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在家修行
北宋的五祖山法演禪師,是四川人,三十五歲出家受具足戒,此後在成都參學,學習百法、唯識諸論。此後又轉而習禪,參拜過慧林宗本、浮山法遠等禪師,最後在臨濟宗楊岐派白雲守端禪師座下廓然徹悟,同時也繼承了他的法要。
得法後,先後住持四面山、白雲山;晚年曾到太平山住持,後來,又遷住蘄州五祖山東禪寺教化學人,因為住在五祖山,人稱「五祖法演」。他的法嗣弟子很多,以佛眼清遠、佛鑑慧懃、佛果克勤最為著名,有「法演下三佛」之稱。
有一天,一位在家人特地到五祖山拜會法演禪師。一見面,就跪下來懇求說:「禪師,我已捨棄世緣,請您慈悲收容,讓我在您的座下出家學道。」
法演禪師認真地看著他,反問:「你是如何捨棄世緣的呢?」
在家人回答:「我放下了我的妻子,所以我的世緣已捨去了。」
法演禪師說:「《維摩經》中有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法喜以為妻,現在,你有妻子你不要,我沒有妻子在找妻子。」
在家人嚇了一跳,沒想到眼前這位大和尚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應對。
法演禪師哈哈一笑,接著又說:「《維摩經》中也說,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現在,家庭都具足了,你何必不要他們,反而要到其他地方找這些呢?誰給你這許多呢?」
在家人聽了,似懂非懂,於是就不出家了,發心在寺院當義工服務大眾。
世俗的人,對於婚姻應該要負起責任,自古以來,男女婚姻不是一時的,而是一世的。無論男方或是女方,必須要知道,夫妻是責任,生兒育女也是責任,為世間辛苦奉獻,更是責任。你放棄了這些責任,想要到另外的地方再找可愛的夫妻、兒女,那裡會有呢?
可惜,當今有些在家居士沒有佛法,只想自了,放棄妻子兒女要去出家,那裡能得道呢?所以,就如《維摩經》中所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這是最好的了!
※ ※ ※
在天地之中,人的性命最真,宇宙間一切的道理,全備於人的性命之內也。夫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須臾不離,離者非道也。人之性,本乎於天,能復本之良知,謂之修道。所謂:道不遠人,人自遠之,失本性之至善,自暴自棄,墜入苦海。
人稟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為萬物之靈長,可載天之大道,若能修性鍊命,成證聖賢仙佛何難之有呢?只在於有志與無志之分耳。有志之人,不論在家或出家,均能修性鍊命。在家者,有妻為朋,有子為伴,雖在紅塵,心可超出紅塵,且能悟知人生無常,一切皆假,非是真實,因而全人道,效天道,自我收圓證果。
修道要求真道正法,遠離旁門左道,天性清明,不染外濁,昭昭正理,啟迪良知良能,復本元真性,超脫生死輸迴,心地永無罣礙,求得真正的了脫。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三八章 修性鍊命,莫辭勞苦
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生命長短之真諦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穀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年逾百歲、鶴髮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遊手好閒地輕鬆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四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問老翁:「為什麼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
※ ※ ※
秋葉落地歸根處,人生何幾得長存。世間人大多想能活得千百歲,這等想法太過於錯誤,凡生命體皆與無常相隨伴,故怎可能會有不滅緣盡時,生命的價值乃在於此身得來不易,懂得利用這短暫生命來作一些利益眾生的事,那才叫有意義,如果只是每天在渾渾噩噩過日子,此生命是毫無意義,更是浪費了可貴的光陰與寶貴的生命。
現代人生活上過得充實嗎?恐不然,時下的人們總是要每天多采多姿的生活,如此才能算是過得有意義,如此是嗎?非也非也,要知一旦心靈迷惑在見聞中的種種形色,則必心靈墮落在每一個形色當中,此時要跳脫這些形色的束縛就難上難,終會面臨的只有心靈上的痛苦而已。一朝這些形色不再,心靈變現出來的就是寂寞孤單,想法無法與現實面融合,此時身心靈定皆毀於一旦,對生命的觀點自會演生無法面對、無法生存下去。
蓋世人應拋棄對形色的迷戀,放下心中的執著,去掉那對形色的貪望,讓心靈能夠永保清淨。利用這生命付出在周遭一切人事物,大愛無私,如此短暫生命才活得真實意義。
慈聖雜誌113期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是教導「仁」的時候了
蓮生/文
由於「蓮喜上師」弟弟,遭遇強盜搶劫,被槍擊死亡的訊息傳來。
我內心大慟之外,我想了很多。
這個人間,已不健康了!
這個人間,愈來愈糟糕,治安愈來愈不好。
盜賊橫行,怎麼辦?
我想:
是教導「仁」的時候了。
《論語》: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仁」是相偶相依,總的來說,人與人是要互相扶持,互敬互愛的。
《論語》: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是「互助」!
這是「同情心」!
這是「孝、悌、忠、信」,是正直的德行。
孔子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又,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
「人之初,性本善。」
「死守善道。」
這是「人道」的精神所在。
我想:
在美國,槍械人人都有,槍擊案比比皆是。
中美洲、南美洲,更糟更亂。
這天下,還有誰,認得這個「仁」字?仁人愛物,這種美德哪裡找?
在這個時代,「禮」在哪裡?「義」在哪裡?「廉」在哪裡?「恥」在哪裡?
我想:
「聖人」在哪裡?
