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入水烏龜頭不濕

 

 

蓮生/文


  蘇州定慧院超信禪師。


  他有三個偈:


  一、


  泥蛇齩石龞,露柱啾啾叫,須彌打一棒,閻老呵呵笑。參!


  (我讀了,哈哈大笑!)


  二、


  若識般若,


  即被般若縛。


  若不識般若。


  亦被般若縛。


  識與不識,


  拈放一邊,


  卻問諸人,


  如何是般若體?


  參!


  (,無干涉!)


  三、


  鶯鶯闌,


  蟬聲急,


  入水烏龜頭不濕。


  鷺鶯飛入蘆花叢,


  雪月交輝俱不及。


  吽!


  (,請諸弟子參,為什麼入水烏龜頭不濕?)


  ◇


  關於超信禪師的這三個偈,我(盧師尊)用一個比來解釋。


  我的解釋是:


  「看電影」。


  例如:


  我們去看一場電影,電影是人生,裡面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黑暗,有光明,有迷惑,有清醒。


  有種種的愛恨情仇。


  電影顯示了人生百態的模樣。


  但,電影就是電影。


  我


  觀眾就是觀眾。


  我們觀眾和電影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電影是電影。


  觀眾是觀眾。


  電影完了。


  觀眾走了。


  我現在要明如下:


  電影──人生。


  觀眾──佛性。


  電影──人的個體。


  觀眾──在的本然。


  電影──環境。


  觀眾──不受環境所縛。


  ………………。


  你若明白這個道理,只要懂得兩者實在沒有干涉,你就能清淨自在。


  不被縛住。


  生死無干涉!


  財無干涉!


  色無干涉!


  名無干涉!


  人體及環境皆無干涉!


  證得了在本然的佛性,那才是真正的解菩提。


  「入水烏龜頭不濕」也是!


盧勝文集第273冊《禪機對禪機》入水烏龜頭不濕

貧窮布施難.布施度慳貪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經云:「貧窮布施難。」因為貧窮,人們往往更加慳貪,難以割捨,因此不斷在貧窮中輪迴;若能清楚明白箇中因果,難捨能捨,便能從貧窮中逃而出。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布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不會造成彼此的負擔,還會給自己的心理帶來更多的圓滿。布施不僅意味著我們自身的富有,而且透露出我們至真至善的心地。布施能給人歡喜的同時,我們也興起大悲心,遠離慳貪,召感無量福德。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五十兩黃金,送到寺院給無相禪師,指明是要捐助蓋講堂用的。禪師收下五十兩黃金後,就忙著去做其它的事情。


信徒看了,對此態度非常不滿,因為在當時,五十兩黃金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給平常人過生活,大概可以過好些年,而禪師收下鉅款,竟連一個謝字也沒有。


於是信徒緊跟隨在禪師後面道:「師父!我那袋子裡面裝的是五十兩黃金。」


禪師漫不經心的應道:「你已經過,我也知道了。」


信徒看到禪師沒有停下步,高聲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五十兩黃金,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難道你連一聲謝字都不肯講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佛像前停下道:「你怎麼這樣叨!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向你道謝?你布施是在為自己做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一種買賣,我替佛祖向你聲謝謝,那麼就請你把謝謝帶回去了,從此你與佛祖銀貨兩訖,你可以不可以?」


信徒聽後,站立在原地,再也不敢動了。


菩薩:布施不是一種買賣,如果摻進了貪圖功名、不敬的心理,那就不算是真功德,人不能為了得到回報而布施,這樣一來沒有價,當然也就永遠不會得到回報。


陳生:學生聽明白了。時時把握好自己的心念,將心打開,善待周遭的一切,其實自己會獲得更多。


菩薩:一句好話布施,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多一點關懷,多一點愛護,多一點溫暖,就能消災去難,甚至化干戈為玉帛。


