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忠臣與良臣

 

  唐太宗重用魏徵,引起一些權貴的嫉妒和不滿,而且到處散布流言蜚語,造謠中傷魏徵,並向唐太宗進讒言,侮蔑魏徵包庇犯法的親屬。


  唐太宗聽信讒言,十分惱怒,指派溫博去辦。由於溫博對魏徵也頗有微辭,立即去調魏徵的劣跡,不但捕風捉影,道聽途的搜集一些資料,並且添油加醋的向太宗進讒言。


  太宗命溫博去訓斥魏徵,魏徵並不與之爭辯。


  第二天,魏徵面見太宗,向太宗道:「我聽君主與臣下一條心,這才叫君臣一體,哪有開大公無私的精神,只在檢點行為上下功夫的賢良之臣呢?如果君臣上下都注重細枝末節,謹言慎行,我看國家的興亡禍福就無法預料了。」


  唐太宗大吃一驚,問道:「你這些話,到底有何含意?」


  魏徵不正面回答,乃向太宗叩頭:「希望陛下讓我做良臣,不要讓我做忠臣。」


  唐太宗飽讀經史,從未聽有人過這樣的話,不解的問:「難道忠臣,良臣有甚麼不同嗎?」


  魏徵:「像歷史上的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龍逢,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謂良臣,就是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且被君主採納,因而身得美名,與君共享富貴,流譽青史的大臣。所謂忠臣,雖然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並敢於規勸君主,對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後被君主殺戮,國家滅亡,只落個忠臣的空名。這就是二者的區別。」


  太宗聽後,覺得有理,又問道:「你講得很對,作為君主怎樣才能明智,怎樣才會昏暗呢?」


  魏徵回答:「君主能聽取各方面意見,就明智;君主偏信讒言,就昏暗。」


  他又列舉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偏聽偏信,被奸臣矇蔽,死到臨頭還蒙在鼓裏的實例,進一步闡明這個道理,引起太宗的高度警覺。


  太宗誠懇的對魏徵:「我接受你的勸誡,努力去做一個明君,你也要大膽進諫,無所顧忌和隱諱,做一個流芳百世的良臣。」


  魏徵見太宗以做明君為己任,非常高興,立即向太宗保證:「你做明君,我一定做良臣,決不辜負陛下的厚望。」


  從此以後,君臣相知,凡有魏徵壞話的人,唐太宗一概不聽,甚至嚴加痛斥和懲辦,使那些愛進讒言、陷害正直大臣的小人銷聲匿跡,不敢為所欲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