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慈後母

 

  周朝的時候,魏國有位慈母,她是孟陽的女兒、芒卯的後妻。她生了三個兒子,而芒卯的前妻則生有五個兒子,但是都不愛這位後母(也就是慈母)。


  然而慈母待他們,卻是非常之好;可是這五個兒子,卻仍不愛慈母。慈母於是就命令她自己所生的三個兒子,不可以和前妻生的兒子享有一樣的待遇。無論是衣服飲食,起居進退,都相差很遠。


  雖然如此,前妻的五個兒子還是不愛慈母。沒多久,前妻的第三個孩子,因為違犯了魏王的命令,即將被魏王處死;慈母非常的憂愁悲傷,從早到晚都十分辛勤的想救這孩子。


  有人對她:「前妻的兒子那麼的不愛妳,妳為何還為他憂愁悲傷,拼命的想救他呢?」


  慈母:「前妻的兒子,雖然不愛我,若是闖了禍,我也一定會救他,替他除罪的;今天我若是對前妻所生的孩子不能這樣做的話,那麼他們不就等於是沒有母親一樣了嗎?他們的父親,是為了他們失去了母親,而娶我當他們的繼母;繼母做了人家的母親,而不愛她的兒子,可以稱做慈嗎?疼愛自己所生的孩子,而忽視前妻所生的孩子,可以稱做義嗎?做人若是不慈不義,怎麼能在這世上立足呢?他們雖然不愛我,而我怎麼可以忘義呢?」


  於是就去遊魏王,魏王被她的人品行為所感動,於是就赦免了兒子的罪,放他回家了。


  從此以後,前妻的五個孩子對慈母非常的親切,就像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一家人都和樂融融。因此魏王就常以慈母用禮義來訓導八個兒子的範例,來教誨魏國的官員。


※ ※ ※


  世人知之,人之心乃主生活一切之本源,如心有偏差,不只行為不正而偏離事理,更而造成種種之困擾與不幸,甚而亦會因此而喪失了本身行為的種種敗行,得思悟也。


  世間多少之為人行事,多少的人與人之相處,因缺少了心之明與正而造成很多之問題。有如婆媳之間之問題最為常見,因為人長輩之心不能明正,致而造成媳婦之不滿,或有兄弟間與父母間心之無法平衡,導致家庭之不能和諧美滿。人與人、朋友與朋友之間無法心存明正,亦致使情感分離,以及甚多事情之分,都是易而顯見之事實,可見心失明正,在生活圈中是多麼的重要。


  故人當養心於明正,即是得先養己心之安然,接著再把事理去執行,不違背良知,就可使得心正矣,心能久正,必得其明。盼世人能知養心之重要,可免自己生活之不能達暢,齊勉。


《思歸覺路》第三十七章 養心明正


2024年5月30日 星期四

大珠慧海禪師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


  師曰:「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


  行者無對。


  師曰:「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律師法明謂師曰:「禪師家,多落空。」


  師曰:「卻是座主家落空。」


  明大驚曰:「何得落空?」


  師曰:「經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是空設於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座主執滯教體,豈不落空?」


  明曰:「禪師落空否?」


  師曰:「不落空。」


  明曰:「何得卻不落空?」


  師曰:「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大用現前,那得落空!」


  明曰:「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


  師曰:「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會名言。」


  明作色曰:「何處是錯處?」


  師曰:「未辨華竺之音,如何講?」


  明曰:「請禪師指出錯處!」


  師曰:「豈不知『悉達』是梵語邪?」


  明雖省過,而心猶憤然。


  梵語具云:「薩婆曷刺他悉陀。」中國翻云:「一切義成。」舊云:「悉達多,猶是訛略梵語也。」


  又曰:「夫經律論是佛語,讀誦依教奉行,何故不見性?」


  師曰:「如狂狗趁塊,師子咬人。經律論是性用,讀誦者是性法。」


  明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師曰:「「阿彌陀姓憍屍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


  明曰:「出何教文?」


  師曰:「出鼓音王經。」


  法明禮謝,讚歎而退。



眾惡之,必察焉

 

