,又令人感到可憐與無奈的一件事。雖然二個人可以無所不談乃是很好,但無所不談只限定於私底下以及居家裡,能夠盡情暢談;但有一些事情並不能拿到外頭亂講,尤其是才剛要面試找工作的重要時刻,豈能壞在一句話的不謹慎呢?


   要講述一句話很簡單,但要講對一句話語以及想要述說一些符合各種場合的話語,更是大大的重要。其實這位年輕人的事情,也並不是沒有任何話題,可以運用在找工作時,將之拿出來當話題談的事情,這位年輕人乃是曾經有過拾金不昧的善舉,更曾經參加過幾次公益活動的隨行,旁邊的朋友居然不去提出這些對年輕人找工作能加分而有助益的事情,反倒是拿才剛發生的事情,在面試這種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向年輕人提問,就豈不是誤了一個人美好的前途。


邱生:原來身旁有人無心的一句話,都能影響主角的吉凶福禍,可見言語別逞快才好。


菩薩:對。身邊所有人的任何一句話,只要不符合各該場合,嚴重時會牽連到主角在該場合的行運,斷送掉主角原本可以有貴人的機會,乃至往後的人生旅程都波折不斷。


邱生:看來大家必須更注意自己的言語,縱使事情與自己絲毫無任何關連,亦不該讓自己之一句言語,或隨意述說的言論,造成不慎,反而害了親友的前途,這才是做人的道理。


菩薩:是的。有時候一些事情與自己不相關,但若是自己當時也有在現場,如果此時本身未能製造對旁人的益處,亦不應該使自己成為剝奪旁人將要成就的妙益,這便是世間人於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的真實意義。


邱生:〈剎那,蓮台又轉換到了一處宴會的地方,一時新郎與新娘正喜悅的在喝喜酒,席間雙方親友甚多,其中就有一位富裕的人向這對新人敬酒,突然間富人對著新娘子冒出一句:「恭喜!恭喜!妳又嫁了一位好老公。」


   話語方落,宴席中的眾人乍時無語,這對新人亦啞口無言,幸好男方有一位長輩靈機一轉,委婉的言道:「這些不愉快都過去了!確實值得恭喜。」當下男方那位長輩藉以這句妙智慧,化解了原本很凝重的氣氛,讓宴席間又開始展現歡笑聲此起彼落。


菩薩:在喜氣的場合就該述說歡喜氣氛之言論,以及談論祝福的話語,縱然不太會說話,簡單的「恭喜」二個字,皆可營造快樂的氣氛;除了這些祝福的話語之外,就不應該任意說話了,才能避免彼此的尷尬與不喜悅。


邱生:原來在喜宴上也有那麼大的學問,大家確實應該謹記才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廿二回 說話閒聊看場合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逢昔日富豪

 

蓮生/文


  在「神行」中,被一人叫住。


  「盧師尊!盧師尊!」


  我回首望他,原來是認得的,在陽世,他是一位大富豪,有妻、有妾,後來,妾掌大權,經營不善,倒了。他由於是富豪傲氣,並未皈依我。


  我問他:「今如何?」


  答:「落魄!」


  「妻與妾?」


  「妻亦亡故,妾已改嫁。」


  「子女?」


  「四散。」


  「陽世還有事業嗎?」


  「全拱手讓人了。」他落淚:「我後悔未聽師尊之言。」


  「我對你說了什麼?」我忘了。


  他說:「凡事應該要守本份,有了妻子,不要妄想小老婆。有了三家工廠,不要妄想第四家更大的。人事要看清楚,用人唯才。你說我癡心妄想太重,能守就守,千萬不要鑽謀險路。」


  「後來呢?」


  「我娶了妾,妾心想掌大權,卻把事業弄垮了,她用的人全是自己的親人,企圖心大,卻份外營求,所以全完了。」


  「你在冥間有何過?」


  他答:「一、不安義命。二、好色喪身。」


  我說:「你只一妻一妾,哪算好色,有錢人娶妻妾的很多。」


  他答:「盧師尊,明的是一妻一妾,但,暗的也有幾位。我原本精神充足,筋力強壯,但沒有節慾,由於淫慾過度,所以也就虛脫夭亡了。」


  「這是邪淫過份!」我嘆息。


  他說:「還是你修行好,你有正心之法,靜時閉目,存想虛空中的天理,充滿身子之中,一片光明清淨,人的習氣全沒有了,佛光熠熠獨耀,還是你行。」


  「你也可以呀!」我說。


  「我還是皈依你吧!我現在就皈依!」他說。他跪下求灌頂加持!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逢昔日富豪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厭人者,人恆厭之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


  有一個心理學的教授在課堂做了一項小測驗,他要班上的同學寫出班上哪些自己很討厭之人的名字,但不要給別人看到。


  有人一下子就寫了一大串!有的人寫了兩、三個,有的人僅寫了一個,也有少部分的人絞盡腦汁,但就是一個也寫不出來。


  後來教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寫出越多討厭之人名字的人,自己的名字也越常出現在別人討厭的清單內!


  越容易討厭別人的人,其性格也越易被人排斥。


  再仔細觀察,那些寫出較多討厭者名單的人,在班上似乎也都較不快樂。


  詩人奧登曾說:「人受惡意之作弄,必作惡以回報。」


  如果你厭惡別人,別人必然也會厭惡你。


  如果你對人冷淡,別人也會回以冷漠;如果你經常批評別人,你也會接收到許多的批評;如果你總是擺一張臭臉,沒錯,別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


  所有你給別人的,都會回到你身上。


  同樣的道理,當你帶給別人歡樂,你就會得到歡樂;帶給別人祝福,你就會得到別人的祝福;如果你經常讚美別人,不久你也會聽到有人在讚美你。


  你讓他人經歷什麼,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


  所以,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朋友,你就必須先對朋友真心,然後你會發現朋友也開始對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樂,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快樂。


  己所欲,施於人,如果你想被愛,就要先去愛人;你期望被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你要想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


  你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怎麼對你;你給別人什麼,別人就回報你什麼。


  說得更坦白一點就是,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的。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觀心十門

  第一言其法爾︰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耍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


  第二出其觀體︰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三語其相應︰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


  第五誡其疎怠︰然渡海應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觀體︰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第七明其是非︰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之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而研之。