盧勝彥文集第288冊《一籃子奇想》是教導"仁"的時候了
假道伐虢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說:「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的名貴玉石與屈產(地名,均屬晉國領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後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會答應的。」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說:「垂棘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啊。如果虞國國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麼辦?」
荀息於是對獻公分析道:「虞國的國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於這兩件寶貝,您有些捨不得,這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給您的。打個比方,我們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一番話說得晉獻公如釋重負,於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件稀世寶物後,有些動心,打算給晉國借路。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出面勸阻說:「國君可不能這樣做呀!虢國是我們的鄰邦,他們與我國恰似一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係,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是會受凍的呀!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難之際互相救助,這並不是什麼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戰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給晉國借路,讓其攻打虢國。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麼危險的事啊。」
可是,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
晉國憑藉自己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很快就消滅了弱小的虢國。在班師回朝之際,又順便剿滅了毫無準備的虞國。為此,荀息專門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
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笑天下可笑之人
清代有名的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畢秋帆是江蘇鎮江人。乾隆三十八年,畢秋帆任陜西巡撫。赴任的時候,經過一座古廟,畢秋帆就進廟內休息。一個老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經,人報巡撫大人來了,這個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開口,只顧念經。
畢秋帆當時只有四十出頭,英年得志,自己又中過狀元,名滿天下,見老和尚這樣傲慢,心裡很不高興。老和尚念完一卷經之後,離座起身,合掌施禮,說道:「老納適才佛事未畢,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畢秋帆說:「佛家有三寶,老法師為三寶之一,何疏慢?」隨即,畢秋帆上坐,老和尚側坐相陪。
交談中,畢秋帆問:「老法師誦的何經?」
老和尚說:「法華經。」
畢秋帆說:「老法師一心向佛,摒除俗務,誦經不輟,這部《法華經》想來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彌陀佛』?」
老和尚聽了,知道畢秋帆心中不滿,有意出這道題難他,不慌不忙,從容地答道:「老納資質魯鈍,隨誦隨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屢考屢中,一部《四書》想來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
畢秋帆聽了不覺大笑,對老和尚的回答極為讚賞。獻茶之後,老和尚陪畢秋帆,觀賞菩薩殿宇,來到一尊彌勒佛的佛像前,畢秋帆指著彌勒佛的大肚子對老和尚說:「你知道他這個大肚子裡裝的是什麼嗎?」
老和尚馬上回答:「笑口常開,滿腹經論,人間樂事彌勒尊佛。」
畢秋帆不由聲稱好,因而問他:「老和尚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為什麼要拋卻紅塵,皈依我佛如來。」
老和尚回答說:「富貴如過往眼雲煙,人間繁華,又如何比得上西方一片淨土。」
兩人又一同來到羅漢殿,殿中十八尊羅漢各種表情、各種姿態栩栩如生。畢秋帆指著一尊笑羅漢尊者,問老和尚:「他笑什麼呢?」
老和尚回答說:「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畢秋帆一頓,又問:「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說:「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貪戀富貴的人,可笑!倚勢凌人的人,可笑!鑽營求寵的人,可笑!阿諛逢迎的人,可笑!不學無術的人,可笑!自作聰明的人,可笑……」