  齊威王剛即位的時候,政事都交給卿大夫掌管,由於這些卿大夫貪腐敗,齊國國力日漸衰落,連附近的小國也先後入侵,占領了齊國大片領土,於是齊威王開始進行改革。


  當時齊國有兩個地方官員,一個是即墨大夫,另一個是東阿大夫。朝中許多大臣都稱讚東阿大夫而詆譭即墨大夫,齊威王為了識才重才,於是派自己的親信到兩地實際調


  結果親信調後向齊威王回報,即墨大夫善於治理,他管轄的地區政通人和,他還指揮百姓開墾荒地,使當地獲得很好的收成。只不過他為人正直,從不巴結行賄,得罪了一些朝中大臣,致使他們到處他的壞話。


  相反,東阿大夫主政無能,造成當地民不聊生,田地荒蕪,但他精於奉承,時常給朝中大臣們送禮,使得他們為他大好話。


  齊威王得到了實情後,立即重賞即墨大夫,嚴懲東阿大夫和那些受賄的人。齊國從此政治清明,國力上升,終於擊敗了越、衛、魏等國,收復了被侵占的土地。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篇》


  「大家都厭惡的人,一定要好好考核、觀察他;大家都喜歡的人,同様也要好好考核、觀察他。



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想念停止是真定

 

蓮生/文


  佛


  「戒定慧是三無漏學。」


  我


  以戒為師。


  以定為實修。


  以慧光融合為成就。


  我,實修法門,就是瑜伽法門,而瑜伽即是三摩地。


  所有的佛法全是為入三摩地而準備的。


  我這位上師,可以如此,我是為了教授三摩地而來。

 

  我的傳承是三摩地,是如來的智慧,也是宇宙的大光明。


  現在,我要將我的證量,傳授給足堪接受的弟子。


  你可能會覺得這本書很枯燥,但,當你深入法味之中,得到法味時,你就會知道,這本書,很重要。

 

  我們一般人的念頭,可以分成五等。


  一、散亂。


  一切世俗人均是如此,大部份的人都是思想散亂的一羣。


  眼被色迷。


  耳被音迷。


  鼻被嗅迷。


  舌被味迷。


  身被觸迷。


  意被法迷。


  想念波動不止,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如此翻騰,如同瀑布,如同浪濤一般。

 

  二、昏沉。


  所有的人,都在昏沉之中,睡眠就是昏沉,無法自制的夢,全在昏沉當中,另外還有迷茫、盲目,全在盲心之中。一般人覺察不出昏沉,只有大修行人,才能覺察出昏沉現象,這種狀態,台灣人稱為:


  「恍神」。


  「神不守舍」。


  「心神不定」。


  「迷迷糊糊」。


  這一類的人相當多,如睡眠狀態,這都是昏沉的表現。

 

  三、干擾。


  如果我們在念佛、持咒、頌經、入定當中,忽然另一種想念來了,你念佛會斷,頌經會斷,持咒也會斷,入定也會斷,這些過程中,念來念去,又來又去,這就是「不定」。


  你要把干擾的念頭丟掉,愈丟愈多,使得你的修定,柔腸寸斷。

 

  四、專一。


  你須要不散亂、不昏沉、不干擾,變成「一心」的狀態,思念只集中於一點,而不會游移失心。


  我們修禪定入三摩地,要先學「專一」。


  佛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太上老君


  「人能守一,萬事畢!」


  這都是指:


  「專一。」


  專一是可以訓練的,任何事都要專一,修三摩地的人,隨時隨地都要專一。


  這是一心。


  很重要。

 

  「專一瑜珈」有很多很多的方法,例如,我剛修定的時候,用:


  專注呼吸。


  九節佛風。


  金剛頌。


  寶瓶氣。


  道家「黃庭經」中,有「外景經」、「景經」、「中景經」。


  裡面提到上田上元、中田中元、下田下元,各有諸天人。


  要一一存想,這存想就是「專一」的一種修持法。


  像:


  「白骨觀」。


  「屍爛觀」。


  不但可以滅慾望,也可從其中修「專一瑜珈」………。

 

  五、止念。


  這止念又被稱「止息」或「心滅」甚至是「玄璣停輪」。


  這是念頭完全消滅的狀態。


  這是:


  「無事」。


  「無心」。


  「無生」。


  「無住」。


  「無作」。


  「無我」。


  到了如此的境界,才能算是「真定」,此時已無時間、也無空間,有一句的好,正是:


  窮豎三際。


  橫偏十方。


盧勝文集261《定中之定》想念停止是真定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釵頭鳳.紅酥手

 

宋.陸游


  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陸游,是南宋詩人,一生創作詩歌極多,今存九千多首,容多為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他的詞也寫得極好,有的雄慨豪放,有的清新纖麗。《釵頭鳳·酥手》是他的婉約詞。


  起他的《釵頭鳳·酥手》,不禁讓人想起一個令人潸然淚下的淒婉故事。


  陸游和唐琬,本是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唐琬長成後,如同出水芙蓉,宛如仙女下凡。陸游的母親唐氏察覺出陸游的心思,便索性「親上做親」,將外甥女唐娶為兒媳,成就了一雙小兒女的心願。


  照理這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設的一對,可以白頭到老。偏偏事與願違。唐氏急於抱孫子,唐琬婚後數年一直沒有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兒媳不生孩子,豈不只是個擺設!天長日久,唐氏的怨情越來越深,便強迫陸游休妻。終究母命難違,陸游只得將唐琬送回娘家。


  唐氏為了徹底了斷兒子與唐琬之間的悠悠情思,又給陸游娶了温柔美麗的王家女為妻。唐琬也迫於父命,改嫁皇室後裔趙士程。從此以後,兩人勞燕分飛。


  十年後的一天,風和日麗,陸游乘興到沈氏花園踏青。順着遊廊前行,撲面走過一位佳人,定睛一看,啊,不是唐琬又是誰!四目相對,是怨?是恨?還是塵封已久的刻骨相思?


  在丈夫的引領下,唐琬款款離去。陸游像是魂魄離了竅,定了根般呆呆地站在那裏。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過神,緩步繼續前行。


  走不多遠,遠遠地看到趙士程和唐琬在水榭中用餐,唐琬伸出紅袖玉手,緩緩地給趙士程斟酒。此情此景,看得陸游心如刀絞。他找了地方坐下,禁不住自斟自飲喝起悶酒。喝下的哪是美酒,簡直就是黃連。


  唐也看到了陸游,徵得趙士程的同意,讓丫鬟給陸游送去一杯酒。陸游凝視片刻,端起這杯苦酒一飲而盡。隨後,他踉踉蹌蹌地離開坐席,含着熱淚在粉牆上寫下了「紅酥手,黃滕酒」這首千古唱。


  唐看到了這首詞,悲痛萬分,可是又不能在丈夫面前表露出來。她日臻憔悴,悒鬱成疾,悄悄寫下一首《釵頭鳳·世情薄》訴情愫: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嚥淚裝歡。瞞,瞞,瞞!


  時隔不久,唐琬便香消玉殞。她的這首《釵頭鳳·世情薄》,後人讀了同樣感慨萬分,不禁灑下同情淚。



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因果不虛

 

  參《冥報記》的記載。


  河南人元大寶,在唐朝貞觀年間擔任大理丞。


  元大寶一生不信善惡因果報應之事,常跟他要好的同事張散冊:「我們二人無論誰先死,一定要回來報告是否有因果報應 之事。」


  貞觀十一年,元大寶跟隨皇帝到洛陽,突然病死。當時,張散冊在京城長安,還不知道元大寶逝世之事。


  有一晚,張散冊夢到元大寶託夢,告訴:「我已經死了,活著的時候從來不相信善惡有報,現在才知道真實不虛;所以來告訴你,希望你多行善事,廣植福德。」


  張散冊問他陰間的情形,元大寶回答:「死後的事情,不可言,其他的事也無法講的清楚,只能告訴你因果報應確實真的有。」


  張散冊醒後,把夢境告訴同事。


  過了兩天,元大寶病死的消息才傳來。張散冊推算一下做夢的那晚,正是元大寶死後的第二天。


※ ※ ※


  「你相信因果報應嗎?」一般人聽了這句話都會:「相信」,但其實他們是根本不信的,包括很多修行人。


  因為一個人(包含修行者)若相信因果報應,那怎麼還敢妄語欺騙、惡口傷人?怎麼還敢有婚外情、行邪淫?怎麼還敢貪贓枉法、獲取暴利?怎麼還敢缺斤少兩、重入輕出?怎麼還敢無中生有、陷人不義?怎麼還敢以偽雜真、採取奸利?怎麼還敢違心闊論、言行不一?怎麼還敢每天造那麼多業,占人便宜?……,由此可知,世間相信因果報應的人,可少之又少。


