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歸日常
有道禪師的禪堂裡,除了出家眾的禪者以外,也接受在家信徒進來參禪。他希望在家眾裡,也能出幾位像蘇東坡、王陽明這樣的禪者。
其中有一位叫王德勝的在家居士,他道心非常堅固,不僅對參禪打坐相當投入,還放下家事眷屬,在禪堂裡一住就是數年,即使逢年過節也不回家,只是一心參究。
有一天,他終於對有道禪師說:「我在禪堂裡打坐參禪已經六年了,除了身心的舒服愉快以外,為什麼始終不明白心地功夫?」
有道禪師就說:「現在,禪堂已經不適合你用功辦道,你可以到社會塵勞裡去找尋你的本來面目吧!」
王德勝依照禪師的指示,有時站在大馬路十字街頭,有時就在騎樓巷子口,靜靜地看著車水馬龍的人潮,熙來攘往,車聲隆隆。
有一天夜暮低垂時,他看到一名婦女,懷裡已有一個小嬰兒,背上又背著一個小孩,手中牽著一個幼童,另外一隻手還拉著行李。
婦女的面容疲倦,舉步艱難。王德勝看到這位婦女辛勞的樣子,很想上去幫忙,礙於世俗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雖想跨步向前,卻猶豫了。就在那一瞬間,王德勝廓然大悟。
王德勝立刻回到寺裡告訴有道禪師:「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有道禪師說:「你明白了什麼?」
王德勝說:「腳踏大地,頭頂青天。」
禪師又問:「除去頭腳,踏在何處?頂著什麼呢?」
王德勝再說:「芸芸眾生。」
有道禪師追問:「眾生芸芸,如何盡收眼底?」
王德勝不甘示弱地說:「不離世間!若心無眾生,蒲團上便無清淨法身佛。」
禪師聞言,呵呵大笑。
自此以後,有道禪師總是告訴那些喜好參禪打坐者:
「一個禪者,雙眼看不到芸芸眾生愁苦的面容,兩耳聽不到芸芸眾生悲苦的音聲,心意感觸不到芸芸眾生的需求,就不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菩薩禪者了。」
所以,禪不是自了漢,不是只顧自己而已。假如能夠立大願心,為眾生解除苦難,那才是真正的徹悟吧!
※ ※ ※
道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各種形式,教育世間男女修身立德以及培育正氣能量。
大道隱藏於待人接物之間,隨時做好與人群的應對。恭誠的服務人群,盡其所能解決人人的疑惑與難題,則正法隨之、德行揚之。修道修心,最終必須秉持仁德之歸化,既然歸仁養德,則普行一切善。「善行天下」乃是慈悲行願之寄望,大道隆昌全靠它。每天用心處理周遭一切之人事物,持續耕耘大道真理。以虔誠之心,培養仁德忠義;以柔和之性,秉持慈心。隨時憫念眾生尚多沉淪苦海,則復性歸真之信念必旺盛,廣行仁義之精神必定強烈。
修行之人,隨時心繫眾生,不斷垂佈正法理諦於人群中,淨化乾坤二眾之心靈提昇智慧,使人人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則十方歸仁即在隱微之間。
修行的過程中,正心誠意、行仁培德是待人處世的宗旨,欲擁正心、正行,端賴強而有力之內德做後盾。潛移默化中,乾坤二眾,薰習正德入心識,將大道真理,對外宣揚永不懈怠,恆心毅力則可嘉。
智者,行事以持仁德為志向,仁德所在之處,面對所有人事物,皆圓融自在。至心輸誠歸向仁德,人人秉持仁善努力培育品德,大眾於日常間廣泛普行諸善慧、仁德等事。慈心所在之處,善願力必隆昌,善德亦必與日俱增,仁愛普及,大道昌明。
《太上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大道無私無欲之運行,日夜耕耘,普淨人心;是故,眾生宜效法大道之運行,修身立德,培養浩然正氣,存心倫理道德,力行忠孝廉節,一以報答天恩,二以彰揚大道真理也。
寶德雜誌231期-述論:道歸日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