畢秋帆越聽越不是滋味,連忙打斷他的話,說道:「老法師妙語連珠,針砭俗子,下官領教了。」說完深深一躹躬。便帶領僕從離寺而去。
※ ※ ※
人們在一生當中笑有幾回,苦有幾回,兩者之間恐是苦為最。吾今以六句偈,願世間人閱之,時時笑口常開。偈曰: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跑,五笑永不老,六笑樂逍遙。
世間人常遇諸事起煩惱,此時何不一笑置之。而憤怒是每一個人最易因事物生怒,此時何不一笑置之。再言,世間人常為感情或種種不順起了尋短之見,此時何不一笑置之。又身纏病苦,是每一個眾生隨業承受,在受病苦之際,何不一笑置之。人之身軀隨著時間老化,凡有生命體皆如是,但要明心理是易影響生理,若怕老化,此時何不一笑置之。
上述五種人生經歷苦處,如都能笑笑面對,那自合和六笑逍遙自在。人世間有太多的煩惱苦處,而這些皆是自身種種貪妄執著放不下,導致身心靈無時在苦處深淵,是以一旦能領悟種種苦處源頭由何而來,那定能笑著面對,無何可困惑。
慈聖雜誌 第一三0期
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百辭莫辯
夢想擁有自己愛的小窩的新婚夫婦,終於如願以償,搬進了精挑細選的新居。正當他們洗去一天的搬家辛勞,上床睡覺時,竟然發現這幢房子有各要命的缺點。
這對小夫妻躺在床上,正欲睡著之際,整各床鋪突然猛烈的震動。這事非同小可,經過他們夫妻徹夜不眠的探究,終於發現,只要鄰近的鐵路有火車經過,整張床便會隨之搖撼。先生認為是房子的結構有問題,便叫太太隔日要求交屋的建築公司前來處理,自己趕著上班去了。
建築公司接到電話也不敢怠慢,立即派了一為深具經驗的工地主任前來瞭解狀況。這位工地主任到了現場,聆聽太太詳述飽受折磨,一夜未曾闔眼的經過,正巧又有一列火車行經鐵路,房子內部卻未有絲毫動靜。
工地主任立即質疑:「火車剛才經過,房子並沒有震動的跡象,會不會是你們昨夜作夢……」
太太馬上答道:「不是這裡,客廳不會動,只有臥室李床鋪的位置才會震動。來!我帶你去!」
太太說著,便將工地主任引至臥室,要他坐在床上等待下一班火車通過。賢淑的太太思及孤男寡女同處臥室有所不便,逕自去打理家事,留下工地主任一人在臥室內。
工地主任久候火車經過,等著等著,因太無聊便倚著床邊打起瞌睡來。正巧這時外出上班的先生有事回來,一進臥房,赫然見到一個陌生男子睡在自己的床上。登時怒由心中起,一把揪著工地主任的衣襟,大喝:「你是誰!?在這裡幹什麼!?」
工地主任警覺事態嚴重,睜著惺忪的睡眼,只得吶吶地答道:「如果我告訴你,我在這裡等火車,你願意相信嗎?」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出家的正念
蓮生/文
有一位蕭姓弟子,從東南亞的國家,飛到美國西雅圖雷藏寺欲出家。
出家之前,照往例,我們要先會見欲出家的戒子,談一談話,問一些簡單的問題,了解一下欲出家者的背景,還有身心是否健康等等。
問:「為何欲出家?」
答:「因為失業。」
我們聽了均愣了一下。
「你出家後有何打算?」
「出家後,住有寺廟,吃的方面眾生會供養,這些都不用憂愁,可以清淨過日子。」蕭弟子說。
我說:「這真是三寶和尚。」
蕭弟子聽不明白,問:「什麼是三寶和尚?」
「吃得飽、睡得飽,還有玩得飽,這叫三寶。」
「哈哈!真好!」蕭弟子自己也笑了,有點憨憨。
「你知道出家者的責任嗎?」我們問他。
「什麼責任?出了家四大皆空,可以到處遊山玩水,哪會有責任?」
我們知道再也問不下去了,就此打住,再查了蕭弟子的資料,發覺他以前住過精神病院(杜鵑窩),我們決定婉拒他的出家剃度。
當他知道被拒絕剃度之後,還是傻傻的笑,有點呆頭呆腦。他要求搬到市區的大飯店去住,他同時對蓮寧上師說:
「我不懂英文,你能不能幫忙,叫......。」
「叫什麼?」蓮寧上師問。
「叫金頭髮的,難得來一趟美國嘛!嚐一嚐異國風味。」
「嚇!」蓮寧上師總算聽明白他說的是什麼,蓮寧趕緊搖頭、搖手。
「我們不懂,我們不會。」
這件事,令我覺得出家的正念,確實是很重要的。什麼是出家?出家是出離「在家」的生活,修沙門之「淨行」也。出家人共同的四願是:
一、願濟眾生困厄。
二、願除眾生惑障。
三、願斷眾生邪見。
四、願度眾生苦輪。
(這正是出家人的責任)
出家人要守「十戒」及「具足戒」,這其中有共同的戒律,正是「不淫戒」。
我們這位蕭姓弟子,對出家的正念不知,也不知要「上求佛果,下化眾生」,不知「自度度他,自覺覺他」,這樣的弟子,如果讓他隨隨便便就出家,豈不是「一粒老鼠糞,搞壞一鍋湯。」
盧勝彥文集第134冊《非常好看》出家的正念
施家和孟家
魯國有一戶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愛學儒家的仁義之術,小兒子愛學軍事。
大兒子用他所學的儒家仁義思想去遊說齊王,得到齊王的賞識,聘請他為太子的老師。
二兒子到楚國去,用他所學的法家軍事思想遊說楚王,楚王聽了很高興,覺得他是個軍事人才,就封他為楚國的軍事長官。
這樣,兄弟兩人一個在齊國任職,一個在楚國作官,他們賺的錢多,使家裡很快富裕了起來。兄弟兩人都有顯赫的爵位,讓他們家的親戚朋友也感到非常榮耀。
施家鄰居中有一戶姓孟的人家,家庭情況與施家以前相仿:家境並不富裕,也是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與施家大兒子一樣,好學儒家仁義之術;二兒子也是愛學兵法之術;施家和孟家的兒子還曾經一起討論學問,研究兵法。
孟家為貧窮所困擾,看到施家這兩年很快富裕起來,就向施家請教如何讓兒子取得官職的方法。施家的兩個兒子就把自己的經過如實地告訴了他們。
孟家兩個兒子聽後,覺得這是個門路,於是大兒子準備到秦國去,二兒子準備到衛國去。
孟家大兒子到秦國去後用儒家學說遊說秦王,秦王說:「當前各國諸侯都靠實力進行鬥爭,使國家富強的,無非是兵力、糧食。如果光靠仁義治理國家,就只有死路一條。」
秦王心想:這個人固然有才能,他要我用仁義之術治國就是想要我國不練兵打仗,不積糧食不富裕,這能行嗎?於是,命令軍士對他施行了最殘酷的宮刑,然後將他趕出了秦國。