  許多人夫妻不睦,爭吵不休,誰也不服誰,想離婚又離不了,而在煩惱痛苦中虛度半生。有些人一生病痛連連,藥瓶不離;有些人做事總是不順利,工作總是不如意;有些人總是入不敷出,望錢興嘆。於是這些人四處求神問卜,祈求仙佛助佑度過難關,卻不知這些皆是自己過去邪淫、慳吝、貪得、殺戮、不孝……,所造成的因果,根本不用問神問佛。


  一個人若相信了因果報應,要改變人生、改變因果,最基本的就是要「懺悔」。對往昔所造諸惡業幡然悔悟,並下定決心從今以後不再犯,縱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再犯。若果能一生斷惡行善,受戒持戒,慈悲喜捨,則惡因斷除了,惡緣就難以靠近,各種劫財、疾病、不順、違緣,自然而然就會消失。


  懂得了因果,也掌握了改變命運的方法,就要即刻實行,而不是等到魂墮地府後,再跟閻羅王求情,向牛頭馬面告饒,否則即使你有千百個理由,在講求因果報應的地府中,都是得不到同情的。

 

虛原雜誌第216

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捨身取義

 

  古時候梁地,有一個女子,人稱:「梁節姑姊」。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田去工作,梁姑在家獨自照顧著哥哥的一個兒子和她的兩個孩子。當她在庭院裡洗衣服的時候,屋裡突然著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將三個小孩子堵在屋子裡,情況十分危急。


  梁姑奮不顧身地衝進屋子裡,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但是因為屋濃煙滾滾,根本分不清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兒,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來一看,卻發現救的是自己的兒子。


  這時候,火勢越來越猛,再進去救孩子的話,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險,她的朋友立即予以阻止,道:「妳本來要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但是濃煙瀰漫之中,根本分不清哪一個孩子是小侄兒,結果倉皇之間救出的是自己的兒子。此時,火勢猛烈,何必再進入火場赴死?」


  此時,梁姑捶胸大哭,:「這怎麼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自己的孩子卻得救了,這樣一來,家家戶戶不都會知道我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嗎?那麼我以後將再也沒有臉去面對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衝進去被燒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兒救出來!」


  於是,梁姑再一次衝進已成火海的茅草屋之,結果哥哥的孩子沒有被救出來,她自己也被燒死了。


  梁姑覺得自己沒有救出姪兒是為不義,於是不顧友人的勸阻,選擇了投火自盡。


  後來「家喻戶曉」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表示家家戶戶都知道,亦用來形容事情、名聲傳播極廣。


※ ※ ※


  義者,合乎人情,合乎群生也,見義勇為,相親相愛,有公無私之謂也。


  夫君子之大義,順天理而無欲,心秉正直,利人公益,捨財布施,惠及於眾,知本報恩,知情之恩,還情以德,是謂君子之大義也。


  蓋小人之無義者,循於人情之欲,利己為欲,聚財聚物而無厭,為利薰心,為利忘義,沉迷於物欲財利,永難離塵迷,而永在輪迴之苦。


  吾勸眾生修身要以義為主,義在則無欲,無欲則心正,心正則身修,天堂之大道為爾開矣。


仁義禮智信-第二章 義

神農氏處世的原則

 

蓮生/文


  若干世之前,我早已學會了「中觀」及「唯識」。我們且看一看神農氏的作為吧!