  第八簡其詮旨︰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會,旨觀何得復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夫再演言詞,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方移則言理無差,無差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胤耳。


  第十妙契玄源︰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


  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一頁下─二四二頁中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少小離家老大回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家纍纍。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卷四。古詩三首之二


  十五歲就跟著軍隊征戰,到了八十歲才退役返家。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同鄉的鄰人。問他:「我家裡還有什麼人?」


  他回答:「遠遠望過去,那一片長滿松樹及柏樹的墳地就是你的老家。」


  走近家門,看見野兔從狗洞中出入,野雞在屋樑間穿梭,庭院裡長出野生的稻穀,水井周圍長滿野生的葵菜。舂好稻穀來煮飯,採下葵菜來做羹湯。羹湯和飯沒多久就都熟了,卻不知道煮好的飯菜要給誰吃。走出家門向東遠望,眼淚不禁滴了下來,沾溼了衣服。


  這是一首敘事詩,大約完成於東漢晚期,描寫一個老兵退役返鄉的情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況,具有時代的意義。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雖然不像唐代詩人李頻的〈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但對於即將回到幾十年不見的家園,心中始終忐忑不安,因此在半路偶遇同鄉人時,吐露出內心深處的疑問:「家中有阿誰?」


  鄉人雖沒明言,卻暗示他家早已成了一堆荒墳,可以想見,老兵的心中有多麼悲痛與絕望。對他而言,對家人的思念是這幾十年來的精神支柱,能夠活著回家與家人團聚是心中唯一的希望,如今,他熬過了六十五年,眼看著多年的盼望即將實現,卻在最後一刻美夢碎滅,他心中的痛卻無人可以傾訴,於是茫然遙望東方,淚滿衣襟。


  唐代詩人王翰涼州詞:「古來征戰幾人回?」本詩的老兵雖然得以從戰爭中生還,但他沒有木蘭詩中的主角木蘭那麼好運。木蘭征戰十年,凱旋而歸,有家人夾道歡迎;老兵從軍六十多年,好不容易可以退役返家,迎接他的卻只有已成了廢墟的家園,以及在屋中亂竄的野兔和野雞,此情此景,真教人情何以堪?這首詩可說是反映出長期戰亂對人民所造成的苦難。


  「戰爭」這個議題,長久以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之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是中國歷史不變的定律,細數中國各朝代的興替,幾乎跳脫不出這個魔咒。孟子也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孟子。滕文公下》)「分」的時候,天下大亂,各割據勢力相互兼併、爭戰,使得民不聊生;「合」的時候,雖然政治較為清明,國家較為安定,但伴隨著富強之後,往往是對外用兵。


  例如漢武帝北伐匈奴、唐太宗遠征對外用兵,雖然名為「治世」,但人民仍盼不到真正的天下太平。元散曲作家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點出了在朝代的興亡與政權的更迭之下,最大的受害者始終是無辜的百姓。


  只要真正的太平盛世還沒有到來的一天,人民就無法完全逃離戰爭的除影,也因此與戰爭相關的題材,一而再地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歷久不衰。


《中文經典100句:古詩源》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大圓滿「空部」

 

蓮生/文


      金剛經是解釋「空部」的最好註釋。其中有一偈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而梵本的金剛經還有四句:「應觀法界性,即諸佛法身,法性非識境,自能證如來。」


  這「空部法」原是空觀,是空一切法的,也即是一切一切完全點滴不漏的還真如空性,這修法的大心要,反而是「無念無觀無住」,祇是在安住正定之中空一切相,消滅了一切法。


  「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全消滅了的時候,六根就空了,而這種境界,返妄歸真,是超出生死的。心經中說明「照見五蘊皆空」,實是以光來代表三寶,而光明與自性交融無二,身心完全清淨,這也是「一心三觀之空觀」。


  至於「空性」如何表示,根本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我個人體會出,把人的意識,轉識成智之後,這第一識到第八識完全清淨了,就是接近成佛,這種第八識的完全清淨,就是「安住明空三摩地」,這是「空部法」的無上成就。


  大圓滿法的「澈卻」就是「空性」。


  大圓滿法的「脫噶」就是「智慧」。


  從無住立一切法,離了一切相,了悟了真空之理,修法而無法可得。這是先攝心內證,變成了「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不染了萬境,深深得到真空無相之妙,但卻是「真性常自在」的。


  這大圓滿的「空部法」,修持者若住「明空三摩地」,一旦完全悟了,可算是「空有雙離」,完全得到究竟。


  也有人說,「空性」不實際,其實「空部法」是最上乘的佛法,是自性即佛的,祇要在修法之中忘了法,且把自身也「坐忘」了,完全與「法身」相契合了,這即是「空部」之成就,自性修持,是最為首要的,無上正等正覺,正是大圓滿之「空部法」。


  昔日,釋尊在世,讚揚須菩提尊者是「解空義第一」。須菩提所修持的,正是大圓滿的「空部法」,須菩提的心要即是;「四大皆是假的,五蘊也是沒有的,一切都是空寂的。要知道人身的本源也是空的,既然人身是空的,法也是空的,由人空而證得了法空,這是鏡花水月的空相世界,人間百年的幻夢而已,由此更知十方世界的萬象森羅,全歸南柯一夢,徒有這短暫的現象而已,其真性仍然是空寂的。」


  須菩提的「證空義」:


  人空。


  法空。


  空性本明,入如來藏中,圓照法界。不著人身,亦不著於相,連空相亦不著,完全不受虛妄生滅現象的影響,完全無礙,本來的覺性就是佛的覺性。


  這方面的修持,先觀六道眾生的生滅變遷,完全是剎那不止的,而我們看了世上的眾生相之後,就知道人生如戲,人生如夢,也知道全是短暫的現象而已,由此便可領悟了空性,常常如此的修觀習定,身心一下子便消除了百千劫的業,一剎那之中,便覺悟了,入了如來藏心,便得了一個自性如如。這即是「人生虛妄不實,借法修持真性,密是無形無相,澈底明白至理。」