孟家的二兒子到了衛國以後,用主張發展軍事的學說遊說衛王。衛王聽後說:「我們衛國是弱小國家,又夾在大國之問。對於比我們強的大國,我們的政策是要恭敬地侍奉;對於同我們一樣或比我們還要弱的小國,我們的方針是要好好地安撫他們,只有這樣才是我們求得安全的好方法。你提的軍事治國固然不錯,但如果我依靠兵力和權謀,周圍的大國就會聯手攻打我國,我們的國家很快就要滅亡。假若我好生生地放你回去,你必定會到別國去宣傳你的主張,別的國家發展了軍事力量再對外擴張起來,會對我國造成很大的威脅。」
衛王感到這個人既放不得,又留不得,於是派人砍斷了他的雙腳,然後把他押送回魯國。
孟家的兩個兒子回到家裡,已是殘廢了,全家人感到又悲又恨,他家找到姓施的人家裡責備。施家的人回答說:「不論辦什麼事,凡是適應時勢的就會成功、昌盛,違背時勢的就會失敗、滅亡。你們學的東西與我們相同,但是取得的效果卻完全不同,為什麼呢?這是由於你們選擇的對象不同,同時又違背了時勢啊。我們的做法和行為又有什麼錯誤呢?」
這故事告訴人們:不論辦任何事情,都必須考慮條件是否適合,選擇是否正確,要適應形勢。對別人的經驗不能死搬硬套,不然的話,必定會把事情弄翻。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至誠可感人、化人,人的誠意之至,更可以感動沒有情識之器物。
東晉末年僧人竺道生,江蘇人,俗姓魏,七歲追隨名僧竺法汰出家,並隨師改姓竺。十五歲就登壇開講說法,後至江西廬山向僧伽提婆學習。三十二歲遊學長安,受業於鳩摩羅什門下,參與翻譯工作,而深得般若旨趣。約三十五歲時南返,後二十多年進入思想成熟階段。認為「入道之要,慧解為本」,不拘泥經教文字,能獨立悟解。
當時《涅盤經》只有部分傳入並翻譯出來,其中說「除一闡提(斷絕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剖析經旨,認為「一闡提人皆得成佛」。如此大膽的主張遂引起舊學的激烈反對並視為邪說,而將道生趕出僧團。
那時佛法都傳於長江以北,道生只得往南到蘇州一 帶,落腳於虎丘山,在山上住蓬茅,也沒人聽他講經說法了。
有一天,他聚堆石頭,將石頭當成徒眾講經;當講到一闡提之人可成佛的道理時,見石頭半點反應也沒有,便厲聲喝道:「石頭們啊!你們應該有靈性的,難道一闡提的人就沒有佛性嗎?就不能成佛嗎?究竟可不可以成佛?你們說啊!」
如此連續追問三天,慷慨激昂的演說真誠流露,感動了群石,無論大小,竟都前俯後仰地搖了起來,彷彿點頭同意他的說法。這一幕奇景,被附近工作的虎丘山民看到,「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說便不脛而走了。
後來,一直到北涼曇無讖的譯本《大般涅槃經》傳入,經中果然也講到「一闡提人有佛性,可以成佛。」證明道生說的正確,大眾這才佩服他的卓越見地。
竺道生六十二歲時在廬山精舍登上獅子座開講《涅槃經》,一如往常,反覆解說,聽眾莫不法喜;講完後,雖仍端坐,但見其手上拿的拂塵墜落,已悄然辭世,神色如入禪定,正應了當年道生被擯離京時所發的誓言:「若所解說之種種佛理是正確的,願捨壽時,高踞獅子座上!」消息傳開,當年反對者莫不驚嘆慚愧,悔不當初,更深信其真知灼見了。
「頑石點頭」一詞,便是出自這典故。後人以「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比喻:「誠意之至,感化之深,使頑固無知之人也十分心服。」
※ ※ ※
執也者,心之所繫,而不動搖。姑不論此一「不動搖」是否正確,因此「心執」,幾乎已成頑石不可化!忽略周遭親友、同事、同儕等等之感受,雖未必到一意孤行,但卻是自以為是。
眾生何人也?孔聖人猶不言己無過,何況凡夫俗子?自身之認知、觀念,甚至對事物之判讀,誰人敢斷言無差錯?所以芸芸眾生中,對於執己之見者,好的,謂曰「擇善固執」;不好的,則其形容諸如「剛愎自負」;乃迄儒聖所言:「愚者好自用,賤者好自專」,故眾生對此執于己見,實需深思!
修道之人更是不可有,曰法執、有曰我執;此二執,更是我宗《去執經》首要破除之重點。法執者,仗法而執己見,但其見卻非正見,因為不了教法之真義。我執,乃一切私心之起源;凡人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是以我執根深柢固,卻使此一假我誤了真我!因而我宗行者以迄各教行者,乃迄芸芸眾生,均需慎此執,更要「去執」!
拱衡雜誌第298期-述論:執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煤炭商人
從前,有一個賣煤炭的商人,每天從城外運煤炭到城裡去賣,由於賣煤炭的利潤不很好,所以生活過得很清苦。
他心裡想:「如果我在運煤炭的同時,也幫別人運送別的東西,就可以多賺一些錢了。」
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漂布夫,就跟他聊了起來。賣煤炭的商人說:「你和我一樣,每天都要進城一趟,浪費時間也浪費力氣,為什麼我們不合作,一起搬運呢?這樣一來,你就不必這麼辛苦了,而且我也只要收你一點費用就好了。」
但是,漂布夫看了看全身髒兮兮的煤炭商人之後,用非常有智慧的口氣對他說:「是啊!如果我的布拜託你搬運,的確可以省下不少功夫,但是,我的布卻會被你的煤炭弄得髒兮兮,而沒人敢買。這重大的損失和你給我的那一點點好處比起來,是絕對不值得的。」
※ ※ ※
墨子說:「絲本來是多麼純潔,丟到紅色的染缸就變成紅色;丟到藍色的染缸就變成藍色;我們人在一出生的時候不也是很純潔嗎?可是卻因為後天的影響,就變得形形色色,成為各種各樣不同的人。」
《孔子家語》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世間乃是大染缸,染黑、染黃皆由後天環境而使行為不同,本性遭受蒙蔽,再加上教育及夙業干擾,一生之成就便有不同之化學反應。
到別處不說佛法
蓮生/文
二零零九年七月十二日,在美國西雅圖是「海洋節」。海洋節在「華埠」有一個「聚會」。
這「聚會」是結合「商家」、「藝術」、「宗教」、「餐飲」等等的小攤子。
在「聚會」中,有各東方民族的表演秀,有武術、舞蹈、有大鼓、演奏。
我們西雅圖雷藏寺,也有一個攤位,設立了一座壇城,給人燒香許願及拜佛抽籤,兼賣佛具文物、護身牌等。
我在十二時許到達,先拜了壇城諸尊,叩了一個頭,便四處的攤位走走逛逛,隨行的有「蓮印上師」、「廖師兄」、「溫教授師」、「樊師姐」、「樊子瑄」……。
我走到「慈濟功德會」的攤子,看見舊識「高明善」先生。由於很久沒見面了,總有一種親切感,特別特別很高興!