陳生:一位探險家,穿過森林,看到一位老農夫正在樹旁坐著打鼾,覺得好奇,便上前問道:「老伯!您為何一個人在森林睡覺呢?」


農夫答道:「有一次我正在砍樹,突然風雨大作,倒了許多參天大樹,這讓我省了不少力氣。」


探險家:「啊!您真幸運。」


農夫又:「你可對了。還有一次,在暴風雨中閃電把我準備要焚燒的乾草給點燃了。」


「真是個奇蹟!那現在您是要做甚麼呢?」


「我正在等待一場地震把土豆從地裡翻出來。」


菩薩:越王勾踐之所以能堅持到最後而取得最終的勝利,是因為他有一個更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他忍受著王夫差給他帶來的種種恥辱。


人生之中,沒有甚麼恥辱是你們不能接受的,一切無非都在於心是否擁有一種寬闊、恢宏和慈悲的境界。


諸子謹記在心:偶然發生的恩賜,只是你們偶爾可以懶惰的藉口;但是,當凡事都依賴於偶然的恩賜,你們將一無所有。


陳生:花兒不是為誰開,也可以為自己開;世界不是為誰存在,也可以為自己存在。花未全開,月未全圓,這是人間最好的珍惜境界。因花一旦全開,很快就會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使我們的心有所期待,也有所憧憬。


菩薩:所謂門檻,過去了就是門,沒過去就成了檻。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卻很複雜。困難是能力不,麻煩是沒有找到方法。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的大師,但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言!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212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裴休丞相送狀元子出家



  法海禪師之父裴休,是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唐代河(河南濟源)人。進士出身,官至宰相,虔信佛法,尤好參禪。


  裴休在禪宗史上,與當時的龐蘊、白樂天、李、陸亙大夫等居士齊名,均為著名的大居士。他與山靈祐同門,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


  裴休在宰相任上,操守嚴正,著述頗豐,被宣宗稱譽為「真儒者」。裴休在任「寬惠仁厚、屏息貪欲,更不貪戀錢財、不弄權術、不食葷腥」,常散私財用於施捨、興學、修寺等善行。武宗滅佛時,裴休以重臣之職,盡功名利祿,赤心一片,衛護聖教,使佛教在短短幾年復興。


  裴休送子出家的因緣是由於皇子重病,看盡天下名醫均不奏效,有高僧點撥:遠離紅塵,可得性命。裴休聞知,便決定讓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一來解皇上之憂,盡臣子之忠;二來可使自己的孩子解紅塵之苦;三來也了卻自身入佛門修行之願。


  對此舉動,皇上大為感動,以重禮相待。裴休親自送子入住山密印寺。住持靈祐聞訊大喜,曰:「宰相之子代皇子出家,功德無量,出家敝寺,為山門大壯顏色。」遂賜號「法海」。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學士。但裴休不希望兒子少年得志,便利用代皇子出家的機緣送子出家,並作了《警策箴》,勸勉其精勤向道,莫荒廢出家修道的大好機緣。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莫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勒,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遊,莫嬉戲,出入分明處去。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空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


  點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慧。


  報答爹娘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細讀這首《警策箴》,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個年邁的父親在孩子出家前略顯絮叨的叮囑:在寺院中要勤快,燒香換水、掃灑殿堂、修學誦經,不要懶。舉止要從容文雅,不要頑皮嬉戲。出門辦事,應當向寺院執事明去處。與人相處,要尊老愛幼,謙恭禮讓,不要因為自己出身顯貴而自大逞強。其中,「莫在空門爭閒氣」一句得真是既親切又智慧。


  考慮到兒子過慣了好日子,一入佛門肯定會有所不適應。裴休告誡兒子在佛門中過的是粗茶淡飯、粗布麻衣日子,應該隨緣隨分,不可貪求衣食的享受,要看破「紫羅袍」與「黃金貴」這些世間榮華的虛浮,應該真正用心修道,精勤用功,禮拜如來,求得智慧,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若能如此,則天龍八部都會歡喜讚歎。


  裴休的佛法修學境界,草堂寺的宗密法師是這樣評價的:


  「吾與裴公交佛道久,已知其入佛門、到佛境;及覽《勸發菩提心文》,知其為佛使、行佛事……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勸……所謂洞了自心、德等於佛,非心外求也。洞了形識、空如幻化、非自計我……」


  雖然如此,但作為有情眾生,在送子出家這件事上,裴休仍與世間任何一個父母一樣,心充滿了不捨之情。在作為佛弟子的裴休看來,出家是一件很榮幸的事。但作為一個父親,當他真正送子出家時,面對父子親情,裴休的心情仍然是複雜的。他一方面希望兒子能虔心修道,求出輪迴,廣度眾生,報答父母之恩;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父親,將兒子送入佛門,仍然難以割捨這份親情。在另外一首詩中,就反映了他這兩種心情。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猶稱尊。


  「含悲」二字在此處顯得非常真實,真所謂「難舍能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在這首詩中,裴休仍是苦口婆心地勸誡兒子要常懷善念,種下善根,切忌身在佛門,心隨世間之財色名利,辜負了自己出家修道之本意。在修道方面,應當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堅貞不屈的品行。勉勵兒子立大志、成大器,修行證果,報答國土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


  裴文德畢竟是宰相之子,狀元之身,出家之初,面對寺院的苦行生活,不免發發牢騷。有一天,估計是挑水累了,就隨口吟詩:「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寺院住持和尚靈祐禪師聽了,微笑著隨口:「老僧一炷香,能消萬擔糧。」裴文德聽後,深以為愧,從此收攝身心,苦勞作役。


  裴休還有一首詩是談到送子出家的事情: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在江南江北鷓鴣啼鳴的時節,裴休陪同兒子到江西廬山東林寺參訪,詩中是以「虎溪」代指廬山東林寺。後兩句「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頗具禪機,於山窮水盡的境之時,自然會得個峰迴路轉的消息。與其這是在鼓勵兒子在修道的路上堅持不懈,不如這是裴休在參禪悟道中的心得體會,所謂「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裴文德堪稱大器,沒有辜負父親的一片苦心。他在離開廬山之後,又來到江蘇鎮江市俘山的澤心寺修禪。當時建於東晉時期的澤心寺瀕臨傾毀,破爛不堪。法海發誓要修復寺廟,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籌資修廟,並精研佛理。


  一次,法海在修寺挖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他不為金錢所動,將其上交鎮江太守李琦。李琦將此事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敕令將黃金發給法海修復廟宇,並敕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裴休的兒子法海禪師也成了金山寺的一代祖師。


※ ※ ※


  凡世間人都一樣要聰明智慧,此就應要好聞好學,以正心念開智慧。修行這條路是大善智者走的路,能俗入聖成賢,能證悟成佛,能解一切煩惱,能擺輪迴,如此大好光明大道,世人不早修行實在是可惜啊。 


  末法時期塵業漸深,世人每分每秒生活得快樂嗎?又心靈能清靜嗎?無憂無愁無煩無惱無無明嗎?或許世人貪愛這非實之境,戀上這必空必幻滅世物,然而如自己用心靜思以上等等問題,其實皆是世人每分每秒不斷的在哪裏輾轉,這種情境是天堂或地獄,自心好好想想醒悟吧。


  天地之間,最靈最貴者,人也;而人之生死,皆有其數定,無有違天數而逃死者。可惜世人多沉溺在功名富貴場中,愛欲恩情之,狼貪不已,蛾撲何休,一朝大限臨身,斯時悔之已不及。


  人欲免輪迴,不墮於世網者,莫若「修道」,因為修道乃是升天之靈梯,超凡之徑路。天下眾生處在今生今世,時逢大道普傳,人人有責,透澈人生及早修道以識真諦,遵道奉行,亦為自己超生死輪回,方不來此世間空渡一回。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浪費五穀之報

 

觀世音菩薩登 台


詩曰:穀是養身活命寶。粒粒來處皆辛勞。


   珍惜穀物心惜福。福祿綿綿無煩惱。


聖示: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徒兒參叩恩師聖安!恩師所言極是,五穀乃上天賜於眾生之養命寶,有天雨之滋潤,有土地的培育。如主席九天恩師常開示,五穀乃受天地之滋養,及農夫烈日荷鋤的辛勞而共成,所以若隨意糟蹋便會折損福報,是以徒兒一直謹記在心。而且最近新聞報導全球一年浪費掉的食物可養活二十億人口,預估二○五○年全球食物資源會短缺恐怕會進入飢荒災難期!