  有許多弟子告訴我,上師所言皆知,但,色不容易「觀空」,事實上「色身之美」,其實才是大不淨,肉身之內,實在沒有潔淨之物,如骨,如腥血,如屎尿,如毛髮,如皮肉,無一潔淨,死後之惡臭亦然如是。有「色心」重的弟子,要把「美色」看成白骨一具,若見「美色」,如見「白骨」一般,「色心」就不會起,這就成了「色空不二」,這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不二,空念亦空,這是「無生法忍」。


  蓮華生大士祕密教導我修「大圓滿空部法」,雖然一切是空,但仍然要借禪定入手,通攝一切有心定於明空一境。先離了一切昏沉及染念,使一切心意平等,引發功德,在靜慮中達一心境界,到了寂止的空境。


  這當中有:「空門法中,應當靜處結跏趺坐,正身端坐,雙手結定印,閉目以舌抵齶,令心安住,不使分散。」


  「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


  「數息守意,相隨不散,止觀雙運,還空入靜。」


  蓮華生大士在教授此法之中,並未在穴道貫以真氣,祇教授了一句真言:「嗡。司巴瓦。速達。洒爾瓦。打爾嗎。司巴瓦。別速朵哼。吽吽呸。」


  我在大圓滿「空部法」中的悟境,曾入「一字金輪佛頂」的三摩地,原來一字輪王佛頂,是大日如來與釋迦牟尼佛的本性,一字金輪之中,又分為大日金輪及釋迦金輪。


  在成佛儀軌經內有言:「一字金輪,變身成金剛輪王遍照如來身,其服飾若素月,一切相好,莊嚴其身,戴金剛寶冠,輪鬘為首飾,具眾寶莊嚴,持智拳大印,或五智拳大印。」


  一字金輪有咒:


  「普隆吽」。


  「勃嚕嗡」。


  「嗡部林」。


  「紅冠聖冕金剛上師」入「一字金輪」的如來三摩地,嚐遍了空性的法味,大佛頂有甘露水,此甘露水即是「空性」,大日如來的本性,釋迦如來的本性,即是「空性」的甘露水。


  此「空部法」並無有法,一切法均是借的,要得到這「無上密」的甚深禪定,一定要真正的金剛上師祕密指授,否則一般人無法行到如此的無上境界,此乃上師親自傳授,無法說出的大祕密。


盧勝彥文集第56冊《密教大圓滿》大圓滿「空部」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共同外敵

 

  於魯成公十六年六月,當時晉軍準備進攻鄭國,鄭國急忙向楚國求援,晉、楚兩大軍隊終於在鄢陵會戰。


  晉國大夫范文子不是很想打這場戰,他主張要留下一個外在的敵人,時時警愓眾人協力、一致對外,否則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下,大家就會把精神花在彼此的權力爭奪上,晉國的內政必定會開始紛擾。


  這場鄢陵之戰最後是由戰略得宜的晉國獲勝。而誠如范文字所擔憂,打贏這場戰的晉厲公,想藉此大展君威、削弱國內卿大夫的勢力,因此重用了一些佞臣,為他打擊有勢力的卿大夫。


  不料,這些卿大夫很快反撲,不僅殺了佞臣,最後還殺掉晉厲公,晉國內部陷入混亂,對外的霸主地位嚴重受挫。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佛具一切智

 

  一日,世尊在樹下打坐,看到二人抬著一頭豬從跟前過,就問:「這個是什末?」


  有人就說:「佛具一切智,連豬都不認識嗎?」


  世尊說:「也須問過。」


  又,


  世尊因有異學問:「諸法是常邪?」


  世尊不對。


  又問:「諸法是無常邪?」


  亦不對。


  異學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對我?」


  世尊曰:「汝之所問,皆為戲論。」


 ※ ※


  智者,智慧也,為人適應環境之普遍能力也。世事繁冗,務要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有此智慧,則足以應付日常,一切事物。


  佛家釋智慧之意甚為詳明:


  天台云:「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名智。」


  肇師云:「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別謂之慧。」


  大品經云:「於菩薩名為道慧道種慧,於佛名為一切智一切種智。」


  法界次第云:「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閡,名為智慧,即梵語般若是。」


  佛分智有二種:一曰世間智,一曰出世間智。所謂世間智者,於世間法一切事理明瞭,雖達明瞭一切事理,而未捨塵相,還有事障;所謂出世間智者,於出世法一切明暸。能忘卻一切,盡深事障,盡消理障。故佛以滅妄相渡,後此覺性、以智明慧,滅諸無生無滅,以妙智慧上求佛道,以悲下渡救眾生,自渡而渡人,以普渡眾生為主,期得佛院之果也。


  智者,明哲妙法妙理,而能退藏者也。人生在世,忙忙碌碌,為名求利,花花世景,奔聲奔色,造業受苦,舊業未除,新映又造,愈造愈深,愈轉愈沉,永難斷煩惱障蔽,故眾生速斷煩惱而證佛果,以達智增,智增而本性敏達,雖道深而能自悟,理妙而能自徹矣。


  智者,博、知、達、命、窮之謂也。人之有知,無不發於心,心通其事,真實不虛,而不蒙蔽其心,作事合道與義,是謂真知。故真知者,知吾智慧之為也,心靈所知,靈應莫測,知事抑知物,必得中道,而后方可通達事物之至理,以應萬端,而達其道,且人之心也。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四章 智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植善於前

天上聖母 登台


聖示: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可得人助,若能時常予人方便,何怕運不開。可,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叩見恩師聖安!


聖母:免禮!


文筆:恩師開示,讓徒兒有很深的感悟,以前在公司假日同事常請我代整寫資料,徒兒雖然累的眼冒金星(一天上班十三小時),但還是都會幫同事整寫資料,日子久了與同事的關係也不錯。有一次電腦中毒,開會的資料不見了,我心急如焚,大家一起幫忙想辦法搶救資料,甚至四處打電話問朋友或電腦工程師要如何搶救資料,此時此景看在眼裡真的感動在心裡,我何其之幸,讓大家為了我的事情人仰馬翻,深怕我會被記過,雖然還是無法挽回資料,但當時真的很感恩大家雪中送炭之情誼。


聖母:因徒兒樂於助人之個性,對同事之請託皆盡心盡力,因而結下善緣,是以一朝有難時,大家便會齊心協助共度難關,『植善於前,獲福於後也。』時間已晚,準備靈遊著書了。


(隨師登上水雲一路飛馳,涼風清徐少了白天烈日的酷熱::)


文筆、今夜探訪之目的地已到達。(只見水雲停駐於池塘之上:。)


文筆:恩師,今夜要探訪魚兒嗎?(只見池塘裏只有一些些的池水,


魚兒因水不夠多、魚身有的浮露在水面上、游的甚是辛苦。)


聖母:非也!徒兒可看見一年輕之少女,正提著水桶往水塘裏倒水嗎?