我說:「你好嗎?」
他說:「差不多。」
「……。」
我問:
「你女兒還在紐約嗎?」
他答:
「她認為西雅圖像鄉下,可能明年會回來吧!」
我念佛:「阿彌陀佛。」
他念佛:「阿彌陀佛。」
我向周邊的慈濟委員,合掌敬禮,向「高明善」先生說再見。又到其他的攤位逛逛去了!
*
有弟子問我:
「盧師尊怎不談佛法?」
我答:
「雲在青天水在瓶。」
弟子問:
「這樣如何度眾生?」
我答:
「遇仙人如何說的人語。」
弟子問:
「盡說些家常話。」
我答:
「不說家常話,無話可說也!」
*
我舉一例:
洪州,漳江,「慧廉禪師」。
僧人問:
「師登上法座,說法正是此時,四眾瞻仰期盼,請師父接引大眾。」
慧廉禪師答:
「我什麼處委屈你了?」(妙答)
僧人問:
「什麼才是垂下慈悲方便,才不辜負人?」
慧廉禪師答:
「也須日好時好地好。」(妙答)
「如何是漳州境?」
「地藏皺眉。」
「如何是境中人?」
「普賢歛袂。」
「如可是漳江水?」
「苦。」
最重要的一句:
僧人問:
「如何一句便可度人?」
慧廉禪師答:
「到別處不得說法。」(第一義)
(我請問聖弟子,為什麼「到別處不得說佛法」是第一義諦。大家可明白,其中甚深意義何在?何不說來聽聽)
盧勝彥文集211冊《一支箭射向蒼天》到別處不說佛法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天律難逃
子不語
從前杭州有一伙流氓惡少,把牲畜血涂嘴上,發誓結盟,背上刺一條小青龍,號稱青龍黨,在鄉裏橫行霸道。
雍正末年,浙江按察使范國瑄捉拿這伙流氓,予以治罪,其中十之八九被殺了頭。不料首惡分子董超,逃脫在外。
乾隆某年的冬天,董超夢見他的幾十黨徒趕來告訴他:「你是青龍黨的頭目,現在雖然漏了法網,可是明年定將被天誅殺。」
董超非常害怕,問有什麼辦法可免死,黨徒說:「只有一條計策,就是去投奔保叔塔附近的一座小廟,拜廟裡和尚為師傅,守佛門法規,也許可以僥幸免死。」
董超跪在老和尚面前,涕淚直流,自述所犯罪行,表示願意剃度,做老和尚的弟子。老和尚一開始還有謝絕的意思,看到他如此真情實意的要改過自新,於是就給他剃光了頭髮,當個行腳和尚,叫他白天念經,夜裏沿着山邊敲木魚,邊誦佛號。董超從冬天一直堅持到春天,修練得很用功。
四月的一天,董超從集市化緣回來的路上,到一座土地廟歇歇腳,竟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夢見他的黨徒來催他說:「快回去,快回去,今夜要打雷了。」
董超驚醒了,趕忙跌跌撞撞回到廟裏。這時天已全暗了下來,開始打雷。董超將夢中的事情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叫他跪在自己的膝前,用兩手的衣袖遮住他頭頂,照樣念經。
不多時,天上的閃電老繞着小廟的棚頂轉,並且連打了幾個響雷,或擊中廟的左邊大樹,或者擊中廟右的大樹,就這樣雷打電閃了七八次,都未擊中董超。
不久,風停雷住,雲散月出,老和尚認為董超的難關已過,就把他從地上扶起說:「從今以後太平無事了。」
董超這才驚魂稍定,拜謝了老和尚。哪知他剛走到廟外,突然電光一閃,接着一聲響雷,他就被擊死在一塊石板上。
※ ※ ※
障就是障礙,障礙見性之路。有障未除,甚難成道。所以信佛不知除障,實是枉費工夫。
障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三類。煩惱障就是無明,業障就是五逆十惡,報障就是因果應得之報。三障之中,業障最重,故應首除業障。煩惱障可以後去,報障因果已定,無法消除。
譬如煩惱障為樹身,業障為泥土,報障為果實。假使去其泥土,則樹無以生,果更不會有。故能除業障,便已足夠。
世人通病,怕果不怕因。做了惡事,等到果報臨身,方生悔意,為時以晚。早知此果,何不當日不種因?俗語有云:「不見棺材不留眼淚」。既見棺材,流淚又有何用?因此,佛亦怕種因,就算善因亦不施種,以免以後受福報。佛怕種因,凡夫怕受果,就是此理。
雨華三集-39-障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無物與汝
甲乙二人同行時,看見有人拉著一車胡麻在陡坡中上不去。
拉車者對那兩人說:「幫我推一下車。」
這兩人問給他們什麼東西作為補償呢,拉車者說:「無物。」
兩人幫他把車推到了平地上,對拉車者說:「拿東西來。」
