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閱《孔子家語‧好生第十》的記載。
虞國和芮國為了爭田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有結果,他們就相約說:「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裡請他給評判呢?」
兩位國君進入西伯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著重東西的。進入西伯的朝廷後,士謙讓著他人擔任大夫,大夫謙讓著他人擔任卿。
虞國和芮國的國君說:「唉!我們真是小人啊!這是不可以進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
因此,虞國和芮國就互相退讓,然後協定都把所爭的田地作為閒田。
孔子說:「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是無法可再超越了。不下命令而大家聽從,不用教導而大家遵從,這是達到最高境界了。」
※ ※ ※
所謂:「慚愧」,羞愧之意,乃是省思、觀照自己不善造作之檢討;所謂:「感恩」,感激別人的恩惠,則是展露自己善念的表現。
人生在世,必須有一種時常慚愧自我的精神,並且要燃起感恩世界人群的態度;能得如此,方可以不斷的增長自我內德,並且掃除不好的性情、思維與行儀。
眾生每當有人正在讚美某人的德行時,理當慚愧自己怎麼沒有想到要這樣做呢?有了這一層慚愧的心,就能不斷的往內心深處尋找,原來自己也是可以的,一旦觀照自性之後,將能夠有機會從中掃除掉足以阻礙自己朝聖賢路邁進的障礙物;當內心深層的污穢掃除之後,見賢思齊的精神將能不斷展現出來。
每當有他人正在稱讚自己的某些言行或能力之時,雖然內心感到高興,但必須更進一步的感恩世界人群,因為有他們給予自己可以付出與貢獻的機會,因為自己的種種付出及貢獻,都是由於人群中有人需要,自己才會有發揮本身所學與專長能力的地方;因此,特別要感恩世界所給予的機會,榮耀並不是自己獨有的。
能有這樣自省的精神,才能不斷的看見別人的益處,以及看見人群中的賢德者,再從中加以效法,使自己的種種知能不斷提昇到最圓滿光明之程度;屆時,才不會驕傲自滿,也才不以為自己有任何過人之處,進而更加慚愧內省,從中更感恩眾生所給予的舞台,戰戰兢兢的扮演好自己所負責的角色,並且不斷觀摩別人的優點,從中讓自己的舞步更臻美好。
奉勸大眾,當聽聞有人被讚揚德行時,盡快自我內省,並觀照覺察,從中慚愧自己何以該注意到的卻沒有注意到,迅速從中改進;當有人稱讚自己種種好之時,該將此一法喜,感恩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能力與榮耀,都是人群所給予的機會,因為別人有需要,自己才有付出的機會。
是以故,不斷慚愧自己、感恩世界,就能不斷培德增益也。
寶德雜誌第168期-述論:慚愧自己‧感恩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