文筆:徒兒看見此少女身材瘦小,正提著裝滿水的水桶往水塘裡倒水,這是為什麼呢?


聖母:因水塘無人照護,又逢夏天酷暑水份被蒸發,而此少女見之不捨,心想:『水不夠,魚兒一定會因水乾枯而死掉,好可憐?』,於是起悲憫之心,每天下班後便會載著幾桶水來為魚兒增添水量,讓魚兒不會因水乾枯而死亡!


文筆:看著她瘦小的身子提著這麼重的水桶,為受困的魚兒增添水量,徒兒看了好感動,一個慈心善念卻可以救活許多魚兒的生命,所謂『道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在日常生活中為弱勢的族群(無論是人類或動物)發之憐憫心、慈悲心,助其一把這就是『道』。


聖母:然也!因其一念之善行,便可救助諸多魚兒之命,故此善行經夜遊神之登錄,轉呈貴人院,註錄其十年工作上皆得貴人之相助,一路榮升至副理職位。


文筆:善人有善報,如實不虛,徒兒亦替此少女開心,『功德』不一定侷限在道場或金錢,其實可以『隨手做功德』,例如門前的巷道髒亂,可以把它清理乾淨,讓人車行駛皆通暢亦是莫大的功德。


聖母:徒兒所言亦然!今夜靈遊探訪至此,吾等回院::院已到,徒兒靈體入竅。可、吾退。


文筆:徒兒恭送恩師聖駕!


禍福一念間-第十回 生活即是道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自己做的自己受

 

蓮生/文


  不管怎麼說,說來說去,天上人間有一個不變的「法印」,這法印正是:


  「自己做的自己受。」


  我舉一公案:


  須菩提尊者在岩洞中靜坐。諸天雨花讚嘆。


  須菩提說:


  「空中雨花讚嘆,是何人?為什麼讚嘆?」


  天上發聲說:「我是梵天,敬重尊者的善說般若。」


  須菩提說:


  「我於般若未嘗說一字,汝為何讚嘆?」


  天上聲說:「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


ð


  第二段:


  須菩提尊者一日說法。


  帝釋天撒下花雨。


  須菩提尊者乃問:


  「此花是從天得耶?從地得耶?從人得耶?」


  帝釋天答:


  「不耶。」


  須菩提再問:


  「從何得耶?」


  帝釋天舉手。


  須菩提說:


  「如是,如是!」


ð


  前面第一段,悟者可以體會有二個大義在:


  第一、佛性無說者,佛性無聞者。


  第二、自己若無做,自己就無受。


  我寫出這二則大義,其深奧的義理,實在不可思,不可測。


  我不想多說些什麼,再說下去,就是畫蛇添足了。


  這世間,無說者,無聽者,無證者,般若般若,如是如是。


ð


  我再講解第二段:


  花雨撒下:


  誰得?天、地、人?


  帝釋天舉手。


  須菩提尊者說:


  「自然是帝釋天得。」


  「自己做的自己受!」


ð


  我今天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你今天恭恭敬敬的敬禮「蓮花童子」,其實真正受禮者是自己。


  你今天把「蓮花童子」毀了,其實真正把自己毀了。


  你今天修護摩供養「佛菩薩金剛護法諸天」,真正受供養的正是自己。


  你今天唸佛持咒,天也未得,地也未得,人也未得,而得者是自己。


  你今天修懺悔法,原來「自己懺悔自己,自己消自己的業。」


  一句話:「自己做的自己受。」


  如果一個人守戒律,不是為佛守戒律,不是為菩薩守戒律,其實只是為自己守戒律。


  如果一個人破戒律,佛不破,菩薩不破,等於是自己殺了自己的慧命。


  你不敬師。


  就是不恭敬自己。


  你不恭敬自己。


  自己還想受人恭敬嗎?


盧勝彥文集190《無所謂的智慧》自己做的自己受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儀禮之重要

 

  以前我有一個女同事,她剛從學校畢業,對工作充滿了熱誠,做起事來也相當認真、努力。


  但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她被老闆開除了。理由竟然是幾封電子郵件。


  原來,她負責的工作是對外與作家聯繫,某天有個名作家跟老闆說:「你們公司新來的小姐,應該注意一下郵件往來時的禮貌。」


  雖然作家的語氣十分婉轉,但老闆看到她寫給作家的電子郵件,卻火冒三丈,最後開除了她。


  原來,她寫的電子郵件只有短短一行字,例如:「什麼時候會交稿?」、「文章過長,需刪兩百字」。


  少了開頭的招呼、結尾的屬名,更不見「請」、「謝謝」、「對不起」,顯得非常無禮。


  她因此失去了工作,覺得非常無辜:「我不是故意的。我和朋友寫電子郵件,都是這樣的啊!」


  社會愈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愈頻繁、愈緊湊,為了貪快、貪方便,我們常把不該省的禮貌給省略了。現實生活中,「沒禮貌」往往會讓我們因小失大。


 ※ ※


  現今娑婆世界,芸芸眾生,忙碌無暇,求暫閑一刻不得,以致疏失儀規禮節於無形而不自知;導致儀失禮沒,各自心中不古,外鬥內爭而視之平常。奈何人之禮缺久哉,儀甚遠矣!豈怪乎此象之顯,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成形。於今,禮教儀規尚須由修子做起,以立標杆,以為楷模,而再漸漸揚禮展儀于世人,至盼三千大千世界諸原靈子皆得能返璞還原,重得聖教禮節,精修儀規。