菩薩:此之結果乃為必然,過度浪費是『因』,食物不足是『果』因果相續,希世人能珍惜五穀食糧,方能避免日後食物短缺而面臨飢荒之窘境。可,準備靈遊…。


(
隨師登上蓮台,往『陽人覺魂受刑司』飛行…,文筆,目的地已到達,準備下蓮台。)


將軍:卑職參見菩薩聖駕,司主有令,恭請兩位入參訪。


菩薩:免禮,有勞將軍帶路。


(
一行人入…步行進入大殿,只見一女子俯跪於殿前,司主正在審理中,原來是此女子吃飯比較挑食,不喜歡吃的東西便隨意丟棄垃圾桶。)


司主:爾無思此之五穀米糧乃天人共成之物,何其之珍貴?又有多少人陷於粒米難求,飢餓困苦之境,而妳卻只因不合口,便常將五穀之物丟棄於垃圾桶,實糟蹋糧食,罪不可赦!


女魂:司主!我知道錯了,我以後不敢再犯了,因為得來太容易,所以才不懂得珍惜,我會改進,會好好的珍惜五穀,不敢再隨意丟棄,請赦罪,我一定會改的…!


司主:爾喜貪口腹之慾,本司判爾『口潰爛』之刑十日,來人用刑。


(
只見鬼卒將女魂五花大綁於鐵床上,將火燒紅通通的炭火塞進女魂的口中,只聽見女魂發出慘哀之聲,淒厲不於耳…隨後便昏厥過去了。)


鬼卒:稟告司主,罪魂已用刑完畢。


司主:來人!將其送回陽間。


鬼卒:是!(將女魂鬆綁,押出殿外…。)


司主:有請菩薩上座,來人,奉茶。


菩薩:司主辛苦了,今夜帶領正鸞文筆拜訪,尚請司主能指導以利著書勸化,文筆快上前請安。


文筆:學生文筆叩見司主聖安!


司主:文筆免禮,快請起!


文筆:請問司主,此女子所受的刑責回陽間之後會有何種的痛覺呢?


司主:因其只貪一時之口慾,便將不喜愛之五穀任意丟棄,暴殄天物此之行為實不可輕恕之,故本司罰其『口潰爛』之刑,其回陽間後,口會一直潰爛,口破難以吞食下嚥,抹藥求醫亦難有改善之。


文筆:原來如此,希望世人在看到此案例能有所警悟,要不然福報被扣掉了還要再到【陽人覺魂受刑司】來『親炭火』,實在虧大了


菩薩:世人能衣暖食飽,雖為個人之福報,但亦為天恩之賜,應以珍惜感恩之心來對待食物,過度浪費亦造成食物生態之不平衡,將來亦須面臨供需之失衡,故浪費已非個人之問題乃牽連整個食物之供需平衡,實不可輕忽之,可,時間已晚,吾師徒就此辭別。


司主:本司禮送兩位,來人排班送駕。


菩薩:吾等就此辭別。


文筆:學生就此告辭。


(
隨師登上蓮台……)


菩薩:院已到,文筆靈體入竅,可,吾退。


文筆:恭送恩師聖駕。


陽人覺魂受刑錄

方便生意經

 

蓮生/文


  有一弟子,擺地攤賣雜貨,但,時機不好,生意實在很差,所賺的錢,不養家糊口,吃飯也得省。


  有一次到「自助餐店」,家人只能一人一碗白飯。


  (自助餐店的湯是大鍋湯,自己拿湯碗去裝,不用多付錢)


  於是,一家人拚命拿湯碗喝湯,吃白飯。


  餐廳老板注意到了。


  其他客人也很詫異。


  弟子與家人吃到淚流滿面,也非常羞恥,但,無可奈何,沒有錢,苦也!他大叫師尊救命!