拉車者說:「無物。」
甲又要求道:「快給我“無物”這個東西。」
這時,乙對甲笑說道:「他不肯給就算了,何必相逼呢?」
甲道:「“無物”給我們,那必定應有一種東西叫做“無物”的」。
乙說道:「所謂“無物”,這是兩個詞合起來表示一種意思,就叫做假名,假借名稱來表示而已,並非要有個實物來相應。」
※ ※ ※
虛空境界寂靜無有染著,唯這有形有相世間,方有變化出不一誘惑,人也因有了這色身,眼、耳、鼻、舌、身、意作用,才會認假為真攀著各種形相,以致心靈本來清靜變得不安寧。
世人何不想想,所有形相有哪個是能永久存在?又有哪個是能永久擁有?一切何不皆是短暫最終還是幻滅。人要懂得用智慧來判斷,更要理出以上真理,不能愚昧讓身心靈,處在各種痛苦煩惱裡,所有相不攀著於您,都是您攀著一切相啊!希世人能早覺悟,不能一再迷昧無知。
慈聖雜誌-第二0一期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
一個牧場主養了許多羊。他的鄰居是個獵戶,院子養了一群兇猛的獵狗。這些獵狗經常跳過柵欄,襲擊牧場主的小羔羊。
牧場主幾次請獵戶把狗關好,但獵戶不以為然,口頭上答應,可沒過幾天,他家的獵狗又跳進牧場橫衝直闖,咬傷了好幾隻小羊。
忍無可忍的牧場主找鎮上的法官評理。聽了他的控訴,明理的法官說:「我可以處罰那個獵戶,也可以發布法令讓他把狗鎖起來。但這樣一來你就失去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敵人。你是願意和敵人作鄰居呢?還是和朋友作鄰居?」
「當然是和朋友作鄰居。」牧場主說。
那好,我給你出個主意,按我說的去做。不但可以保證你的羊群不再受騷擾,還會為你贏得一個友好的鄰居。法官如此這般交代一番。牧場主連連稱是。
一到家,牧場主就按法官說的挑選了三隻最可愛的小羔羊,送給獵戶的三個兒子。看到潔白溫順的小羊,孩子們如獲至寶,每天放學都要在院子和小羔羊玩耍嬉戲。
因為怕獵狗傷害到兒子們的小羔羊,獵戶做了個大鐵籠,把狗結結實實的鎖了起來。從此,牧場主的羊群再也沒有受到騷擾。
為了答謝牧場主的好意,獵戶開始送各種野味給他,牧場主也不時用羊奶酪回贈獵戶,漸漸的倆人成了好朋友。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男身女身的問題
蓮生/文
我再舉一個「男子身」、「女子身」的問題,請大家看看:
舍利弗問散花天女:
「汝何不把女子身,轉化成男子身?」
散花天女答:
「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根本了不可得,當如何轉化?」
即時。
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尊者成為天女相,而散花天女變成舍利弗尊者相。
散花天女問:
「汝何不轉天女相為男身相?」
舍利弗以天女相而答曰:「我今天不知云何轉變為女子身?」
這段往事,令我震撼不已!
男子相。
女子相。
相相固然不同。
但,到了至高的境界,卻是一樣的,要男身即男身,要女身即女身。
男身女身根本沒有分別。
所以,我從來不輕視女子,自從我到了至高境界之後,我知道:
有些男身是女身。
有些女身是男身。
●
這在密教中,對男身女身比較上無分別,男的空行勇父,女的空行勇母,女子成佛的非常多非常多。密教中的金剛亥母,可算是無數女佛中的佼佼者了。
密教戒律中,更明白的指出,不可輕毀女子,壞了自己的慧性。
想想:
觀世音菩薩,菩薩現女身,可是真的是女身嗎?
大勢至菩薩現女身但真的是女身嗎?
到了佛國淨土。
汝自然明明白白。
●
我說:
在至高的境界之中,任何一條路都是通的,男相女相都是不重要的,也即是根本是無所謂的。
這世上有很多人,自視甚高,而且天天在分別計較。
總要以自己才是最高,然後壓倒古往今來的大善知識。
你可要知道,人人都在表現各適其分的尊嚴嗎?
以自己為最高。
他人皆不是。
這正好顯示自己的無知,如果你明白「真質」,就不會有如此狂傲的表現了。
這世界是變化多樣的,我們至高境界的人都了解,愈是精細,愈了解愈深,我們只是誠實而守分。
那些分別計較的人,我覺得令人厭煩不已,不要只知固執一念,才好。
出城。
入城。
六波羅蜜。
覺。
男相。
女相。
表面上好像都不一樣,如果硬要分別計較,豈不是瑣碎而且令人厭煩嗎?