  禮者,從無憎怒起,乃時而顯慈眉善目於平常,見面之招呼少不得,離去之告辭不可無,逢人須笑臉迎之,每于食時,但請眾人共膳之。不但同門敬如兄弟姐妹之手足情誼,更須尊長者如吾父之長輩,待禮更不可輕忽。對於善信大德亦須視如己人,對禮更不可失之。以禮儀之俱足,使大德頓感親切,倍覺溫馨而有所依靠。能如是行,則濟世渡民輕而易舉,蓋因有禮有儀而能召感大德之聚合。


  故修子莫輕禮失儀,人若失去禮儀則人必顯輕浮,更遑論品格之高尚。至此企盼禮儀之複歸於娑婆也。


修道心法衍繹-第七章 儀禮之重要

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敬衣不敬人

 

  昔日,有一個窮和尚,身穿破衣裳,手托缽,來到一座富豪人家的宅第,化緣飯食,富豪見之,立即予以趨離。


  有天窮和尚脫下破衣裳,換上錦衣華服,再度來到富豪家中,富豪見之,隨即請入內廳,奉為貴賓,並立即備妥一桌素齋招待;此時,只見和尚脫下華服,放置桌前,將素齋供奉於華服前面。


  富豪不解和尚何以有此舉動?和尚言:「施主看重的是我的華服,而非我的人格品德;也就是說,你今天是請我的華服吃飯,而不是請我吃飯哩!」富豪聽後,當下慚愧至極。


  此一故事,乃和尚善巧方便教導眾生,勿為外表所困,而誤解真實意義也。


 ※ ※


  我富貴時,別人來奉承我,只是奉承我的權勢、地位而已;


  我貧賤時別人來侮辱我,只是侮辱我的貧困、寒酸罷了。


  然而,根本不是尊奉我本人,我何必高興?


  根本不是輕視我本人,我何必生氣?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半截道理

 

  技師在退休時反復告誡自己的小徒弟:「無論在何時,你都要少說話,多做事,凡是靠勞動吃飯的人,都得有一手過硬的本領。」


  小徒弟聽了連連點頭。


  十年後,小徒弟早已不再是徒弟了,他也成了技師。


  有一天,他找到師傅,苦著臉說:「師傅,我一直都是按照您的方法做的,不管做什麼事,從不多說一句話,只知道埋頭苦幹,不但為工廠幹了許多實事,也學得了一身好本領。可是,令我不明白的是,那些比我技術差,資歷淺的都升職加薪了,可我還是拿著過去的工資。」


  師傅說:「你確信你在工廠的位置已經無人代替了嗎?」


  他點了點頭:「是的。」


  師傅說:「不管你以什麼理由都行,你一定得請一天假。因為一盞燈如果一直亮著,那麼就沒人會注意到它,只有熄上一次,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他明白了師傅的意思,請了一天假。


  果然,第二天上班時,廠長找到他,說要讓他當全廠的總技師,還要給他加薪。


  原來,在他請假的那一天,廠長發現工廠是離不開他的,因為平時很多故障都是他去處理的,別人根本不會處理。


  他很高興,也暗暗在心裡佩服著師傅的高明。


  薪水提高了,他的日子也好過了,以後,只要感覺自己不被重視,他便要請上一天假。


  每次請假後,廠長都會給他加薪,究竟請了多少次假,他不記得了。


  就在他最後一次請假後準備去上班時,他被門衛攔在了門外。


  他去找廠長,廠長說:「你不用來上班了!」


  他苦惱地去找師傅:「師傅,我都是按您說的去做的啊。」


  師傅說:「那天,你只聽了半截道理就迫不及待地去請了假。」


  他急切地問:「師傅,那還有半截道理是什麼?」


  師傅意味深長地說:「要知道,一盞燈如果一直亮著,確實沒人會注意到它,只有熄滅一次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可是如果它總是熄滅,那麼就會有被取代的危險,誰會需要一盞時亮時熄的燈呢?」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大笑大笑大笑

 

蓮生/文


  杭州,龍興,有一位「宗靖禪師」


  他初參訪「雪峰禪師」,在廚房做事,服勞役共十多年。


  有一天,他「露膊」釘簾子,雪峰禪師看見了,預言:「你將來有一千個僧人隨你修行,但無一人得到玄旨。」


  後來,宗靖禪師住「龍興寺」,果然有千僧跟隨,但,風氣所及,只修「戒」、「定」、「慧」三學,果然如雪峰禪師的預言,沒有一個僧人,得到禪門的「玄旨」。


  僧人曾問:


  「如何是六通奇特之唱?」


  宗靖答:


  「天下都去了!」(清淨自持)


  僧人問:


  「如何是六通家風?」


  宗靖答:


  「一條布衲,一斤有餘!」(法味)


  僧人問:


  「如何是學人進前一路?」


  宗靖答:


  「誰敢欺謾你?」(早已清淨)


  問:


  「豈無方便?」


  宗靖答:


  「早是屈抑也!」(早已表明)


  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


  宗靖答:


  「早上食粥,齋時食飯。」(法味)


  問:「更請和尚道?」


  宗靖答:


  「老僧困。」(無話可說)


  又問:


  「畢竟如何修行?」


  宗靖不答。


  只是大笑、大笑、大笑。

  在「宗靖禪師」的這一則公案中,並沒有提及「宗靖禪師」有沒有得「玄旨」。


  但,據我的觀察,「宗靖禪師」是得「玄旨」的,只是他的千名弟子,無法從「宗靖禪師」這裡,得到傳承的「玄旨」。


  在僧人與「宗靖禪師」的對話中,「宗靖禪師」也有殊勝之處,例如:


  「如何是六通奇特之唱?」


  「天下盡去!」


  (這天下盡去,唯悟者能說出,聖弟子當知,天下盡去,是什麼意)


  「如何是學人前進一路?」


  「誰敢欺謾你?」


  (這誰敢欺謾你?指的是自身清淨真如,本自清淨之意)


  「畢竟如何修行?」


  宗靖禪師只大笑大笑大笑而已。


  (聖弟子當知道,所謂明心見性,實非修行所能證得的,宗靖禪師也只能大笑特笑了)


  哈哈哈!


  嘻嘻嘻!


  嘿嘿嘿!


  天上天下無如我也!