  我在「三昧」中知道此事,心中非常難過,便入弟子夢中,教授他簡單的念誦法,因為深一點的他不會。他沒讀書,不識字。


  念誦法是:


  出門生意經。


  一賣就遇到觀世音。


  東也一群佛。


  西也一群佛。


  南也一群佛。


  北也一群佛。


  佛。佛。佛。一切吉祥。


  貨品全賣清。


  那位弟子雖皈依,但,什麼經也不會,什麼法也不會修,什麼咒也不會持,但,實在家計快過不下去了,家中無隔宿之糧,已到三餐不繼的地步。


  我入夢,授「方便生意經」。


  擺地攤的弟子一醒來,卻記住了此念誦法,一柱香,擺地攤出門前唸七遍。


  哈哈!人群一走過他的攤子,便停住步,不忍離去,隨手就買一件二件的。


  生意果然有改變,比以往改好了幾倍,他唸越勤,生意越好,這簡簡單單的「出門生意經」,很好記,很好誦,他好喜歡,菩薩和佛就是這麼方便。


  隨緣救眾生了!

 

盧勝文集173冊《一夢一世界》擺地攤的人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吾君英明

 

  當年宋昭公出逃,到了邊境,長歎道:「哎,我知道我流亡的原因了。我穿著美服站在朝堂之上,數百名侍奉者,沒有一個人不我英俊瀟灑的;我發佈命令裁決政事,數千朝臣沒有一個不我英明正確的。我在朝廷外沒有聽到過有人我的過失,因此我才到了這一步。我陷入困境真是理所應當的。」


  從此之後,洗心革面,改變行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飯菜,白天學習正道,晚上講給他人聽。二年後,美名在宋國境傳頌,宋人派車馬官員去迎接他,讓他重新擔任國君,他也最終成了賢明的國君。


  等到已經逃亡在外,然後才明白存國保位的道理,這就是後醒的人。


原文:


  昔宋昭公出亡,至於境,喟然歎曰:「嗚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數百人,無不曰吾君麗者。吾發政舉事,朝臣千人,無不曰吾君聖者。吾外不聞吾過,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


  於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餕,晝學道而夕講之。二年美聞於宋,宋人車徒迎而復位,卒為賢君。


  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後醒者也。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西方路遙

 

  《六祖壇經疑問品》


  刺史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六祖言:「使君善聽,惠能與。世尊在舍衛城中,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遠。遠,為其下根;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味,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十直,到如彈指,便親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仃佛印水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才只在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如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六祖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鼇,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了然凡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六祖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才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 ※ ※


  西方乃極樂之境,而自身自心不淨如何得到西方?如何極樂?正如娑婆眾生念念彌陀,語語觀音,朝暮不斷,亦不離心,以此之故,唯求往生得住西方,面睹彌陀,恭耹法益。


  但西方去此十萬八千里,悟者那,迷者路遙,何時到彼西方極樂?奉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再除八邪,乃過八千,如此得法十萬八千,西方彈指只在目前。


  大眾須知,自性不淨,已西方。自性清淨,西方那。因有十萬八千,故不向自性求,念念外覓佛,何佛更接迎。是以大眾研之!悟之!心性慎之!


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投毒害人之報

南海古佛 降


聖曰:黃梁世景本如虛。循導善和結緣侶。


   般若黠慧清靈修。德身精持步聖履。


聖示:世人若知行善道者,自當胸懷不須回報之心,方能自在無礙,若有分別其行恐打折扣!希世眾諸生明此理,善事廣行乃為己身增添日後回天道糧,若能心不為境所轉,則其功果大矣!盼能明悟也。可,妙筆靈體出竅。


妙筆:弟子參叩師尊聖安!