分別計較觸怒了大善知識,豈不是更加失策,自以為高明,卻令人看出固執不通。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男身女身的問題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最可靠的銀行
從前有一位商人,很善於作生意,幾年下來,已經賺進了大量金銀財寶。然而,財產愈來愈多,也帶給他愈來愈多的煩惱。
為了保管財寶的問題,商人每日苦思煩惱不已:假如財產埋在地底下,擔心會被老鼠搬走;選擇藏在水澤草叢中,又擔心被狐狸野獸帶走;如果交由兄弟、妻子保管,又害怕不知不覺中被侵占一空。
這人左思右想,都想不出好方法,於是,他只好天天親自攜帶笨重的財寶,日夜保管,片刻不離,深怕一不小心遺失。
經過一段時間,這位商人發現,鄰近信奉佛教的人們,經常前往佛寺燒香供花,而且回來之後都十分歡喜。忍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他尾隨著其中一名佛弟子來到佛塔。
佛塔前面,有一個缽,信眾在合掌繞塔之後,都一一將身上的金銀財物恭敬地投入缽中。
商人感到疑惑,便請教一旁的法師:「為什麼大家都將財寶投入這個大缽裏呢?」
法師回答:「這是『布施』,別稱叫『牢固藏』,也就是『永不腐朽』!」
商人一聽,心想過去自己為了守著大批的財寶而終日憂心忡忡,但人終究無法避免死亡,再多的財富也不能恆久擁有。如果能將這些財寶布施供養三寶,利益大眾,方能令這些財富生生不息。
「這就是我尋覓已久的藏寶處啊!」商人歡喜地說著,並且立刻將身上的錢財投入缽中。
法師隨即為商人祝願,並開示說:「布施的功德,洪水巨浪不能淹沒,熊熊大火不能燒毀,盜賊冤家無法侵害,時光歲月也無法腐蝕!施主生生世世,將會獲得勝過現在千萬倍以上的福報,法喜安樂!」
商人一聽完法師慈悲開示,所有煩惱疑惑都頓時消除,信受佛法,心開意解,當下證得初果羅漢!
※ ※ ※
天道循環,勢如轉轂,世上無三代之富貴,無三代之貧窮。今生富貴者,乃前世多修陰功;今世之貧窮者,乃前生多作惡業。而富貴能繼續行善,敦功積德,來生還可享福,封妻蔭子;而貧窮能克苦修為,日積月累,來世依然榮華,家道富饒。
如今大開普度之期,富貴所要行善者,如資助建廟,印贈經文善書,造橋舖路,濟困助貧,施茶捨藥等事。而貧窮則惜字、惜物、敬神、愛人、方便。無論富貴貧窮,依此修持,積土成山,積水成海,久久行之,必得善報,樂善之報,如影隨形,上天鑑之甚明也。
關聖闡道篇-貧富之修
危在旦夕
劉海特別喜好談玄論道,與道士交往甚密。
一天,有個道士來訪,劉海以賓客之禮相待。問道士的姓名,默而不答,隻是要劉海拿出雞蛋十個,金錢十文,以每一文錢間隔一個雞蛋,將錢和蛋層層壘疊,十蛋和錢壘成了一個塔狀,而並沒有墜下來。
劉海驚嘆說:「危險!」
道士告訴他:「你身家性命面臨的危險,更甚于此。」
劉海問:「如何擺脫這種危險?」
道士並不作答,而是拿起雞蛋、金錢,擲之地上,然後長笑而去。
原來,道士是說劉海身居高位,這高位就像疊壘起來的雞蛋一樣,隨時有可能墜毀。而要擺脫危險,免去殺身之禍,就要拋棄榮華富貴,就像道士將雞蛋、金錢擲于地上一樣,棄榮華富貴如敝履。
劉海很快明白了道士的用意,當晚擺了一桌豐盛的酒席,美美吃了一餐,然後砸碎所有的寶器。第二天,解下相印,穿上道士的服裝,假裝發狂而舞,出了燕國,遠遊秦川去了。
在路上他又遇到那位道士,道士授給他服丹成仙的口訣。劉海方知他是正陽子,即鍾離權。
兩年以後,燕王劉守光僭稱大燕皇帝,不久就被朝廷剿滅,劉守光遭誅滅九族之禍。而此時,劉海正雲遊天下訪道。後畫遇上了呂洞賓,授之以秘法,乃得道成為真仙。
※ ※ ※
性者在先天本平至靜,故曰:恍兮惚兮。但一落後天,意識漸開,再受種種之外誘,又被氣稟所拘,物慾所蔽,而道心日離。如是之誘惑,致此欲念叢生,漸逞技巧,遂知名利之可欲,而發生種種巧取爭奪之事。所謂罪惡之基,因吾有利慾之心,而慾念之發生,則與吾人有關係。故老子曰:善愛此身,吾患此身,修身養性,能宜心靜。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故人有肉體,求利益而不知足,於是田獵、飲食、聲色、貨利,欲求種種滿足其慾,遂背大道而不能歸本矣。因人有心,心有人心、道心之異。人心者危殆而不安,道心者微妙而難見。人雖上智,亦不能無人;心雖然下愚,亦不能無道心,二者僅差於方寸之間。順此人心則危者愈危,不可收拾,微者愈微。而天理雖公,亦無以制勝人慾之私。
太上道祖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又先哲淮南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穢之;人性欲平,嗜慾害之。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惑而後動,性之害也。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者。即吾修之心,退藏於密。否則一遇外誘,則被引而外馳。故蔽於物慾,如明月蔽於浮雲,本性之道心則日暗,忘其大德。故須用功修養,使本性復明,便所於之心歸元,所謂明性復初也。
故人能無欲,其阻自靜;人能性靜,其性自正,性正則無所不正矣,是以聖人也。欲使天下之正者,先以正人之性為急務也。人之性既正,則善惡真偽之情,性中不有造作;有為之事,心上不生。性之所具者,無不是道心之所蘊也,無不是理。天理既明,天性既復,天道既得,三者合而為一矣。返先天之路者也。
慈懷普澤-述養性之論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好與人爭,前程有限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摩戛搖曳任隨風,一會西來一會東;
節亮枝高青四季,幽篁果毅守初衷。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廿九章 好與人爭,滋培淺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積厚而事業能伸。