  宗靖禪師之下,無得「玄旨」之人,這是他的弟子根器都不夠。


  我傳授「真佛密法」之外,又傳授「真佛禪法」,我們的聖弟子中,已得「玄旨」的人,已有多位,可見真佛弟子,天下第一,最是無敵。


  哈哈哈!大笑三聲。


盧勝彥文集207冊《拈花手的秘密》大笑大笑大笑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沉迷聲色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是一個能主動隔絕欲望物件的典型例子。


  有一次,令尹子佩請楚莊王赴宴,他爽快地答應了。子佩在京台將宴會準備就緒,就是不見楚莊王駕臨。第二天子佩拜見楚莊王,詢問楚莊王不來赴宴的原因。


  楚莊王對他說:「我聽說你在京台擺下盛宴。京台這地方,向南可以看見料山,腳下正對著方皇之水,左面是長江,右邊是淮河,到了那裡,人會快活得忘記了死的痛苦。像我這樣德性淺薄的人,難以承受如此的快樂。我怕自己會沉迷於此,流連忘返,耽誤治理國家的大事,所以改變初衷,決定不來赴宴了。」


  楚莊王不去京台赴宴,是為了克制自己享樂的欲望。由於楚莊王能注意與欲望物件保持一定距離,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後,「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成為一個治國有方的君王。


  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能控制欲望,有欲望並不可怕,關鍵是不要被欲望牽著鼻子走。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那麼,你最好遠離那些令你迷惑的物件。


 ※ ※


  哈哈!癡哉世人,總為身邊各種事態所迷、所惑,有者迷於酒而醉天天,或為酒而醉連連,不正事業;有者為色所迷,傷身敗腎,聲名掃地,或損及倫理道德;有者為財所惑,終日沉迷於賭場,或是迷戀於各種之賭局上;有者迷惑於垂釣上,讓魚兒哀叫聲連連;有者迷惑於各種不同的嗜好上,實在說也說不完,可見知世人所迷惑者太多了。


  上述所迷所惑較之不好,但如果過度沉迷於好的方面上,亦屬不佳。如有者過份專心於事業上,整天從早到晚就是奔波忙碌,甚少休息,請問賺那麼多的錢財,自己不加享用,不是太傻了嗎?甚至於遺留給子孫,而子孫不知善用,反而惡處,那你不就是成了罪魁禍首了嗎?在世人一般眼裡,認為這種人不錯啊!那請問這種人生有多大意義呢?除非真正致力於慈善事業,那就另當別論。


  世人有者沉迷於讀書研究上,但既已入迷,就是不好因為會疏忽於其他方面之上,如身體之健康、或是在為人處世、或是在人倫道德上總是有其缺失在,無法完美,所以說,在好方面的迷惑,也有其錯誤之存在,不得不慎也。


  世事之迷惑,要想適切除去,當然惟有靠修持來建其功了,因惟有修持,心有所其定與靜,不會輕易受惑,故而修持的好處就在於此,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希望世人能於此多加探討,並勉勵自己。


惑 第二十六章 迷惑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何謂無明

 

濟公活佛 降


詩曰:夙世無明種苦緣,解脫遠距九重天。

   明知修道多艱困,仍舊堅持鬥霸權。


  一個人生死輪迴的主因是「無明」與「貪愛」,到底什麼是無明呢?


  在《雜阿含‧閻浮車經》中記載: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無明,到底什麼是無明呢?」


  舍利弗對閻浮車說:「不知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的種種關聯影響;對於佛、法、僧寶無知;對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知;對於善業、不善業、無記業無知;對內身心無知、對外身心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即稱為無明。」


  在《雜阿含‧無明經》中記載: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所謂無明,到底什麼是無明呢?」


  舍利弗回答說:「無明者就是『不知道』。」


  摩訶拘絺羅又問:「不知道什麼呢?」


  舍利弗回答說:「色是無常的,卻不知道色是無常的;色是會磨滅消散的,卻不知道色會磨滅消散;色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卻不知道色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受、想、行、識也是一樣……。也就是說,對於五受陰如實不知、愚昧、不明,即稱為無明。」


  在《雜阿含‧拘絺羅經》中,舍利弗對摩訶拘絺羅說:「對於色的形成,以及色是如何集起、如何滅去、滅去的方法不如實知;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即稱為無明。」


  所以,「無明」並非指不懂手機、汽車、電腦、建築……等世間聰明才智,而是指不知與「生命解脫」有關的真理,如不知五蘊、不知六入處,不知有過去世、不知有未來世,不知道四聖諦、緣起法。因此,就會認為有一個能主宰、恆常不被改變的「我」存在著,進而被我見、貪愛所駕馭,而生死輪迴。這也是智者與愚痴凡夫的主要差異。


  昔時,有一位名叫塔薩羅哈的皇族,擁有一個戰鼓,名為阿那迦戰鼓。


  此鼓聲音渾厚清澈,遠在四十里外的人,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


  然而,經過無情歲月的洗禮後,這個嶄新的戰鼓,鼓身周圍慢慢出現裂痕,鼓皮也有小破損。因此,塔薩羅哈將裂痕處更換了新木片,破損的鼓面也修補了新的鼓皮。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更換,最後,原來的木片及鼓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雖然這個戰鼓仍在,也一樣被稱為阿那迦戰鼓,但已經完全不是原來的那個阿那迦戰鼓了。


  身心不斷變換的過程也是一樣,當一個人出生後,歷經幼年、童年、青年、成年、老年,身心的組成可以說是完全不同了。但是,被「無明」蒙蔽的眾生,依然堅定地認為都是同一個人。就如同一位七、八十歲,遲暮之年的老人,正在述說著他三、四十歲時的輝煌過往,並且認定那個時候的他和現在的他都是同一個人。


  因此,這個人的「心」會一直被五取蘊所束縛、驅使,不斷生起貪愛、嗔恚,過著愚痴無明的生活,和憂悲惱苦的日子。


證果之路-第廿一章大哉問-何謂無明?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永遠都是輸家

 

  彼得教授說:「管理企業就如同做遊戲一樣,不論是高高在上的企業管理者還是處在流水綫上的普通員工,他們都應該遵守企業規則,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遊戲沒有規則。」