古佛:可免,咱們出遊吧!(師徒已往外而出。)


妙筆:時序已近夏,大地一片炎熱,諸靈眾於此中渡日堪稱嚴峻。


古佛:爾不用抱怨,甚多靈生亦同於水深火熱,此景況當不算什麼。


妙筆:弟子知道,諸多靈生其慘狀極需救渡,但弟子只能盡以全力,並無他法。


古佛:欲圓聖業非爾一人可成,此中亦牽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待緣機熟成,自有爾發揮之處!


妙筆:弟子謹記恩師開示,實銘感矣!


(
見蓮台一路飛馳,終停駐於一片大草原中。)


妙筆:此中景物似乎曾經見過。


古佛:然也!未久前曾探訪。


妙筆:難怪如此熟悉。


古佛:此境靈生超過千萬,欲皆探訪,恐百年也無法完成,惟以緣熟劫盡者為先。


妙筆:弟子明白,夙業投入異身者何止千萬,若皆探訪恐無有終期,惟請師尊定奪。


古佛:可,於前方不遠之處,是否見一群靈生正在休憩中。


妙筆:待弟子一瞧。(見前方有一群似乎長角之靈生。)


妙筆:似乎是羚羊嗎?


古佛:然也!爾眼力不差。


妙筆:近來弟子皆有作功課,遍覽諸形,正好有見過,雖不敢確定,經師尊證言果然是也!


古佛:今夜欲探訪之靈生,前世下毒而令他眾傷亡,咱們就調出其靈吧!(見古佛唸動真言,未幾,此羊魂已調至師徒之前。)


羊靈:爾等為何方神聖?為何打擾我睡眠?


妙筆:此為吾師南海古佛,下生則為鸞門之鸞生,今夜有此緣機探求爾前業所造入於寶書,勸化世人勿蹈爾行。


古佛:爾前世所造具有醒世意義,若能從實言出,吾定赦爾罪刑。


羊靈:此事當真?


妙筆:吾師所言屬實,爾儘可寬心。


羊靈:好吧!既有消業之機,當言便是。前世投生在一農家,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還算可以,我至親雖然務農,其心地亦善良,長年因用水問題而受隔鄰刁難,但至親常以人和之心以應之,並言日子能過就好,何必斤斤計較。雖然至親如此思維,但我年少血氣方剛,怎容得如此刁辱,一直想找機會報復。


  某日又因用水問題,至親再遭刁難,更甚者動手打傷至親,當下怒氣攻心,上前欲討公道,怎奈至親勸阻方以做罷。但這一口氣無法隱忍,當晚便利用家中所剩滅蟲方劑,潛入隔鄰家中,於其用水裡加入此劑,本以為應無大礙,頂多就腹瀉而已,但萬萬沒有想到加入劑量太多,隔天便傳出二死五傷之慘劇。


  原本只為出一口怨氣,誰知卻造成如此下場。其後執法單位至此調,未幾,即已到我身上,於前吵架時亦有他人圍觀,當下看已無法抵賴,便一五一十招出,今亦後悔當下所為,實在是…


妙筆:人與人相處當以和為貴,若能學習爾至親風範,今日不致於落得如此慘況。


羊靈:現在什麼已太遲了,經司法單位審定後判處極刑,數月後便伏法,一縷魂煙被拘至冥司,於兩相對案之下無容狡賴經審判受刑投生,今已第五世,未幾將葬身獅口以圓罪愆。


古佛:乃因如此爾報業圓滿將有機再轉人身,故今夜特藉此著書緣機,增添爾轉投人道福基。


羊靈:罪魂感謝古佛慈悲助成,若有機會轉投人身,定修善道以報古佛苦心。


古佛:爾有此心亦不枉今夜之行,吾將知會冥司以利其後作業,可,爾靈入吧!今夜著書至此,咱們回院吧!…院已到,妙筆靈體入竅。可,吾回。


妙筆:恭送恩師聖駕。


塗道悲音-第十三回 莽行無念毒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