白話:
爭強好勝的人,或許能風光一時,但因為眼光短淺,前程終究有限;而不與人爭,經常自我反省的人,福德厚實,因此工作或事業一定能成就發達。
說明:
泥多佛大,水漲船高,此乃自然的道理。但有的人就是愛與人爭,或是逞強好勝,爭功搶利,這種人雖能風光一時,卻很難風光一世。《道德經》有云:「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意即:一個人不可能永遠保持那種強勢狀態,一旦後勁不濟,就會牆倒眾人推。
例如,三國時,司馬昭命鍾會、鄧艾二位將軍領兵攻伐蜀國。鍾會攻克漢中後,被蜀漢大將姜維堵在劍閣以北,久攻不下。鄧艾則繞過劍閣而偷渡到達陰平,在走了數百里的險要小道後,到達江油關,蜀漢守將打開關門投降。於是鄧艾率軍長驅南下,攻克成都,蜀後主劉禪投降,因此滅了蜀國。
但鍾會被姜維用計離間,認為自己是伐蜀的主帥,但鄧艾偷渡陰平,沒有經過自己的批准,攻入成都,搶了首長的大功,可謂顏面掃地。恰在這時,鄧艾在成都擅作主張,做了許多越俎代庖的事,於是鐘會借此機會展開報復,一連數十道揭發其謀逆的密信直抵長安,結果鄧艾被殺,未久鍾會也因謀反被殺。這就是著名的「二士爭功」,兩敗俱傷的事例。
故,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就如「良賈深藏若虛,巧匠斧鑿無痕」般,一定是思謀遠慮,有才德但又不會揚己露才,也就是懂得韜光養晦,避免受到傷害,又善於等待時機,厚積而薄發。這種人有容乃大,也就是「蓄積厚而事業能伸」的道理。
例如古代魯國之君皆有一種放在宗廟中的「欹器」。欹器特點是:當它空虛不盛一滴水時,就會傾斜而無法端正地放置;但若在容器注水太多,它又會自動向另一側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來;唯有在容器中注入中等數量的水,才能端正地擺放在那裡,這就是「中則正」。魯國之君把這奇異的容器放在宗廟中作為「座右銘」,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萬事都要採取中庸之道,適可而止,切不可過分,慎防「滿而覆」,就是這個道理。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一世官九世牛
蓮生/文
我在陰間看見很多的帝王將相,每一位帝王將相都是人間赫赫功名的大人物,也即是歷史名人。
這就是所謂的:「入地獄者帝王多!」
我認識一位有名的文官,官位當得很大,權傾一時,但在冥王面前,卻成了縮頭烏龜,戰戰競競,渾身顫抖,悔不當初。
他大叫:「下輩子,誓不當官!下輩子,誓不當官!以我為戒,下輩子,誓不當官!」
其叫聲淒烈,令人驚心動魄。
冥王命令冥吏:「再給披上牛皮,再轉世去,轉百世為牛!」
我問冥王:「百世的牛,不對吧!一世官九世牛,這是人間的俗語,豈是一世官百世牛?」
冥王答:「你有所不知,一世官九世牛,是久也。依其業報,當牛還債去,債重則久世,債輕則九世,所謂為官者,不知修善業,報應迅速。」
「他犯何業?」
冥王列舉數條:
一、刮地皮。(土地重劃)
二、收賄賂。(大採購)
三、欺百姓。(拆屋)
四、偷工減料。(工程標給奸商)
五、官商勾結。
六、受接待。(嫖賭)
七、作威作福。(清算異己)
我從冥王給的資料之中,看到他表面上,名聲很好,但所犯的貪業,竟然是林林總總,洋洋灑灑,看也看不盡,實在令人吃驚。
我問冥王:「官場五十年,為什麼不為善業?」
冥王答:「頭上寶華冠。」
「什麼是頭上寶華冠?」
「權利慾,財利慾。」
「是由慾造業?」
冥王答:「為官危危!」
我問:「百世的牛如何算?」
冥王答:「他的金屋裡有多少典籍,就是這麼算!」
我在人世間,看見牛耕田,看見牛被擠乳,看見人穿牛的皮鞋,看見人吃牛排,看見牛拉車,看見牛被送入屠宰場……,牛被抽打,牛被切割。
我問:「牛知自己是大官否?」
「知。」
「牛知自己造業否?」
「知。」
所以我知道,當我看牛時,看見牛在流淚,可憐的牛,他知道自己前世是大官,而且是大大官。
我問冥王,做官的,將來如何能不當牛?冥王回我,做了多少事,便取多少事的錢。
冥王說:「只有三個字,守本份。」
我問:「守本份,誰做得?」
冥王的答案是:「千人、萬人喚不回頭。」
盧勝彥文集第187冊《地獄變現記》一世官九世牛
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堯知道兒子丹朱不成材,不能把天下交給他,所以用變通的方式交給舜。
交給舜,那麼天下得到利益,只有丹朱一人受損;交給丹朱,那麼天下受損,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利益。
堯說:「終究不可以用整個天下的損害來讓一個人得利。」最後把天下交給舜。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權力的轉移總是不太平和。改朝換代之際,經常布滿腥風血雨。
從這樣的現象來看,發生在「五帝」(黃帝、顓頊、嚳、堯、舜)時期的「禪讓移交」,可說是一種典範。
這種將帝位傳賢不傳子的做法,是基於「公天下」的理念,也就是不把領導的位置當作家產,而是當成天下人所共有的——被大家公認最有品德和才幹的人,就請他來繼承。
有句古語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我們今天讀堯舜禪讓的故事,應該思考「天下」一詞的含意。
我們不是每個人長大後都有機會當上國家的領導人。但是不論在什麼領域,我們總會遇到「公」與「私」的問題。想想看,在那個關鍵的時刻,你是不是也像堯舜那樣「大公無私」呢?
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道歸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