  在企業管理中,每一個人都應該受到制度和規章的制約,如果有人凌駕於企業的制度規章之上,那麼這個人肯定就是企業管理者,因為他就是企業制度規章的制定者。而通常那些凌駕於企業制度規章之上的企業管理者,都是企業中最孤獨的人,他們的決策很可能會贏得員工的支持,但是絕不會贏得員工的尊重,因為員工支持他是迫於無奈。更為重要的是,那些凌駕於企業制度規章之上的企業管理者注定不會管出一個好的企業——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永遠都是輸家。


  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中,大多數企業管理者都會和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雙方在工作中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而他們大多數都處在員工看不見的地方——遵不遵守規則,員工只能夠在他們坐在會議桌上的時候才有可能看到,其他時間員工都看不到,而正是因為缺少了監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偶爾「犯規」一下,只要員工發現不了就好。


  可是,他們中還有一批人因為自制力較差,「犯規」之後便停不下來,結果演變成為為一個凌駕於企業制度規章之上的獨裁管理者——現代企業是容不下任何「獨裁者」,因為他們從來都是企業規章制度的破壞者。


  對於「獨裁者」,彼得教授給予的評價是:「他以為規則是他為別人制定的,可是他忘記了制定規則的人也是必須要遵守規則的人。」對於任何一個企業管理者而言,他們都是企業規章制度的制定者和維護者,如果他們都不去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的話,那麼他們所制定的或所維護規章制度是不會有多少效力的——他們本身就不是合格的執行者,那麼別人又怎麼會去執行那些無效的規章制度呢?


  彼得教授認為,自制力是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擁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如果一個企業管理者連自己都管理不好,那麼他如何去管理別人?所以說,企業管理者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的榜樣,因為只有這樣才夠讓其他員工心服口服,從而按照他們制定的管理制度去做,積極地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現代企業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的著名企業管理者都因為缺乏自制力,最終導致企業失敗並告別輝煌的人生。事實上,這些企業管理者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有著很强的自制力,他們能夠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認真地去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可是等到他們取得了成功之後,自制力就會在別人的讚美聲中一點一點地消失,最後成為企業中的「獨裁者」,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所以彼得教授提醒那些已經成功了的企業管理者:保持良好的自制力遠比享受成功的快樂重要得多,因為這能夠讓你一直處在成功之中。


《彼得原理》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進入無色界天

 

蓮生/文


  我在《佛王新境界》一書中,如此寫︰


  無色界四天,是依四種禪定來分︰


  行者厭惡色之宮殿,覺得宮殿如牢獄,出離色之想,而緣於無邊之虛空心與空無邊相應。


  行者厭惡外空之境,捨掉虛空緣,內識唯心,以識為無邊解,與識無邊相應。行者更厭惡內識之無邊,連識連心均捨離,觀心識均無所有,與無所有相應。


  行者知識乃是有想,故捨離之,變「非想」。而無所有處,是「非想」,連無所有處的「非想」也捨離,於是變「非非想」,於是與非想非非想處天相應。


  這「無色界」的四天,在我修出「淨光」之後,亦想攀登,結果發覺並不容易,此四天不簡單,無梯階可登。


  此四天的四大相應──


  虛空。


  唯識。


  無有。


  非非想。


  當我修成「淨光」之後,站在「無色界天」的邊緣,望著「四空天」,無法前進。


  我自覺,我得「大喜樂」,又修成「淨光」,已經很不錯了,真個是︰


  漠漠煙雲去所,清清天境人家。


  正好靜心寂滅,堪宜種竹栽花。


  每見翠巖來鶴,時聞青潭荷香。


  更勝天台梵唄,仍賽華岳明霞。


  說什耕雲釣月,此間隱逸堪誇。


  坐久幽懷如海,心窗寬廣恆沙。


  但,一到四空天處,發覺空茫茫,縹縹緲緲,氤氤氳氳,一切無邊無際。這是,真禪景象不凡同,大道緣由滿太空,這無色界的理論是有了,但如何修?


  我依《般若經》修,得「空慧」。


  我依《維摩經》修,得「不可思議」解脫。


  我依《華嚴經》修,得三千大千世界之「空輪」。


  我依涅槃三門,「空」、「無相」、「無作」。觀一切法,由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來空,無作者,無受者,如此通達者,能入解脫之城。


  我漸漸有了悟境。


  有一天,我竟然進入「無色界」,進入「虛空、唯識、無有、非非想」。


  大家可能好奇!如何進入﹖


  無階梯?


  我今天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當我停止「大喜樂」的修法覺受時,我又停止「淨光」密練的時候,我靜止一切法,捨棄了一切法,完全無作為。


  我進入「無念」。


  我進入「無想」。


  我進入「非非想」。


  就在此時,無色界的「四空天」我迅速的通過,無邊無際的四空天,被我一腳踏遍了。


  原來進入「無色界」的大口訣是五個字︰


  「一切法皆空。」


  一般禪定的覺受,恬淡虛無,綿綿密密,飄飄渺渺,惚惚杳杳,或是沐浴於光明海中,或是不知心在何處,亦無大小內外,包容宇宙上下十方,高而無頂,低而無底,塞于天地,彌於四海。……


  這一類的覺受全部無有。


  如醉如痴,欲仙欲死,沒有了。


  淨光沐浴,也沒有了。


  此時,我的圓明自性出現!


  我的圓明自性和宇宙至上意識本為一整體,明乎此,我即「明心見性」,「自主生死」了。


  這「明心見性」的境界,也是難以言詮的!

õ

  《楞嚴正脈》云︰


  「無色者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滅身歸無捨厭天人雜處,其類不一,皆無色蘊也,此中盡色趣空,凡夫是其正居,定性聲聞寄居,而異計外道雜處也。又四空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三色空識三都滅,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為增上善果,未出輪迴,不成聖道者也。」


  我個人不管別人怎麼說,我自覺無色界四空天,確實境界太高了,高到根本不可思議了。最高的境界我認為是「無始空」,由因果的理論去推理,則世間一切法,實為無始,更以如來慧眼觀之,則真的一切法皆空,而無始之相亦不可得,這就是「無始空」,有了這樣的理念,才能進入「無色界」。


  除了「一切法皆空」之外,還要「無念」──


  無念就是無妄念也。亦就是正念。《傳心法要》云︰「一念不起,即十八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臺。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


  對於《頓悟入道要門論》談「無念」,我認為很切中其「無念」要旨,錄之如下︰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問︰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問︰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


  一般人讀到如此問答,對「無念」、「正念」、「邪念」應該會有個了解,但,仍然會有些人不懂,不懂的原因,仍然是「無念」的真諦,實在是深不可測,言語文字實無法表達,這一問一答,仍然是「假立名字」,所以,無色界天,名列三界天的最高天,自然是有其原因的,不是毫無緣由的。


  我深深體會到「無色界天」很難進入,不像「欲界天」,行者只要中脈通了,「氣、拙火、明點」能上上下下通行,很快的證驗到「大樂」。而「色界天」也容易些,只要藉「燃滴作用」,不斷的修持,先打開「心輪」,自然心光發露,開始便證驗了「四禪」淨光的境界,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步一步的修上去。


  但,一到「無色界天」,能不能一步登入,那就難說,明明知道「一切法皆空」、「唯心唯識」。「空無邊」、「識無邊」、「心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但,實際上如何實修?