  中國古代六大神人,是盤古氏、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其中的神農氏被尊稱為「神農大帝」,至今尚被人供奉著。


  神農氏到深山中,看見一棵很大的樹,有一樵夫在旁,卻不砍它。


  神農氏問:


  「為何不砍?」


  樵夫答:


  「樹木雖高,但木質無用,所以不砍!」


  (這是無用的好處。)


  神農氏到一友人處。


  友人欲招待神農氏,便要殺雞招待他。朋友有兩隻雞,一隻會叫,另一隻不會叫。


  友人問:


  「殺哪一隻好?」


  神農氏答:


  「殺那隻不會叫的!」


  (這是有用的好處。)


  人問神農氏:


  「先生!無用的樹,不招砍;無用的雞,卻招殺。你到底贊成有用還是無用?」


  神農氏答:


  「我是有用及無用的中間,不偏有用,不偏無用。知道它是方法,但仍然不是道。什麼是道呢?道是逍遙於有用及無用之外的,完全無知的世界,是唯識,但,這個識,是超然的,非有、非無,只有達到這個境界,才不會被拖累啊!」


  這個道!


  不是讚譽。


  不是譏評。


  不是動。


  不是靜。


  八風吹不動。


  順著時勢而變化無窮,完全是和光同塵的,遊心於百草的世界。


  神農有百草之,最後,因到毒草,身子化黑而死。


  神農氏雖死,但其神而明之,明而神之,生死也無干涉了。


  今之世人就不同了:


  合也是災!愛也是災!


  離也是災!恨也是災!


  成也是災!情也是災!


  毀也是災!仇也是災!


  清廉也被攻擊!


  尊貴也被毀傷!


  有為遭非議!


  賢能遭謀害!


  不賢的遭唾棄!


  所以,神農氏的處世原則是,不能偏執一方,要超然這一切,一切無所謂,連生死也不計,不執著任何的形式,這才叫著逍遙。神農百草,逍遙而死,這也是逍遙。


  我蓮生活佛盧勝的這一世,早已明白「中觀」的方法,及「唯識」之道,我不執著「中觀」,也不執著「唯識」,我是屬於中觀之外,也不處於唯識的深觀。


  我是我,不受拖累!


佛盧勝文集第228冊《法王的大轉世》神農氏處世的原則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韓詩外傳》有一則談禮的故事。


  某日,齊景戈喝醉了,他摘下髮冠、解開衣帶,彈起琴來。他對左右侍奉的人:「仁者也會像我這樣作樂嗎?」


  侍者們回答:「仁者也人啊,怎會不作樂呢?」


  齊景公心情大好,派人去請晏子來,晏子於是穿著朝服來到國君面前。


  景公:「你也同我飲飲酒歡樂吧!」


  晏子回答:「您這話實在太過了!齊國裡身高五尺以上、力氣勝過您和我的人多得是,他們之所以不敢犯上,是因為害怕逾越了禮節。要知道天子無禮,則無法守住社稷;諸侯無禮,就無法守住國家;做人無禮,就沒有立場差使下屬;做人家的下屬若是無禮,就沒有能力侍奉上位。《詩經》中有句話:『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人要是無禮,還不如死了算了!)」


  景公聽了面露慚愧之色,馬上更換朝服,與晏子敬酒。


※ ※ ※


  禮者理也,是五德之中,做人所應遵守的道理,而非他物,所以自古以來,上自國家元首,下至民間士庶,或一個社會之,或一個家庭之中,必也尊卑有別,老幼有分,以為一定秩序者,諺曰:有禮則治,無禮則亂,誠哉是言乎。


  先聖有鑑及此,故教人以禮法,使上下老幼,父子君臣,彼此之間,一舉一動,能自曲折周旋,以赴於禮,不敢須臾離身者。


  然今人謂古人之禮,太過迂煩,迂煩者,所以柔人氣骨也。今人之禮,雖簡易,簡易者,適足以蕩人之性也。盖氣骨柔則易制,性情蕩則難返,禮之去身,猶水之氾濫,以舊防為無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患,以舊禮為無用而去之者,必有大亂。挽近世界干戈不靜,國際動軛用武,未始非視先賢禮教為廢紙,所以由起也。盖圥聖制禮,教人非禮物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言,循循善誘,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學禮旦不奚,況言戰乎?


益世錦囊 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