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漢.班固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
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
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
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
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
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班固的《詠史詩》,吟誦的是「緹縈救父」的故事。
西漢時,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有個讀書人叫淳于意,曾經拜名醫陽慶為師,學就一套好醫術。因為他經常給人治病,救活了不少病人,所以出了名,做上了太倉令,人們也就稱他為「倉公」。淳于意天生孤傲,不願巴結權貴,得罪了一些人。最終他被解除官職,回鄉當起醫生。
淳于意給人治病,往往藥到病除,遇上沒法醫治的,他也直言不諱,不欺瞞病人。齊侍御史自述頭痛,淳于意給他號了脈,說:「大人,您平時喝酒沒有節制,疾病於腸胃間發作。這病來勢兇猛,只怕凶多吉少。」
經侍御史再三追問,淳于意說:「此病五日後當腹脹,第八天會吐膿身亡。」由於病入膏肓,已經無法醫治,淳于意未予治療便讓他回家。八天以後,侍御史果然吐膿而亡。
淳于意醫治的有不少是重症病人,有些病就是神仙來了也束手無策,無論家屬怎樣哀求,淳于意也不予醫治。有些病人家屬對此不能理解,責怪他。時間長了,懷有怨氣的病人越來越多。
公元前167年,一個有錢有勢的人狀告淳于意,說他藉行醫騙人,草菅人命。經過審判,地方官認定淳于意有罪,判處他肉刑。所謂肉刑,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共有三種:一為,就是在臉上刺字;二為,就是割掉鼻子;三為斷左右趾,就是把足趾截去。按照當時的法令,凡是做過官的人被判處肉刑,必須押送到京城長安執行。因此,淳于意將被押赴長安,到京城接受肉刑。
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臨行前,五個女兒哭哭啼啼地給父親送行。他看着五個女兒,長長地歎了口氣,說:「生了五個女兒,沒有一個兒子,遇到危難,沒有一個是有用的!」
聽了父親的哀歎,十五歲的小女兒昂起頭對父親說:「不肖女願意隨同父親進京,設法營救父親。」
淳于意看了看,說:「孩子,你年紀還小,又是個女的,怎能跟隨父親千里迢迢前往京城。就是到了京城,你一個女孩兒又怎能救得了父親!」
緹縈倔強地說:「路途雖然遙遠,但是難不倒我。我們先到京城,然後再想辦法。」無論一家人怎麼勸她,都沒有用,是執意要隨同父親前往京城。
從臨到長安,路途千里,一路上,緹縈悉心照顧父親的起居。押送的差人見緹縈小小年紀有如此孝心,也不為難這父女倆。一路風餐露宿,吃盡艱辛,好不容易來到長安。
到了長安以後,淳于意被押入獄中。為了營救父親,提請人寫了條陳,打算找機會上書給漢文帝。一天漢文帝出行,緹縈斗膽攔住了聖駕,將條陳呈給皇上。
條寫道:「我父親曾為太倉令,為官期間,清正廉潔,為人稱道。現在因為觸犯法令,被判處肉刑。受過肉刑的人必定致殘,永遠無法復原,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做到了。我願意按照法令,賣身做官婢,以抵我父的肉刑。」
漢文帝見到的上書,被這個弱小女子的孝心感動,下詔免除淳于意的刑罰;同時頒發詔書,下令廢除肉刑制度。時隔不久,丞相張蒼等人根據詔書頒佈了新刑法,以鞭笞取代肉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