õ

  我曾經修「白骨觀法」,我自覺此法幾乎是「無色界天」的初住境界,這是我個人的感受,但,我看歷代祖師,並無人如此說!


  白骨觀法,如下︰


  專一繫念。


  一、觀想腳背的肉,向兩邊劈開,於是五根骨頭,了了分明白淨如玉。


  二、再觀小腿的肉、大腿的肉,向兩邊劈開,於是白森森的腿部,二條如白玉呈現。


  三、再來是盤骨的肉劈開,盤骨現出。


  四、漸次向上觀想,胸骨、髖骨、脇骨、脊骨、兩手骨、肩骨。


  五、最後觀想,頭皮裂開,頭中諸物及身中諸物(心、肝、脾、肺、腎等),流入地中,地裂開,諸物進入,再封合。


  六、現在只剩下一具白骨人,自身骨節,節節相拄,猶如淨白雪人。


  此時行者,更令心廣大,行者可見一閻浮提眾生,一一皆是白骨人,其數千百萬億。


  再見諸白骨人,周圍四面有大火起,燄燄相次,燒諸白骨人,節節火起,如是火相,流諸骨間,變成大火,此大猛火,橫從空起,我身他身,悉皆化空。


  也可如此觀想,自觀成白骨人,而四方有大火山,皆來集合燒身,自見己身與眾火合,此時觀白骨人已無白骨身,悉為火燒個精光,此時自然得知身中無我。「白骨觀法」的修持,到「一切皆空」的時候,就彷彿有死的感覺,定入一種寂靜及虛空的勝境,彷彿是一種解脫的快樂。


  這種解脫是︰


  是四空天。


  身心滅盡。


  定性現前。


  無業果色。


  從此至終。


  名無色果。


  此法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五百大德聲聞,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等。


  是王舍城比丘摩訶迦絺羅難陀請問。


  而佛告訴阿難及迦絺羅難陀的。


  其中有「三十觀」,除了「白骨觀」,還有「不淨觀」及「無常觀」,地、水、火、風的種種觀法。


  我的「白骨觀法」是簡略再簡略!

õ

  在密教方面,由於修證「大樂」及「淨光」,再想證入無色界的「大空」之中,薩迦證空上師教授了三法︰


  第一,昇空法︰


  以「大樂」心輪內的「」字為主,「」字放光。或者以「淨光成就」的心輪五色虹光為主。


  猛呼「哈」字,二十一聲。


  此「」字或五色虹光,順著中脈到達頂輪,再出中脈頂,昇入太空,漸去漸遠,而消杳不見。


  此時,行者身心完全放鬆。


  進入無念。


  證入「無色界」天。


  第二,觀空法︰


  在萬里晴空無雲之日。


  背日光禪定。


  雙眼不動的目視天空。心不散亂,呼吸又徐又緩,漸漸的將心神寄於太空,而入于定境。


  生「無念智」。


  顯現「空明」之境。


  此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廣狹,方所之分,無所住。這是內、外、密「三層太空」境界。


  證入「無色界」。


  第三,遍空法︰


  心觀眼,眼觀空,是最重要的口訣心要,修持行者之眼,凡是見到的一切,皆視為「空」。


  如︰房子、樹木、山河、石頭、人物、海洋、車船等等,想念皆歸於一空。


  自心與空境融合。則粗妄念消杳。


  身心與空,三無分別。


  無執著。


  證入「無色界」天。


  由前述的三法去修,可證明一偈︰


  體無實執遍如空,


  離我所執自性空;


  無有執著中任運,


  現出無方天空悟。


  (這是無色界的體悟)

õ

  密教認為,禪定中樂特甚,則流轉「欲界」,易生貪欲。禪定中淨光特甚,易流轉於「色界」,和瞋恚相結合。禪定中無念太空特甚,易流轉於「無色界」,和愚痴結合一起。所以,一般密教祖師對大樂、淨光、大空之三種境界,認為三種境界雖好,切不可貪著,切不可執著。


  由如此的認識,我認定密教有如此的奧義︰


  一、宇宙中一切的一切,皆是由空中生妙有,要以不執著之心來喜樂,不生貪婪。


  二、人生的意義是清楚明白及實踐宇宙的真理,這也是人最大的職責,最大的職責,就是開悟。


  三、世俗世界是貪、瞋、痴所覆蓋,只要不執著貪、瞋、痴,就已經開悟了。


  四、自性與宇宙本性是一,是絕對的,不增不減的,不垢不淨的,無善無惡的,如如不動的,這就是真如,這就是佛。


  五、內外大小動靜遠近一如。


  六、山河大地都在自性之中,自性也在山河大地之中,自性在眾生之中,眾生也在我自性之中,彼此無憎無恨。


  七、遍及一切處都是光明,是完全無疵的,其實認真說來邪惡也是光明的,黑暗也是光明的。


  八、無始無明是佛性,由無明中生出佛性。


  九、能夠認知正覺及幻覺,便可以享受永恆及不朽。


  十、無生也無死,無死也無生,這是至上本體。


  十一、開悟就是看到真理的真面目,而世俗就是看到真理外面的那層遮幕。十二、我就是佛。


  這十二條,就是我祕密修練的心語及結晶,文字所顯示的仍然是不夠透澈,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密教的奧義及開悟境界,確實非文字能表達的!


盧勝彥文集122《密教奧義書》進入無色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